為什麼微信發微信朋友圈圖片模糊(為什麼高清圖發微信朋友圈就會看不清)
上次和大家分享了《為什麼我拍的照片在別的手機上看不一樣了?》,很多同志感同身受,看來這確實是個普遍性的問題~
而今天要討論的話題與不同裝置之間的差異沒有關係,只是單純地讓自己發朋友圈的照片更高清!
放心,今天的文章比起之前讓朋友圈的視訊更高清短多了,但也會涉及求證測試的過程,可以靜下心來看哈,文章最後也有總結 ~
和之前的思路一樣,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得找到朋友圈發照片變糊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變糊是因為微信的壓縮,那具體微信對圖片幹了什麼?從哪些維度對圖片進行了“摧殘”?
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
I 解析度是否發生了變化
既然圖片變糊了,那第一個懷疑的目標自然是解析度。至於論證的方法,真的很簡單!大家也可以試試 ~
首先,我們分別上傳了兩張解析度不同的照片,一張為4164x2759 ,另一張為8000x4500。
然後分別下載回本地,在電腦上檢視照片,發現分辨分別變成了1630x1080與1920x1080...
從上面兩組對比來看,微信似乎會把圖片一個方向的畫素壓縮至1080,但具體是哪一邊,還需要進一步確定。
於是,我們新挑選了一張縱向畫幅的照片,再來一次!
在上面兩張圖中,改變是縱向的畫素,而這次改變的是橫向的畫素,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改變的是原圖中較短的那一邊的畫素量
至此,我們可以很快地得出 第一個有效結果:
不管你的照片畫素有多高,釋出到朋友圈後,原圖中較短的那一邊會被固定壓縮至1080畫素!
大家都知道,圖片可以分兩種:點陣圖與向量圖。
向量圖一樣無論怎麼放大縮小,圖片都是清晰的;但我們日常使用的圖片是點陣圖,其畫素資訊是固定的,不會平白消失或者減少...
“向量圖”示意
“點陣圖”示意
所以在壓縮畫素時,從高解析度壓縮到低解析度,就會發生“降取樣”(downsampled翻譯不同,也有人叫“下采樣”)
由於壓縮前後的畫素一般並非整數倍的點對點對應關係,因此如果沒有特定的優化,縮小解析度會導致圖片較為嚴重的模糊...
關於降取樣,這裡有一個公式:
對於一幅影象尺寸為M*N,對其進行s倍的下采樣,即得到(M/s)∗(N/s)尺寸的解析度影象,當然,s應該是M和N的公約數才可以...
如果考慮是矩陣形式的影象,就是把原始影象s∗s視窗內的影象變成一個畫素,這個畫素點就是視窗內所有畫素的均值
當然有很多基於降取樣時避免畫質過於損壞的優化方式,近兩年,微信的壓縮演算法效果比過去也有很明顯的提升~
說個題外話,既然有降取樣,當然也有「升取樣」(upsampling,也叫上取樣)
簡單來說,上取樣(upsampling)就是當你需要放大圖片,把原本低畫素的照片放大至高畫素,然後通過採用內插值方法在放大影象憑空填出一些畫素資訊來,從而可以顯示在更高解析度的顯示裝置上。
I 色域標準是否發生了變化?
關於色域的知識,我們之前在 《為什麼我拍的照片在別的手機上看不一樣了?》中已經分享過了,大家也可以複習一下~
總之 ,Adoble RGB色域與P3廣色域的圖片其色彩覆蓋的範圍是大於目前最常見的sRGB的。
那麼朋友圈的照片色域空間會不會被降級壓縮呢?
這裡的測試方法和上面一樣,三步走:上傳,下載,檢視資料。
我們只需要通過上傳一張Adoble RGB的圖片,再下載回手機,我們檢視對比兩者的色域差異。
可以看到顏色描述檔案這裡沒有變化,而其他的exif資訊因為壓縮全部被抹去了。
那麼P3色域又會如何?
除了exif資訊,色域依然沒有變化,所以色域沒有影響嗎?
不!直覺告訴我沒那麼簡單...
我忽然想到我這是一直在iPhone上測試的,還記得我們曾經說過蘋果的色彩管理嗎,如果用安卓手機下載出來看,還會不會是這個結果?
安卓手機從朋友圈下載的圖
你沒看錯,從安卓手機下載的圖片色域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同樣的Adoble RGB圖片,變成了sRGB
瞭解了色域的問題,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看其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壓縮呢?
I 圖片格式的差異
我們上次也分享過,不同格式的圖片所包含的色深等資訊不盡相同。
我們分別把一張照片存為png、jpg、gif三種格式,然後依次上傳朋友圈~
當下載回本地時,全部已經變成了jpg格式,同時,解析度都降為統一的1080x1080。
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
放大後看細節,三者在觀感上差距並不大... 和原圖相比,細節與純淨度都被壓損了~
I 安卓與iOS有沒有差別
凡是涉及到圖片與色彩的問題,我們總是會考慮安卓與iOS的差異,這是無法迴避的測試項。
當然,這次也不例外,我們用一臺安卓手機與iPhone11分別在朋友圈上傳同一張照片,然後下載回本地檢視~
上傳的圖片
放大其中微小的一個區域性,肉眼來看,應該沒有什麼偏差。
如果一定要挑個刺,那也許是紅色標註區域,底部黃色牆面有兩扇窗,而iPhone這張右手邊的哪一個窗戶“十字”更加明顯一點,僅此而已~
看來這次兩者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就當我放棄時,隨便看了眼天空,結果還是發現了一點不同...
注意看兩者的天空,上面這檯安卓手機出現了明顯的色彩斷層,而iPhone這邊情況稍好一些。
總的來說,iPhone和安卓雖然會有點差距,但前期是必須是放到好多倍,而且貼著臉看才能找到明顯差異~
話說,除了我誰這麼無聊會這麼幹啊
究竟如何才能避免被過渡壓縮?
基於上面的論證,我們知道了微信壓縮到底壓縮了什麼,那麼想要尋找答案只需要順藤摸瓜就可以咯 ~
既然,一張圖片的短邊畫素超過1080就會被壓縮到1080,那我們不如主動降低畫素,避免和微信壓縮演算法硬碰硬。
這一思路就和我們在“朋友圈發視訊更高清“那期內容中主動降低位元速率是一樣的, 通過主動降低、迎合標準來繞過壓縮!
我們先在電腦上測試:開啟Photoshop,點選左上角選單“影象”,選擇影象大小,然後先把這張照片的短邊設定為1080。
這還不夠,往下看我們就能輕易找到一個「重新取樣」的選項,選擇“兩次立方(較銳利)(縮減)”
注意:這個取樣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降取樣的範疇,知識同樣是調整解析度降取樣也有很多種壓縮方式,導致的圖片質量也會有不小的差異~
這裡選擇“兩次立方(較銳利)(縮減)”就是一種可以在壓縮時儘可能保留一些細節的降取樣壓縮方式。
如果你的照片中紋理細節比較多,比如建築、衣服織物等等,那麼還可以繼續下面的操作:
點選“濾鏡—銳化—智慧銳化”,簡單調整一下就行。但是一定需要注意力度,因為過多的銳化會顯得影象“很髒”,適得其反,尤其不適合人像。
OK,然後匯出,去發朋友圈吧!
來看具體的對比:
因為上傳公眾號後臺也會有壓縮,大家這樣也許還看不出差距,我們接著放大來看~
看到地上的紋理細節了嗎,主動壓縮後上傳的圖片,在這些細節上會保留更多~
下面再來對比人臉的細節,大家應該對著最關心了吧
這裡是個小哥,膚質比較糙 如果是小姐姐會更好~
可以看到,人的臉部、衣服線條、鞋底紋理,主動壓縮的圖片每一項都會比微信壓縮更加豐富!
所以這一點毫無疑問,是可行的~
如果你沒有使用Photoshop的習慣,手機上也有很多應用可以調整解析度,比如手機版Lightroom~
手機版Lightroom不僅可以選擇匯出尺寸,同時還能在匯出前選擇圖片格式、色彩空間(色域標準)等~
前面既然已經得知,微信在解析度方面的壓縮是以短邊壓縮至1080px為準,那是不是意味著橫幅構圖的照片更有優勢?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大家來看下面這個實驗!
我們將一張原尺寸為8000x4500畫素的圖按照2.35:1的畫幅裁成了橫幅圖片,然後分別上傳朋友圈。
結果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壓縮機制是以短邊1080為準,原尺寸的照片長邊被等比例壓縮至1920px,而主動裁剪後的照片長邊壓縮後達到了2538px!!
有意思有意思
這就意味著,主動裁剪的上傳照片相比前者整體畫素量多了近1.3倍,而畫面內容卻幾乎少一半。
這就造成了一個十分簡單且明朗的結果,那就是 —— 主動裁剪上傳比前者更清晰!
可放大對比
捨棄部分畫面內容,換來主要內容適當的畫質提升,這個就看你自己的選擇了~
我們在查閱資料時發現一個很多人都提到了一種方法:先收藏然後分享至朋友圈。
這方法到底靠不靠譜,我們也進行了一次測試!
這個方法大概的流程就是傳送原圖給自己,然後點開圖片收藏,隨後在收藏中找到這張圖片,長按選擇分享至朋友圈。
步驟示意圖
測試開始,我們將一張8000x4500分辨的圖片傳送原圖給自己,自己收藏,然後先從收藏夾中先儲存一次至本地,然後再選擇分享至朋友圈。
結果發現,將原圖收藏後,圖片依然是原始解析度8000x4500,但從收藏分享至朋友圈後,圖片的解析度依然被壓縮至了1920x1080。
這個結果和直接發朋友圈一樣, 所以通過收藏再分享並不可行。
除了以上的這些方法,網上還有一個“充滿靈性”的方法... 來自貼吧某位網友~
其實這個方法的本質也是主動減小照片的解析度來避免微信壓縮~
只要短邊的畫素低於3240,那麼當照片變短分成三份,自然也就低於1080了~
最後,老樣子,為大家帶來小結要點~
總 結
1/ 微信朋友圈上傳的照片主要是被壓縮了解析度與exif資訊等,iPhone裝置不影響照片的色域/色彩描述檔案,而安卓一般都會改變成sRGB(目前只測試了3臺手機,歡迎大家也測試一下自己的,告訴我們結果);
2/ 解析度的壓縮,主要是將照片短邊的畫素壓至1080px,而長邊等比例壓縮。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自己主動壓縮(把短邊改成1080px,長邊等比例自動調整)來避免微信的壓制,同時記得改變取樣模式為“兩次立方(較銳利)(縮減)”,實際效果可觀;
3/ 同樣根據微信對照片解析度壓縮的機制,可以嘗試主動裁剪圖片變成寬幅(2.35:1的電影畫幅就很不錯~),捨棄部分畫面,換來更高的畫素密度,讓畫面更清晰,效果也相對可觀,但需要根據照片來判斷,有的照片內容豐富無法裁剪;
4/ 先收藏再分享至朋友圈,該方法幾乎不可行,無突出效果。
5/ 目主動壓縮和裁剪可以通過Photoshop或者手機端Lightroom等各種App實現。
ok,本期內容就到這裡了咯 ~
經過《你拍的視訊為什麼糊》、《讓朋友圈發視訊更高清》、《我拍的照片為什麼在別的手機上看不一樣》等這些內容,以及今天《發朋友圈照片更高清》,大家應該多少能get到攻攝在研究這些主題時的想法和求證思路~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我們自己也可以通過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去解決或者搞明白~
如果大家還有類似的問題都可以直接在留言中告訴我們哈!
在這個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分享照片清晰與否重要嗎?
重要!但或許也沒那麼重要。
因為現在的壓縮技術與方式,其實並不會出現崩潰式的畫質損失,在前面的對比中大家也都能看到~
如果只是記錄與分享生活,那麼藏在你分享畫面裡的那份情緒記憶與故事,才是你最萌生分享動機的源頭不是嗎~
看著18年前的自己,也許老照片是模糊了、褪色了,可你不想遺忘的事,始終就在那裡
學會今天分享的防壓縮方式避免不被微信過度壓縮,然後好好關注我們鏡頭前的故事吧 ~
等春天的腳步,待疫情的消逝,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好好拍照啦!
感謝深夜還在看文章的你,如果喜歡攻攝的分享,還記得幫我們點個在看或分享,這會對社裡會很大的幫助
週末愉快,晚安!
I 參考資料與文獻
1、CSDN@wanttifa:
https://blog.csdn.net/wanttifa/article/details/86064191
2、CSDN@殘月飛雪:
https://blog.csdn.net/majinlei121/article/details/46742339
轉載請聯絡微信LH_A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