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固態硬碟要注意什麼(怎麼挑選固態硬碟)
源自:電手
推薦閱讀:關掉電腦彈窗廣告,看我
現在配家用電腦,都會選擇至少一個 SSD(固態硬碟)作為系統盤。
與老式 HDD(機械硬碟)相比,SSD 在各方面都佔盡優勢,速度更快、更安靜、功耗低、體積小……
左邊兩個 SSD,右邊兩個 HDD
之前小淙也推薦過大家,升級電腦最優先順序最高的應該是 SSD 硬碟:電腦卡頓緩慢時別再堆記憶體了,正確升級順序是這樣
但是,現在 SSD 市場上有很多不同規格引數,到底哪種才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如果你是裝機小白,一定會非常混亂,這篇文章會幫助你瞭解 SSD 最重要的知識,讓你快速入手合適的 SSD。
01. SSD外形尺寸
我們先從最直觀的外形入手。SSD 有多種形狀和大小,最常見的是 M.2 和 2.5 英寸。
M.2 外形像記憶體條,它可以直接安裝到主機板上,因此不需要專門的電源線和資料傳輸線,讓透明機箱內更加美觀。
並且 M.2 是 SSD 的發展方向,現在的新品也大多采用這個外形。
2.5 英寸 SSD 和機械硬碟形狀相似(小 1 英寸),它需要使用 SATA 資料線與主機板連線,並且需要電源專門為其供電。均價比 M.2 便宜一些。
老款筆記本還可能會採用 mSATA 固態,它相當於 2.5 英寸的縮小版,但現在已經被 M.2 取代。
另外還有一些尋常的形狀尺寸,例如 PCle 和 U.2。
這些品種可以一生都見不到一次,為了避免大家混亂,這裡就不單獨介紹。
和其他硬體一樣,我們根據主機板介面來選擇 SSD 外形。
2.5 英寸在桌上型電腦上非常通用,它和 HDD 使用相同的 SATA 介面,因此只要主機板上 SATA 介面有空餘,就能安裝 2.5 英寸固態。
時間往前推 5 年內購買的主機板,應該都支援 M.2 介面,有 M.2 就儘量選擇 M.2 介面,一方面省去線纜的麻煩,二方面一定程度上 M.2 的效能比 SATA 要好,這個後面再具體說。
很常見的做法是,用 M.2 硬碟作為啟動盤(C盤),2.5 英寸硬碟作為儲存盤。
膝上型電腦通常不會預留空間給使用者升級硬碟,判斷方法就是看筆記本後蓋能否輕鬆拆開,輕薄本通常沒戲,生產力和遊戲本機會比較大。
不過更簡單的方式是,直接百度一下你的筆記本型號,看是否支援手動擴容,支援哪種尺寸的硬碟。
02. SSD 速度
現在來到大家最關心的速度環節。
除去硬碟本身的素質,它的速度很大程度上由「協議」決定。
協議像是硬碟與主機板間的合同,決定他們以什麼的速度合作。
民間也常常以協議來區分不同的硬碟,目前主流的兩種協議是 SATA 協議和NVMe 協議。
根據前面的內容,你應該能夠猜到 SATA 協議更通用,但是它的速度不如 NVMe。
即便如此 SATA 協議的 SSD 也比 HDD 要快 5 到 6 倍,它的平均讀寫速度在 500MB/s 左右。
尤其是舊電腦升級,主機板不一定支援 NVMe,但一定支援 SATA,花 200 塊錢換一個 SATA 的 SSD,也能帶來質變,價效比非常高。
NVMe 協議的固態正在飛快普及,也是新電腦使用的主流方案。
NVMe 的速度還要比 SATA 快 5 到 6 倍,最頂級的產品甚至快 10 倍。
選擇 NVMe 固態時,需要注意一個術語「PCIe 3.0」或「PCIe 4.0」。
數字越大越先進,速度越快,4.0 是能買到的最新技術。
然後還要關注代數後面的 x2 / x4 / x16。它代表硬碟的 PCle 通道數,相當於幾車道,通道越多一次可傳輸的資料也越多。
目前 PCle 3.0 x4 的平均讀寫在 2500 到 3000MB 左右。PCle4.0 x4 的讀寫在 5000MB 左右。
這裡再補充一下協議與外形的關係。
新手常常會將協議與形狀對應。2.5 英寸就是 SATA 協議(沒錯),但 M.2 則同時有 SATA 和 NVMe 兩種可能。
M.2 SATA 和 M.2 NVMe(也叫 PCle NVMe)的區別,主要看介面,下圖一目瞭然。
然而!具體怎麼選擇,還是要看主機板的插槽,一些主機板的 M.2 插槽只支援 SATA 或 NVMe,但一些插槽同時支援 SATA 或 NVMe。
如果你的主機板不止一個 M.2 介面,它們支援的型別也可能不一樣。
總之,能選 NVMe 就選 NVMe。
03. NAND、顆粒與快取
不管是新手還是老鳥,其實以協議作為判斷速度的標準就足夠了。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繼續深入研究的收益太小。
但考慮到網上大量的評測和資料,都會提到 NAND、顆粒和快取,這裡也簡單介紹一下。
NAND 是快閃記憶體,相當於倉庫,用來存資料,裝小電影的地方。
為了提升硬碟的容量,快閃記憶體先後發展出不同的堆放資料方式,SLC、MLC、TLC 和 QLC,目前大多數消費級 SSD 都採用 TLC 和 QLC 兩種。
快閃記憶體(倉庫)由顆粒(混泥土)組成,顆粒好壞決定 SSD 的壽命和穩定性。地球上就那麼幾家廠商有能力自研生產顆粒:
三星(龍頭老大)
東芝(鎧俠)
閃迪
鎂光
英特爾
海力士
西部資料
長江儲存(國產自主,淚目)
其他品牌則從這些廠商手上獲取顆粒,質量就參差不齊。
大家選擇自研廠商的產品就好了。
有快取的固態效能一致性更好,也就是空盤和滿盤時的讀寫速度一致。缺點是斷電後可能會丟失快取中的資料。
無快取的固態在頻繁大量讀寫時,速度可能會有波動,但售價更低。
不過日常家根本不用糾結這點。
小淙建議不要過多在意這些東西,因為就算知道了也沒得選,只會更痛苦。
但如果你實在想知道,可以看我們以前的文章:SSD 背後的貓膩,無力改變的現實
總而言之,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消費者,只需要確定外形和協議就夠了。
不需要過多與其他專業引數糾纏。
雖然咱們電粉人均月入 100W。
但大家不應該盲目嫌棄 SATA 協議固態和 HDD(機械硬碟)。
NVMe 作為啟動盤固然不錯,但 SATA 固態和 HDD 作為儲存盤價效比更高。
並且 HDD 的冷儲存時間更長,即便很長時間不通電,資料也不容易丟失,這正好是SSD 所欠缺的。
所以伺服器和 NAS 裝置選擇 HDD 依然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