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手機看的照片都不一樣(同樣照片不同手機不同效果)

   

為什麼不一樣呢?

上次我們《在朋友圈發視訊,怎樣才能更高清?》有很多小夥伴很喜歡這樣的科普形式,也有小夥伴反應實在太太太太長了...

   

差不多也就這麼長吧...

長是有點長,不過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系列能夠帶給大家一些真正的知識點,保證大家可以學到更多有用的內容。當然,我們文章最後一如既往會為大家做好總結,放心食用 ~

在上一次推文後,後臺的留言收到了很多問題,放心,我們會一一為大家解答,今天要解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為什麼 同一張照片

在不同的手機上看 不一樣

其實這個問題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來給大家簡單做一個示範

通過無壓縮的方式將同一張照片傳至iPhone11與另一臺手機,同時在相簿開啟,然後大家可以看到對比:

   

區別不言而喻

姑且先不討論哪臺手機顏色更準,今天的內容我們主要從兩方面來介紹這種「色差」:

● 一是找到原因:為什麼會不一樣;

● 二是解決方法:怎麼樣能儘可能避免出現這種差異,因為完全避免確實做不到。

老樣子,困的小夥伴可以先去文末看結論,然後記得點個收藏下次看,或者幫忙點個分享奧!!

為什麼會不一樣?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簡單來複現一下影像從拍攝到匯出分享的整個過程:

這樣一看是不是就很清晰了,問題根源就在於中間兩個環節。只要這兩者中一個出現差異那麼整張照片就會出現最終的色彩偏差。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先這兩個環節分別對應到一個更具體的問題:

● 你能顯示多少顏色

● 顯示的顏色準不準

OK,先介紹今天第一個名詞 —— 色域

色域這個詞,大家在買手機買顯示器時經常會看到,比如NTSC 96%、100�I-P3色域等等。

書面釋義:它是指某種表色模式所能表達的顏色構成的範圍區域。其實就是指具體裝置(如顯示器、印表機等)所能表現的顏色範圍和區域,是不是很好理解~

下面重點來了!

自然界中,可見光譜的顏色組成了最大的色域空間,這個色域空間就是包含了我們人眼所能見到的所有顏色,具體如下圖所示。

   

人眼可見色彩範圍的國際標準 CIE1931 色域色度圖

我們的眼睛是厲害的,不僅擁有5.76億的畫素,還能看到數千萬種顏色。

所以,要好好愛護眼睛啊!

但問題是,所有顯示裝置(包括手機螢幕、掃描器、顯示器和照片印表機等)的色域空間大小與裝置、介質和觀察條件有關,他們都只能產生(重現)其中的一部分顏色(色彩子集),這個"子集"稱為色域。

簡而言之,所有的顯示裝置能顯示的顏色都沒有人眼能看到的多,同時,不同的顯示裝置能顯示的色彩範圍還不一樣。

所以,色域越大,表明這臺裝置能夠還原出的顏色也就越多。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你會有這樣的感覺:明明看到的是一些美麗顏色比如夕陽西下,但怎麼拍都少了一些層次感...

這不是你的眼睛出問題了,而是裝置做不到啊(當然,除了顯示問題,當然也和相機模組本身的記錄能力有關

既然顯示裝置能夠顯示的色彩都不一樣,那豈不是亂套了?

別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整個行業早就開始尋找或者創造不同的色域標準,以此來統一色彩的管理。

有了標準大家都跟著做,你我看的色彩就能最大程度保持一致。

   

不同色域標準在人眼所見色域 覆蓋的範圍不同

不過,色域標準的統一併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領域與不同的技術背景下先後誕生了幾種不同的色域標準。

我們先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色域標準:

I sRGB

1996年,惠普與微軟一起開發了sRGB色彩空間,當時主要用於電腦顯示器、印表機以及網際網路。

這種標準一出來,就得到了英特爾、Exif、Pantone、Corel以及其它許多業界大佬的支援,這也是目前最普及的色域標準。

   

SRGB色域 在人眼可見範圍內的覆蓋

如圖所示,以sRGB色域標準來顯示,只能還原近三分之一的顏色,尤其缺乏綠色覆蓋

sRGB雖然普及了,但缺點依然存在,主要就是對與森林樹木等場景色彩還原是遠遠不夠的...

I Adobe RGB

為了解決sRGB色域問題,兩年之後的1998年,AdobeRGB出現了。

關於Adobe,大家都很熟了,不用太多解釋~

如你所見,AdobeRGB相比sRGB囊括更多的顏色,尤其是在青綠色範圍!

   

Adobe RGB色域覆蓋範圍 覆蓋50%人眼可見範圍

I P3

P3 色域廣義上包含了 DCI-P3 和 Display P3。

前者DCI-P3 是影視行業標準,而Display P3 是蘋果在 DCI-P3 基礎上參考了sRGB而修訂出的自己的標準,在白點和伽馬上與DCI-P3 不同,但是能覆蓋的顏色相同,相對於 sRGB 除了藍色都有較大提升。

雖然DCI-P3並不是色域最廣的標準(目前最新的標準為Rec.2020,先不展開介紹),但是業內認為DCI-P3更多的是以人類視覺體驗為主導的色域標準,儘可能匹配電影場景中能展現的全部色域,也擁有更廣闊的紅色/綠色系範圍。

   

DCI-P3色域 在人眼可見範圍內的覆蓋

蘋果從iPhone7開始使用P3,以iPhone 11 Pro Max為例,它支援兩個非常重要的行業標準色域︰適用於大多數sRGB(前面已提到),及用於4K超高清電視所用的DCI-P3廣色域。

I NTSC

NTSC由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在 1953 年訂製,目的是為了給當時剛出現不久的 CRT 彩色電視定製一套標準,由於實在是太過於古老(Apple DOS 3.1 誕生於 1978 年, MS-DOS 誕生於 1980 年)早已不適用於現代顯示器...

更最重要的是對於 PC(廣義的)和移動裝置來說,幾乎沒有內容創作者是以 NTSC 為工作空間的...

雖然沒有人實際用它,但一直有廠商以這個標準來換算,用於比較其他的色彩空間。

   

NTSC 1953色域覆蓋範圍

既然沒有人用,為什麼廠商還要以NTSC來標註其色域呢?

這是一個很又有趣的現象,一部分是為了隱藏自己實際的水平(很差),一部分是為了變相誇自己。

因為一部分螢幕就算達到了72%的NTSC覆蓋,也無法實現100%的sRGB

覆蓋,就算其實際所覆蓋區域也許更大,但與色域標準顏色存在偏差一樣會出現色彩不準。

做不到嚴格按照標準來調教,只能換算NTSC色域,總的來說,就是想讓資料更漂亮!

I 江湖人稱的“廣色域”是什麼?

大家買手機時如果稍微關注手機螢幕效能的話,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詞:DCI-P3廣色域。

其實廣色域並沒有明確的標準,一般業內色域換算後超過80%NTSC覆蓋就可以叫廣色域螢幕。(你看NTSC色域的價值體現之一就是“換算”)

同樣一張圖,如果你是廣色域螢幕,發給朋友的非廣色域手機上顯示的話,某些色彩就顯示不出來,也就會導致「顏色不準」。

如果說能顯示多少顏色是基礎條件, 那麼更重要的就是色彩準不準!

很多品牌的安卓手機雖然也採用了一流的三星AMOLED螢幕,基本上都能做到100%sRGB,但缺少了色彩管理,和iPhone、三星一比就顯得遜色很多。

這就需要先引出兩個我們介紹過的關鍵詞: JNCD與△E

I △E (Delta-E 色彩偏離度)

色彩偏離度,一般讀“德爾塔E”,是定義手機、PC、平板裝置顏色精準度的一個重要引數。

它指的是在均勻顏色感覺空間中,人眼感覺色差的測試單位,理論上這個數值越小越好。

平常買手機、顯示器或膝上型電腦時,大家都可以重點依據這個引數來判斷螢幕的好壞。

一般來說,△E<2就屬於不錯的顯示器水準。

I JNCD( 全稱:Just Noticeable Color Difference)

可以理解成剛好可以感覺到的色差。同樣用來表示色彩偏移程度,數值越小越好。

舉一些例子,華為Mate30Pro<1,iPhone11 Pro Max的JNCD<0.8。

一般來說,這個數值<1,人眼就不容易區分色彩變化了,也就說這塊螢幕還不錯~當然,這個數字也是越小越好!

綜合來說,這兩個指標都是表達螢幕色彩的準確度,只不過演算法不同罷了。

那麼,又是什麼導致了以上這些引數的不同呢?

顯示裝置(螢幕)的材質區別是不同手機顯示不一致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手機上,螢幕主要分LCD與OLED兩種材質,兩者主要的區別就是發光原理不同,對比度不同等。

就在兩年以前, 大部分手機依然還是LCD螢幕材質,LCD螢幕本身並不發光,需要藉助額外的光源,背光層發出白光,經過紅綠藍三色的濾片進而顯示出不同的色彩。

沒錯,就是基於普通的三原色原理。

這種材質的螢幕有一些天然的缺點,比如容易出現漏光,另一方面黑色顯示不夠純粹。

   

圖來自網路

而OLED的螢幕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發光,不需要背光層,所以理論上相比LCD螢幕會有對比度高、亮度更高、色域更廣的優勢

其中因為是自發光,黑色就可以單獨選擇不顯示狀態,這樣的黑就是純黑。

當然,萬事都有例外,就算是LCD螢幕的iPhone11,蘋果把它調教的很優秀...某些方面甚至優於一些其他手機的OLED螢幕。

至於電腦端,目前的主要都是LCD螢幕,但根據面板的不同主要有IPS、TN、VA等,其中:

● TN面板:響應速度快,適合遊戲電競,同時價格便宜,缺點是可視面積小。

● IPS面板:色彩好,有著光寬廣的可視角度,更高的對比度,同時理論上可以支援更高的解析度,缺點是響應速度稍慢,價格稍高。

在設計界與攝影界,很多人都會認為「蘋果顯示裝置的顏色準」,而Pc(其他的個人電腦)的顏色稍遜色一些。

其實,蘋果的顯示硬體並不是什麼黑科技,就像iPhone的螢幕一樣需要從三星購買。

更大的原因在於,蘋果的「 ColorSync 色彩管理」

   

/ 圖來自網路

有了這個色彩管理系統,你的蘋果裝置可以從系統底層支援對ICC檔案的處理功能,因此不論相機採用哪種色彩空間輸出的ICC檔案,採用怎樣的圖形軟體來開啟,系統都能夠將其與顯示器進行很好的匹配。

基於ICC自動色彩管理,把顯示影象內容自動切換到適當的色域,讓影象可以依照正確的顏色顯示,不會導致過飽和或欠飽和,這就是色彩管理

而一般沒有做色彩管理的PC電腦和安卓手機,就會經常出現過於濃豔或者過於暗淡的情況,相對顯示效果沒有那麼穩定...

所以,想要「色彩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做色彩管理,而這是真正的內功,需要時間和決定去做。

當然啦, 除了以前提到的這些深層次的原因,其實也還有一些“小誤會”。

比如很多我身邊的很有親友經常會抱著手機來問我,為什麼我的手機顏色這麼奇怪。

其實當你覺得自己的手機顏色很奇怪,可以先檢查一下,看看自己是否預設開啟了夜覽、護眼模式、原彩顯示等功能。

因為這一類的功能都會直接影響螢幕的色溫,降低藍光的呈現等。

   

右側手機開啟了夜覽模式 整體畫面偏暖

當然,類似iPhone的「原彩顯示」這樣的功能一般情況下建議開啟,當你拍照修圖時可以考慮關閉 ~

因為它可以自動根據環境色溫來調節螢幕色溫,讓螢幕在日常使用時看起來更自然,不會與環境格格不入。

既然明白了手機螢幕之間不同的原因以及如何判斷什麼樣的螢幕是好螢幕,那接下來就要來看如何儘可能避免這種色彩的偏離。

必須先說明,就和文章開頭說的一樣,目前並沒有徹底的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做到儘可能避免...

I 讓自己的螢幕先儘可能準確

這一點很好理解,想要減少差別,首先咱們得讓自己這邊儘可能準確,一般有兩種方式:

● 選擇色彩準確的裝置

這一點大家可以根據色域、△E、JNCD三個數值去選擇裝置,如果你是iPhone使用者,那麼還有一個自動色彩管理;

● 給自己的裝置做色彩校正

這一點,相信很多小夥伴沒有試過,其實有一些安卓手機擁有類似專業模式、大師模式等選項,可以去嘗試調整。

再者, 安卓手機可以在系統設定中找到色彩校色功能,不過一般效果並不明顯...

最有效的方式,是配合硬體「校色儀」來校色,效果比較顯著,當然這玩意兒需要購買,如果你對照片色彩顯示有不小的追求,可以考慮 ~

在電腦端,除了專業的校色儀,有一個「土辦法」,依據參照物去逐步校準顏色,上一代設計們應該都懂,一聽可樂就夠了

I 將圖片設定成色域較小的sRGB

因為sRGB最為常見,同時色域空間較小,如果在電腦修圖後儲存為sRGB再分享,就可以較大程度避免因為色域標準不同而產生的色彩偏差。

除此之外,也還有一些需要避免萬一的點,比如前面提到的注意夜覽、原彩顯示、護眼模式等功能性色差,同時千萬注意不能存錯圖片格式

一般手機上不會存在這個問題,主要發生於電腦端修圖,所以我們下次有機會再聊 ~

最後,同樣為大家帶來小結

1/ 因為螢幕材質與系統色彩管理等不同,不同手機的色彩就是不同的,手機上主要是LCD與OLED的區別,就色彩顯示方面而言,兩者基礎表現相差不小;

2/ 要判斷一塊螢幕色彩準不準,可以從色域、 JNCD與△E等指標去判斷。色域廠商標註方法不同,一般用NTSC80%來換算即認為是廣色域螢幕,後兩者指標數值越小越好;

3/ 注意夜覽、護眼模式、原材顯示等功能性色差的可能,這些功能會改變螢幕色溫,使螢幕變得更暖,修圖時可關閉這些功能;

4/ 若非商業性需要,在電腦修圖儲存圖片時一般選擇最普及也是最小的sRGB色域標準,避免因為廣色域圖片在低色域螢幕顯示而出現偏差;

5/ 專業需求較高,可以針對螢幕進行校色,由軟體和硬體兩種校色方式,硬體校色效果更加可靠。

其實,解決色彩在不同裝置之間的色差,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每個人都重視起來。

以往之所以會出現之前很多手機色彩顯示不準,就是因為普通的使用者對此感知並不明顯,而廠商當然更願意投入到那些更容易被宣傳和推廣的功能上,比如一億畫素、比如5G~

而針對色彩,他們有著更簡單討巧的方式:提高照片飽和度,這會讓你覺得這臺手機拍的照片顏色真好看!

但色彩好看與色彩準,是兩回事。

單以螢幕色彩而言,像蘋果這般軟硬體結合,不僅始終用最高水平的硬體規格,還潛心研究ICC系統自動色彩管理,讓圖片色彩顯示始終保持一致,這類願意在看不到的地方下功夫的廠商真的還不夠多。

你和我,我們每一個人的重視也許就能換來他們的改變,如果每一臺裝置都能擁有更準確的色彩顯示,那麼今天這個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了這裡,如果能對你有那麼一點點點的幫助,我們會很榮幸,如果你願意分享、在看,那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哈!

晚安~

/ 參考文獻資料

Enfocu/ https://www.enfocus.com/manuals/ReferenceGuide/PS/11/zhCN/zh-cn/topic/scolor.html

知乎/Navis Li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337649/answer/65528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