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能看出是哪個省嗎(從ip地址可以查出地區嗎)
微博等多家網路平臺紛紛展示使用者IP屬地,引發熱議。IP屬地是哪得來的?會洩露隱私嗎?IP屬地可信嗎?
整理/新媒體編輯 房永珍
大家最近在網上刷微博、看視訊、讀文章時應該注意到了,大多數自媒體賬號的後面多了一個“小尾巴”,顯示著一個地名。沒錯,這就是近段時間各大平臺紛紛上線的“IP屬地”功能,而且使用者無法自主關閉顯示。
這個功能的出現,直接讓一些“鍵盤俠”們縮起了手,也讓一些自稱在海外的賬號現出了“原形”。不過,很多人對這個功能存有疑惑,還有人擔心會不會洩露隱私,留下安全隱患。別急,下面咱們就探討一下這些問題。
▲抖音號“在日本的××”顯示IP屬地是河南(圖片源自網路)
什麼是IP屬地?
首先要明白IP是什麼,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縮寫,意思是網際網路協議。而我們現在很多時候說IP,其實是說的“IP地址”的簡稱,IP地址就是網際網路協議地址。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網路上的概念,代表的是一個裝置的網路地址。
IP也分為公網和內網,所謂公網IP,就是在全球最大的網路體系——因特網(Internet),所有人都能直接根據這個IP定位到的,具有獨一無二的身份標識。而內網IP,指的是在某個區域網內(比如學校、公司等)唯一的標識。
公網IP並不是每臺裝置都有的,因為公網IP是一個比較稀缺的資源,當前廣泛使用的是IPV4協議,IPV4最多可以提供約42.9億個IP地址,這麼多年過去了已經越來越不夠用了。IPV6還在不斷的普及當中。
▲當你百度IP地址的時候,這裡展示的就是公網IP和運營商(圖片來自截圖)
那這些IP地址是怎麼分配的呢?公網的IP是由網路運營商分配的,也就是電信、移動、聯通等。內網IP是區域網的管理員可以分配的(或者設定一個動態分配的規則),我們在學校的時候,用手機連線學校的WIFI,這個時候就會給我們分配一個手機的內網IP。網際網路上的計算機都是可以通過公網IP 內網IP來確定的。
那麼,IP屬地也就不難理解了。基於我們在使用網路過程中,所有上網裝置都會被分配一個IP地址,無論是哪種IP地址都有一個歸屬地,即IP屬地。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牛凱對媒體介紹,IP屬地實際上就是資料包產生處的地理位置資訊,如果用桌上型電腦、膝上型電腦傳送,就是這些裝置的所在地;如果是用手機傳送,就是手機所在地資訊。在運營商網路側的裝置中,這個IP歸屬地資訊始終都存在,也可以方便地提取,現在只不過是顯示到社交網路平臺中。
▲每個上網裝置都能找到其所屬的公網IP(圖片來源:雷鋒網)
IP屬地是否能反映使用者所在地呢?專家表示,顯示IP歸屬地屬於通訊核心網技術,主要基於DNS伺服器(域名系統或者域名服務),進行域名解析時提取IP地址,這一技術很成熟。長期以來,顯示IP屬地在我國的社交網路中沒有推廣應用,但在國外很多社交網路平臺早已經廣泛應用。
目前各平臺判斷IP屬地的方式也基本一致,新浪微博通過使用者最近發微博、評論、投票的IP屬地判定所屬地區;抖音、今日頭條則根據使用者最近一次發文或發評的IP地址來判定。
是否洩露隱私,留下安全隱患?
有很多使用者擔心,平臺展示使用者“IP屬地”是否會侵犯個人隱私?其實,考慮到隱私保護,境內展示到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境外展示到國家(地區),不會再顯示出更具體的地理位置資訊。
▲IP屬地不會顯示具體的地理位置資訊(圖片來源:電腦報)
而且,使用者“IP屬地”與“IP地址”的概念、外延不同。就國內而言,前者指使用者IP的歸屬地,即IP運營商所屬省份,涉及使用者數量龐大,少則幾百萬上千萬人,多則近億人;後者才是對應使用者裝置終端,專屬個人所有,如果顯示的是完整的IP地址,通過技術手段,便能查到使用者具體的所在地,這就會導致侵犯隱私。
對於這個問題,北京師範大學網際網路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沈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要考慮兩點:一是IP屬地資訊的顆粒度不足以通過省份直接推到個人特定身份,識別率還是相對較弱的。二是IP屬地資訊指向的是網路接入裝置的位置而非人的位置。
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必擔憂展示使用者“IP屬地”會洩露個人隱私。
IP屬地能更改嗎?能,有風險
其實,顯示IP屬地的功能也很好規避。理論上,只需使用代理伺服器,就可以顯示任何地方的IP。由此也衍生出付費IP代理的“黑灰”產業,“最低6元可更改”“6-8元擁有想要的IP地點”等資訊在網路中出現。
▲一些“虛假IP屬地”灰色交易在網上出現(圖片來源:電商平臺)
不法分子變換IP地址基於動態IP代理服務,這是一種能夠變換境內不同地區登入IP地址的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專家解釋,所謂的動態IP代理服務,實際上就是提供一個臨時伺服器,用伺服器的IP代替真實IP進行資料互動。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訪問者不拿自己本來的地址上網,通過訪問代理伺服器去上網,從而把網上下載下來的東西傳回來。這相當於利用伺服器在中間搭個橋,它顯示的就是代理伺服器的地址了。”人們常用的VPN(虛擬專用網路),就是最普遍的代理方式。
“很多情況下,正常的網路通訊也需要代理伺服器,網際網路的組織結構允許進行代理,因此技術角度而言,IP代理無法完全禁止,”牛凱說,只能採取技術監測與行政監管的雙重措施,加強對代理服務商的監管,監測網路通訊資料流量,查處非法IP代理行為。
專家還提醒,需要警惕IP代理的風險。如果代理IP的一些行為被網路平臺識別,有被封號的風險。此外,IP代理如果不可靠,可能會出現詐騙盜號、竊取金融賬戶、隱私洩露等問題。
儘管修改IP屬地資訊十分容易,但社交平臺顯示IP屬地資訊具有重要意義。毫無疑問,修改IP屬地資訊需要耗費一定的成本,並不是誰都願意去改的。
為什麼要展示IP屬地?
早在今年3月,自媒體平臺微博釋出公告稱,為減少冒充熱點事件當事人、惡意造謠、蹭流量等不良行為,將上線可以公開展示使用者“IP屬地”新功能。近來,抖音、今日頭條、微信等各大平臺在展示IP屬地的公告中,給出了相似的理由。
數字化時代,網路平臺林立,人人都有麥克風。每當突發國內外熱點新聞事件,網路輿論場上眾聲喧譁,個個儼然“新聞發言人”。但是,不必諱言,其中不乏唯恐輿論不亂者,他們或渾水摸魚蹭流量,或居心叵測帶節奏,或無中生有瞎造謠,或別有用心搞“地域黑”……凡此種種,嚴重擾亂網路資訊傳播秩序。
為了淨化網路空間,維持網路言論秩序,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包括實名制在內的系列措施。在此基礎上,2021年國家網信辦釋出了《網際網路使用者賬號名稱資訊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第十二條明確提出,網際網路使用者賬號服務平臺應以顯著方式,在網際網路使用者賬號資訊頁面展示賬號IP地址屬地資訊。境內網際網路使用者賬號IP地址屬地資訊需標註到省(區、市),境外賬號IP地址屬地資訊需標註到國家(地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各大平臺上線展示使用者“IP屬地”新功能,顯然是一次響應。事實證明,該功能上線後起到了明顯成效。客觀地說,雖然都是後臺實名的,但以往以匿名形式釋出資訊,比如網暴,一般網友難以查證,出現了一些肆無忌憚的鍵盤俠。顯示IP地址,會對這類使用者產生威懾作用。
現代的網際網路相比以前的網際網路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早期網際網路屬於虛擬世界,更多充當的是娛樂屬性,而如今在電商平臺、電子支付、電子政務等應用的加持下,網際網路已發展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屬於基礎設施。就像我們常聽到的那句話“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通過各種措施和手段維持網路秩序是大勢所趨。
(本文內容綜合央廣網、中國之聲、紅網、編了個程等)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北科傳媒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