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介面工作原理(usb的種類和區別)
大家好,歡迎來到霍夫日記。
今天說說USB介面、協議及USB的發展史,為大家科普關於usb標準的基礎知識,幫助大家更好好的認識usb標準。
一九九六年,由英特爾、微軟、ibm等多家公司聯合設計的usb標準問世,鍵盤、滑鼠、智慧手機以及印表機等等大多使用usb標準來實現供電和資料傳輸。
usb標準已經成為我們數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對於usb標準本身,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其分支與衍生讓人眼花繚亂,想搞清它們的區別還是比較困難的。
usb全稱user service,中文譯名通用序列匯流排。
顧名思義,usb從誕生之初就是為了實現通用這個目的。
在usb誕生之前,鍵盤、滑鼠多使用ps二介面,遊戲手柄有專門的game port,印表機和其他外設,也多使用串列埠與並口連線。
這些介面各有各的規範,但總有各種各樣的缺陷。
比如使用ps/2介面的鍵盤、滑鼠,就必須在電腦開機前插上才能使用,而使用usb標準的裝置支援熱插拔,可以實現即插即用。
使用game port介面的遊戲手柄也只能支援最多四個按鍵和兩個搖桿。而如今的手柄不僅擁有更多的按鍵,還能擁有諸如掰肌腱和撥片這樣的功能,這是當時的game port介面很難做到的。
usb還能很方便地使用usb hub進行拓展,實現一分多介面。
usb介面,傳輸速度快、使用方便、連線靈活。且usb標準本身是不需要授權費的,所以很快就取代了其他同類標準。
現在的電腦已經幾乎看不見這些舊介面的蹤影,擁有usb介面就能滿足連線絕大多數裝置的需求。
但如今usb標準還沒能實現完全的通用,usb標準為了滿足各類不同裝置的需求,使用了相當多不同種類的介面。
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介面就是這種,這種介面被稱為標準type-a介面。
一提到usb,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也是它,除了type-a以外,常用的介面如標準type-b,這種介面大多數為印表機的連線口。
這種小型號介面是mini-B。
不少老式mp3、mp4、和舊款手機都使用這個介面,很多人也直接叫它mini-usb。在智慧手機沒有流行的年代十分盛行.
這種叫micro b,是我們常聽說的micro usb介面。
從二零零七年歐盟標準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手機、藍芽耳機都開始使用micro b。
micro b也有個高速版本:“micro b super speed”,這種介面多見於早期的行動硬碟。
不過micro b系列已經被最新的type c介面代替,type c介面只有一種形態,且不分正反,使用起來更方便。
絕大多數新出場的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等都搭載了type c介面。
除了常用的這些以外,usb還有很多其他的介面形態。
usb介面種類繁雜,想搞清它們的區別,只要把它們分為abc三種型別,標準、minimicro,三個尺寸標準即可。
標準的usb介面都使用usb協議,雖然它們長得不一樣,但都是usb標準。
在沒有相關線材時,使用各種轉接器也可以實現連線。
蘋果使用的lighting介面也使用usb協議,不過lighting介面並不是usb的標準介面,就不納入討論的範圍了。
隨著type c介面的推進,這些複雜的介面註定會成為博物館的陳列。一個介面連線所有裝置將成為可能,usb就離真正的通用不遠了。
usb發展到今天,已經從最初的1.5兆位元每秒提升到今天的40g位元每秒。
決定usb最大傳輸速度的不是usb介面的形態,而是介面支援的usb版本,即便是使用最新的type c介面的裝置,也可能只支援使用較慢的usb2.0協議傳輸資料。
usb版本還經歷過兩次大的命名修改。
拿最初的usb3.0舉例:usb3.0改名為usb3.1 gen1,而之前的usb3.1則改名為usb 3.1 gen2,後來的usb3.1 gen1又改名為usb3.2gen1,usb3.1 gen2則改為usb3.2 gen2X1,而真正的usb 3.2則改名為了usb3.2 gen2系列。(是不是暈頭轉向了)
廠家對版本的標處各不相同,很多裝置為了追求個性,也喜歡把usb介面弄成非標準的各種顏色
直接通過介面外觀不能能判斷裝置的usb版本。
所以在選購usb裝置時,最簡單的辦法還是直接詢問傳輸的速度,沒有必要去和usb標準玩文字遊戲,只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速率即可。
如果你經常檢視筆記本相關的評測,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筆記本開始搭載雷電介面(Thunderbolt)
雷電協議從雷電三開始使用type c介面,這個type c介面在支援usb協議的基礎上增加了對雷電協議的支援,雷電協議的傳輸速率極快,可以達到40g位元每秒。
它不僅可以拓展出相當多的介面,還能連線高速固態硬碟、高解析度的顯示器,甚至是外接一張顯示卡。
雷電的出現也在個人電腦領域逐漸代替了火線介面(IEEE-1394)。
不過雷電是英特爾牽頭的協議,需要收取授權費用
支援雷電協議的裝置價格比同類usb裝置就要貴很多,好在英特爾將雷電的相關技術貢獻給了usb標準,使得usb4開始擁有與雷電幾乎一致的特性。
等到搭載usb4協議的裝置開始普及,我們就能以便宜的價格實現高速拓展的需求了。
說完了傳輸,usb還能實現裝置的供電需求。
由於越來越多的電子裝置使用usb線纜供電,各家也紛紛基於usb標準之上研發自己的快速充電方案。比如高通的q c,研發科的pe、oppo的vooc、華為的super charge。
為了打破快充協議混亂的現狀,統一usb快充標準、usb新增的usb -p d協議。
在最新的pd3.0規範中,將市面上大多數的快充協議進行收編和規範,包含在了pd協議中,目前出廠的新裝置幾乎全部支援使用p d協議充電,只需要搭配合適瓦數的pd充電器和支援pd的線材就可以實現快充,不用考慮裝置是否相容的問題,也是除了購買裝置原裝充電器以外的新選擇。
國家電信終端產業協會,也釋出了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範,今後快充相容將不再是需要考慮的難題。
看到這,相信你對usb標準的認識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普通的介面了。
通用只是為了方便嘛?
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的裝置似乎越來越不是我們的裝置,我們的裝置只能使用廠商規定的服務、廠商規定的配件、廠商規定的軟體。
我們手上的智慧裝置開始排異,我們開始陷入名為生態的資訊繭房。
通用的標準打破了裝置間的隔閡,讓我們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它也許不能為你帶來獨特的功能,但卻能讓螢幕前使用不同裝置的你我,欣賞同一個世界的豐富多彩。
這期文章就到這了,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別忘記點贊收藏,我是霍夫,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