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佈置高質量的作業(如何有效的佈置課後作業)
點選上方“中國教育新聞網”訂閱我們
本文作者薛瑞萍,網名看雲,小學語文教師。主編《日有所誦》。著有“薛瑞萍母語課堂”系列、“薛瑞萍班級日誌”系列。本書精選了“草根名師”薛瑞萍老師從教近30年的部分精品隨筆文章,共三輯。
薛瑞萍老師曾經說過,“我知道,像我這樣的人很少,我們是鹽,給世界帶來‘味道‘是我們的責任。”今天,教育小新為大家帶來書中節選,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作者原生態的教育風格,以及敢愛敢恨、敢說敢做的性格特點,感受作者那充滿“味道”的教育世界。
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
擠幹作業的水分
作業的分量和難度要適當。小學一年級一般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二、三年級每日課外作業總量不超過30 分鐘,四年級不超過45分鐘,五年級不超過1 小時。(1993 年《國家教委關於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指示》,下文簡稱《指示》)
我知道:有人認為,這樣的指示是空談,甚至是笑話。我更知道:正是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變得厭惡學習,使教學變得沉悶低效,使教師工作變得事倍功半——學生的負擔又何嘗不是教師的負擔!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在於大量的、高品位的閱讀,而廣泛的閱讀則需要充裕的時間和寬鬆的心境作保證,這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擠幹作業的水分,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精練、高效。下文所述,正是我在這方面的一些體會。
不搞滿堂灌,給學生留出吸收消化的時間這一點在低年級尤為重要。因為此時學生的自制力原本就差,一放學,心思就散得差不多了,回家完成的作業是很難有質量保證的。學生當堂作業時,出了錯誤教師可以在巡視中及時發現並予以糾正。這樣做的效果必然優於批改之後的訂正,因為前者是對作業過程的動態瞭解,後者是對作業結果的靜態檢查,而諸如執筆姿勢、筆順、間架結構之類的差錯只有在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中才能被發現。
需要強調的是:書面家庭作業的佈置,一定要遵循《指示》的規定,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由少而多的漸進過程,這樣才能把學生引上路,使其學習自覺性得到循序漸進的培養。有教師從一年級就開始為學生的作業頭疼,也有學生最終也沒能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在起始階段的扶助工作沒有做好,一步踏空,步步趔趄——這樣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是不可跨越的。
高年級也一樣。哪怕是三五分鐘,也要在課堂上留點時間讓學生咀嚼課文,質疑問難,做作業——當然,這時候他們不可能在課內完成作業,但是即使只做一兩題,他們也需把整課內容在腦子裡過上一遍,這就叫“趁熱打鐵”。
關於字詞抄寫的遍數
在小學階段,適當的字詞抄寫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掌握詞語的主要途徑在於閱讀,在於從千變萬化的語言環境中得到體悟。隨著年級而增長的,首先應當是閱讀能力和閱讀量,而機械抄寫在作業中所佔的比例和它的遍數則應當遞減。
其實到了二年級,生字即大多為合體字,其中又以形聲字居多——試想,學過了“成”再學“城”和“誠”,學過了“容”和“華”再學“榕”和“樺”,所謂的生字,其實已是半熟,抄寫的遍數也應當較從前而減半,三遍四遍足矣。
“歸類識字難上,教和學都累”,這樣的抱怨經常聽見。因為教師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學生的課外閱讀又沒有跟上,所以教師講得太多太碎,學生仍像一年級似的,一個生字寫一排(至少九遍)。這就憑空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且壓制了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於生字音節的抄寫
拼音乃注音工具,憑藉它,學生能夠識字閱讀,其作用就達到了,原本沒有抄寫的必要。如果為了強化記憶,或者為了幫助區別容易混淆的聲母、韻母而讓學生抄音節,一遍兩遍也已經足夠。但是我看到,在很多學生那裡,生字拼音一起抄,一抄就是一排——也不怕喧賓奪主,沖淡了對生字的記憶。上新課的時候是這樣,學期結束總複習的時候還是這樣。這說明一課上完了,學生不會寫不會讀生字,到一本書上完了,這些字學生還是不會寫不會讀!真是教師張張口,學生寫斷手。這種作業是對教師的諷刺。
可以口頭完成的作業不必書面再做
第11 冊第12 課《鳥的天堂》課後習題:
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所見到的有什麼不同?課文是怎樣描寫的?
同冊第13 課《草原》課後習題:
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的草原景象是怎樣的?舉例說明哪兒講的是事物的靜態,哪兒講的是事物的動態?
之所以要舉同一冊中相鄰兩課的思考題為例,是為了說明類似的題目在教材中很多。如果擠幹了其中的水分,對學生將是很大的解放。此類題出題的目的在於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使學生掌握學習重點。此類問題的答案大多就在課文內,如果書面解答,就需整段整段地抄。我認為,與其抄一遍,不如用問答法或引讀法讓學生把相關的內容讀幾遍,這樣做,不僅輕鬆省時,而且效果更好。
不要擅自增加背誦任務
需要背誦的內容課後都做了佈置,這些任務是精當的。可是,往往因為考試中會出現超出範圍的“按課文內容填寫”,為了保險,就有教師給學生額外增加背誦任務:或把背誦一段擴大為背誦全文,或自行劃出“重點段落”令其背誦,或者乾脆要求除了獨立閱讀課文全書都背!於是,學生陷入“苦背”的泥沼不能解脫。
學生背得累,教師查得也辛苦,有時侯課程已經上到了老後面,學生還在參差不齊、跟頭把式地補背前面的課文。這種看似保險的做法其實很愚蠢,因為它弱化了對重難點的理解掌握,干擾了對新知識的接受,在使學生不堪重負的同時也降低了學習效率。再者,從文采的角度而言,課文的藝術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沒有區別的一律背誦使學生喪失了養成鑑賞能力的機會。
不能抄的題目
舉例:糾正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
再接再勵 衝烽陷陣 戒驕戒燥
祟山峻嶺
這樣的題目學生往往不容易全做對。在訂正的時候,常有教師讓學生把題目——錯誤的詞語抄寫下來,然後再訂正。於是辛苦一場的結果是正負效果兩相抵消,對一部分學生而言,訂正了等於沒有訂正;對另一部分學生而言,訂正了還不如不訂正,這不是很冤枉的事情嗎?為什麼不讓學生就將正確的寫法抄若干遍呢?
同屬不能讓學生抄寫的題目還有:修改病句、判定正誤、選擇正確答案等。
絕不佈置懲罰性的作業
在正常的訂正之外,錯一罰十,錯一罰百,錯一題將整張卷子抄了重做,錯幾題就抄幾遍。這種鐵石心腸的做法絕不限於語文,不少教師把它當作了制服學生的殺手鐗。它作用於學生的,只有學習障礙和身心傷害——這一點,對教師來說應是起碼的常識。酷愛此道的人,需要提高的,首先是職業道德,然後才是教學水平。
罰寫不是作業,原不屬於本文的論域,但鑑於罰寫之風正呈蔓延之勢,學生苦不堪言,家長敢怒不敢言。我要在此指出:罰寫是一種變相的體罰,其副作用往往比體罰更大。這種洩憤式的“作業”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自己,都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實為廣大同行所萬萬不可取。
擠幹作業水分、減輕課業負擔的前提是提高授課效率,目的是騰出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而大量的課外閱讀又為減輕負擔和提高效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年級的時候,連同兒歌在內,教材課文不過50 多篇,但在課餘,我的學生已經把《365夜兒歌》《365夜日記啟蒙》《365夜作文啟蒙》讀得爛熟。試想,有了這樣的根基,語文教學要不輕鬆都很難——良性迴圈一旦形成,享受著輕鬆愉快的又何止是學生!
我相信,隨著年級的增長和閱讀量、閱讀能力的提高,我今後的教學將更加輕鬆,《指示》所規定的目標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文章摘自《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修訂版),摘錄已獲授權。薛瑞萍著 ,源創圖書策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