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對策(論文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一. 如何快速入門研究領域?

這個題目挺吸引人的估計,符合現代快節奏的要求啊!如今的社會都普遍比較傾向於多快好省。

不過可能接下來的這些東西會讓你失望,因為這裡真的沒有像前面的那些小技巧來幫助你實現那樣的想法。這裡能給予的是一種思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是它需要你付出自己的努力,沒有太多捷徑的不懈努力。

回到主題,如何快速入門一個領域呢?結合自己的實踐經歷,總結出以下四個步驟:

1.大量閱讀、泛讀,記錄專業詞彙及術語

一般而言,在入校之後,每個人都會確定一個培養計劃。培養計劃裡面就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後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取出自己研究方向裡面的核心關鍵詞,再由自己的關鍵詞進行展開,大量蒐集資料進行泛讀。

大量閱讀過程不要求記憶和全部理解,只是要保證一定的閱讀量。目的是對自己的領域有一個大致上的 瞭解。

進行大量的閱讀和泛讀,記錄專業詞彙(包括中英文)和概念。不要求弄明白每一個專業詞彙的意思,也不要做任何的評判,以開放的態度去接納你所看到的。因為有些文獻之間會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在泛讀的階段去做評判可能會讓自己變得混亂,同時也可能降低自己的效率。所以只管去接納就好了,等自己有足夠的瞭解認識之後再去辯駁也不遲的。

2. 找出專業詞彙之間的聯絡

這是一個整理的過程。把前面記錄的專業詞彙做一個梳理,看一看這些專業詞彙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隸屬關係?因果關係?相近關係?鑑於大多數的專業詞彙屬於隸屬層級的關係,所以整理的工具選用思維導圖就挺合適的。可以一目瞭然地看清自己所研究領域的大致全貌。下面是自己曾經整理的一個專業詞彙的例子。

從思維導圖的中心的關鍵詞出發,逐層逐級的延伸下去,很容易記住這些專業詞彙,清楚彼此之間的關係,所以不至於混亂。

3. 依據關鍵詞進行主題閱讀

嚴格來講,這裡的主題閱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題閱讀,而是針對於某一個研究的問題進行閱讀、精讀。

和前面的大量閱讀、泛讀不同的是,這裡要開始深入下去,不再是不求甚解,而是需要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做研究工作真正的任務是: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證明這樣的解決辦法是行之有效的!

針對某一主題,如何進行精讀呢?個人認為要注意以下四點:

首先,看清這一領域的問題是什麼,這一點通常會在文獻的引言部分明確提出,說明當前存在的問題;

其次,要了解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研究者提出怎樣的解決思路,以及採取什麼樣的實驗方法進行研究。

第三,看看實驗的結果如何。研究者會做出相應的結果描述(文獻閱讀到了一定量之後,可以考慮自己描述一下實驗的結果,為後面自己寫作做準備);

第四,重點啊,分析環節。針對這樣的實驗結果,研究者會做出怎樣的解釋呢?一定要弄明白研究者是如何分析的!儘可能用自己的話把他分析的內容講出來,能講出來,說明你真的看懂了。如果說不清楚,那就再仔細體會,直到能用自己的話轉述出來為止。如果你的能力不錯,再想想這樣的問題:他的分析真的合理嗎?有沒有更好一點的解釋呢?

4. 對主題閱讀內容進行總結

精讀之後,你的大腦裡就應該有這樣的一些知識:研究領域裡面都有哪些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學者們都提出了怎樣的解決辦法,他們解決的效果如何,以及後面是如何分析解釋的。這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資訊,尤其是分析和現象解釋的部分,因為好的分析會讓你的論文提升一個檔次的。但如果不進行總結記錄,很可能隔兩天就忘記了,甚至睡一覺起來就不記得了,所以一定要及時把這樣的東西總結記錄下來。記錄的工具可以是Word也可以是為知印象這樣的雲筆記軟體。

二、英文文獻讀不下去怎麼辦?

這個部分是針對一些看不下去的或者害怕看不懂的同學,如果你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的話,可以直接跳過這裡。

1.先克服心理障礙,不給自己設限

我們讀不下去英文文獻或者害怕看不懂的,其實是在給自己設限,把這樣的事情複雜化了,難度放大化了。如同拿著放大鏡找螞蟻。可能有些同學覺得自己的英語不好,所以看不懂。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麼請丟掉吧!看不看得懂英文文獻和英語好不好沒有必然的聯絡。不如你英語好的人多去了,他們甚至會寫出SCI那樣高質量的英文文章(自己沒有寫過,所以不誤導你們。想寫英文文章的話,問一下你們身邊寫過的人就好了),自己身邊就有那樣的例子,所以用不著擔憂的對嗎?只要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就好了!

2. 開始閱讀,查詢記錄陌生詞彙

當你突破心理障礙了,那又什麼好猶豫的呢?開始閱讀啊!

怎麼閱讀?是列印出來閱讀還是閱讀電子版的?其實都可以的。不過可以嘗試這樣的方法:前期閱讀列印版的,後面大量閱讀電子版的。

前期先挑選出十篇左右好的(可粗略參考引用量來評判)文章,列印出來,開始閱讀。遇到陌生的單詞動手查一下,把意思記錄在旁邊,接著往下閱讀下去,不要求理解和記憶,只要記錄那些生詞就好。開始的時候,可能遇到的生詞較多,閱讀的比較慢,不要緊,堅持閱讀下去就好;後面會好很多,因為大多的生詞會重複出現。最重要的,專業的詞彙來來去去就那麼一些,所以不用急,慢慢就會快起來了。

後面大多數的陌生詞彙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陌生甚至很熟悉的時候,閱讀的速度就會快起來,再遇到的生詞就會比較的少了。此時就可以考慮閱讀電子版了。對了,金山詞霸真的不錯,支援劃譯,更重要的翻譯準確。在閱讀電子版的時候,可以考慮結合它一起使用,那樣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

3. 慢慢積累,一週左右時間搞定

慢慢積累,其實就是一個堅持的過程。一週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基本搞定這麼一件事情。如果害怕自己堅持不下來,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簡單的一週計劃,告訴自己,再難也就一週嘛! (當然也沒有那麼難的)比如,一週內閱讀14篇文獻,每天必須保證兩篇閱讀量。這樣執行下來,一週後,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投入進去了,閱讀的效率也提高了,開始享受閱讀英文文獻的過程了,而不再有那樣的困惑了!

三、如何管理文獻?

1.獲取文獻有哪些?

不看後面的文獻如何管理,先想想如何獲取文獻?之前幾期已經有相關推送,小編在此不再一一例舉,歡迎您移步往期文章→科研乾貨查詢。

知網嗎?No!知網基本都是國內的文獻,好一點的文章大多發到更好的國外期刊了。不是說國內的期刊文獻就不好,而是能參考國外的文獻,提高自己文章的檔次,為什麼不呢?特別是對於一些學校沒有購買相應的資料庫的,千萬不要受到這一點的限制。就是說,不能只侷限通過學校的資料庫來檢索文獻。

那麼都有哪些途徑獲取文獻呢?

當然自己並沒有通過他總結的這樣的方式獲取文獻,原因不是他總結的不好,而是,自己有同學在其他的高校,需要什麼文獻直接找他幫忙就可以了,完全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你們也有這樣的機會,那麼一定要利用好。如果沒有的話,可以考慮他裡面列舉的獲取文獻的方式,比如在小木蟲論壇求助,或者使用像花刺軟體那樣的代理(代理非常耗費時間,慎重選擇)。提到獲取文獻這一點,其實,是希望你們不要受到學校資源的限制,把視野開啟。總之,你們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途徑,獲取自己想要的文獻。

2. 如何管理文獻?

當文獻積累到了一定的量時候,你會發現,想要快速找到自己曾經看到的文獻變得困難,這時候,你就要考慮管理好自己的文獻了。

那麼如何管理文獻?

首先是需要用什麼工具去管理?當然推薦使用前面提到的第三方文獻管理軟體了,比如自己用的EndNote。

其次是文獻管理的原則:輕整理,重搜尋。

儘量不要使用建立大量資料夾分類的方式,一來不效率,二來對於模稜兩可的文獻難以歸類,給自己造成困擾。順便提一下,下載文獻儘量使用PDF格式。一來CAJViewer支援PDF(可以識別文字),二來EndNote可以一次性匯入,但CAJ和CAA格式的不支援。國內的CNKI E-Learning據說可以批量下載,但是幾次嘗試失敗後,直接放棄了。下面是自己的實踐:

(1)建立一個資料夾,把所有文獻放進去

自己通常的做法是,把文獻放置在一個資料夾裡,然後一次性匯入到EndNote裡面。再次下載文獻需要保留的就按照日期排序放進去。

(2)更改文獻的名稱

把下載下來的文獻更改為題目的名稱,也可以加上作者及年份等資訊,名字長一些不要緊。另外,可以考慮批量命名,在更改名稱之後,批量新增日期等相關資訊。這麼做的好處是,如果你記得某一篇文獻的特有資訊,就可以利用Everything進行快捷搜尋。

搜出來為什麼有兩個呢?因為第一個是EndNote庫裡面的。

(3)匯入到EndNote裡面後再分類

把文獻匯入到EndNote裡面後,可以根據研究的內容進行分類。對於一篇文獻研究多個方面的,可以分別放到兩個分類裡面,這樣在兩個分類裡面都有了。後續的話可以依照研究的內容進行閱讀和回顧。還可以配合著金山詞霸做筆記,非常方便。

四、綜述文獻如何撰寫?

1.要不要寫綜述文獻?

看到這樣的題目,先不要看如何寫。想一想,有沒有必要去寫?為什麼?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況,所以自然會有不同的答案。這個其實也不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因為撰寫論文是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如果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把精力和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就好了。這樣說吧,撰寫綜述文獻的價值是幫助自己對某一個領域進行一定的瞭解和總結。有助於瞭解該領域的過去研究情況,當前的熱點,未來的趨勢。僅僅是有利於幫助瞭解,不能保證就能瞭解。國內綜述性文章寫的是比較的多,但質量好的比較少。主要原因是,在國內大多數撰寫綜述文章的人都是初入該領域的研究生,這並不是說研究生就寫不好綜述文獻,而是由於剛入門,對該領域缺乏足夠深入的認識,難以形成自己的見解,所以也把握不了未來的趨勢。舉例來說,不少學生僅僅看了十幾篇文獻就開始寫了,那樣首先是對於整個領域的整體不夠了解,也可能存在偏信則闇的情況。有深入瞭解的人更重視實際的實驗研究,傾向於提出獨到的見解和研究方法。

在國外,撰寫綜述的人,大多是在相應的領域有所建樹的、資格較老的研究者,他們瞭解研究的過去,清楚當下的熱點以及未來的方向,所以他們能夠總結出來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以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往往他們的精力有限,少有能抽出時間來撰寫綜述。

所以,如果你覺得沒有必要的話是可以不寫,後一部分就可以略過;另一方面,如果需要總結一下自己所研究領域的大致情況,那請就往下看如何撰寫。

2. 怎麼撰寫綜述文獻?

這個問題是之前自己對自己撰寫綜述文獻的一次總結,若需要了解的話可以移步到科袖網(暑假來了,科研新手開始練寫綜述吧!,想寫一篇高引用的綜述文章?你需要這樣做!)檢視。或者搜尋關鍵詞綜述,即可查到有關綜述寫作的相關文章。

五、不想寫論文怎麼辦?

當你有這樣的困惑的時候,不用擔憂,因為,你並不孤獨!喜歡寫論文的同學怕是不多,或可能就沒有。不誇張的說,寫論文是非常枯燥和繁瑣的事情。而幾乎沒有人喜歡做枯燥乏味的事情。要知道,你不想寫論文,大家也都不想寫!

但論文還是要必須寫的對不?所以問題來了:如何緩解這樣的困擾呢?通過自己的實踐摸索,以下的幾個要點可以提供有效的幫助:

1.減少撰寫論文的時間

可能有同學看到這樣的小標題會困惑:減少撰寫論文的時間行嗎?寫不完怎麼辦?不急,想想這樣的問題,時間真的就和完成論文呈正比嗎?當然是否定的對不對。不知道多少同學像自己一樣存在拖延撰寫論文的問題?大腦傾向於做有趣的簡單的事情,對於難的枯燥的會拖延。認識到這一點就不難發現,很多人都會存在拖延的問題。所以勇敢的面對就好了。

當面臨難以完成的任務,我們會在潛意識裡告訴自己:哎呀,這部分太難寫了,煩吶,先看會電視(上會網,打一把遊戲)讓自己放鬆放鬆,等心情好了再寫吧,反正時間還很多的,不急這一會。然後,兩個小時過去了……忽然又意識到渴了,去接杯水吧,接完水再回來,“咦,老同學給自己QQ發訊息了,這傢伙好久沒有出現了,不知道他(她)近來在忙些什麼,聊兩句吧,反正費不了多少時間。”你這樣告訴自己,又一個小時過去了……你一看時間,“哎呀,上午就剩半個小時了,今天周內,到飯點學生比較多,需要提前半個小時去吃飯呢,不然飯堂的人多的很,反正上午也寫不完了,先去吃飯,下午再寫吧。”吃完飯,“中午的面好鹹啊,吃的胃不舒服啊,先歇一會,等自己狀態好點時候再寫吧,比如利用這個時間看一部電影吧,最近那個啥電影挺火的,趕緊找找看”,然後重現上午的情景……時間黑洞就是這樣產生的啊!拖延著不願意開始寫論文是因為,在潛意識裡,我們認為時間還很多,不急這一時半會兒的。所以寫論文的時間變得很長,但是真正寫的時間很短的。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後天一早必須要提交論文大賽作品,現在是晚上十點,資料已經準備好了,但你還沒有動筆寫,是不是很有壓力和緊迫感?當然的,重要緊急啊!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你會很快完成的,即使作品不是那麼的優秀,但相信你會完成的對不?

看似我們寫論文的時間很多,其實真正在寫的時間很少,時間一多,我們就會容易喪失對於時間的緊迫感,所以就會拖延,而越拖延的後果就是越不想寫。既然缺乏時間的緊迫感是造成的原因之一,那麼解決問題的途徑就可以從這一點入手:何不嘗試減少寫論文的時間呢?

2. 任務分解,規定每天必須完成的事情

在思維導圖那一篇裡面提到了任務分解,分解任務的好處之一是更加有利於去執行。結合著青蛙工作法,規定自己每天必須完成的事情。

拿自己的實踐為例,每天在做日計劃的時候 ,必有一項是當日必須完成的論文寫作中的某一部分,就是為了保證論文寫作的順利進展。平均下來,每天在論文撰寫上面花費兩個小時。當然中間也會拖延,也會走神,但一想到自己要在兩個小時內完成這樣的事情,所以再拖延也是有限度的。每天完成一點,每天保證一點,堅持下來,寫完整篇的論文也就有了保證。每天只完成那麼多的內容,把那部分的行動當成一隻大青蛙來處理。看似很慢,其實非常的快。在預計的時間限度內,自己可以完成,就不會逼著自己去趕工,不會焦慮和擔憂寫不完論文了。

如果某一天自己只執行完了撰寫論文的這一行動,即使接下來其他不那麼重要的事情都沒有完成(當然這樣的情況也基本不存在),那麼這一天也不會覺得虛度了。

學習和運用一些簡單的時間管理技巧總是可以提升自己效率的。簡單的一個規則:每天必須完成某件事情。這樣的方法是每個同學都可以學會的,學會之後,當你真正的去做了,成就感會得到提升,甩掉浪費時間的內疚,甩掉一些焦慮和擔憂,你的生活會變得更加的有意義。

3. 一天當中什麼時候寫?

當然是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啊!因為精力充沛的時候,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撰寫論文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啊,那樣可以保證思路清晰,語言表達順暢。

那什麼時候精力最為充沛呢?問一問你自己啊!看看你自己什麼時候的狀態最好,又不會被別人打擾的時候,找到那樣的時間段。通常而言,每個人的情況可能不同,但是大體上還是相近的。

比如,大多數的人會在早上的時候精力比較好,比較安靜,而且不會受到外在的打擾,那麼就可以利用好早上的時間段開始寫;中午是午休的時間段,但是此時人的狀態大都不佳,可以考慮做些不那麼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又可以保證論文寫作順利的事情,比如整理資料,處理一下圖片等等;下午後半程和晚上的前半程人的精力也還可以,但存在經常被打擾的可能性。一旦被打擾,思路就會被打斷,想要再次集中注意力就需要花費一些時間,研究顯示,被打斷後再次集中注意力需要15分鐘時間;另外,可能有些同學覺得自己在深夜的時候精力最好,像自己之前一樣,屬於那種夜貓子型的,但是,最好不要那樣,能不熬夜儘量不熬夜,熬夜沒有一點好處。自己通常是早上的兩個小時寫。安靜,沒有人打擾啊!有人說,冬天太冷,夏天又太困,起不來啊!這不是在給自己找藉口麼?其實早起沒有那麼痛苦!之所以自己能夠保證每天早上去完成這樣的事情,不是因為自己意志力多麼的強大。和你們一樣,自己也是經常睡到九、十點起不來的。但有一些事情要做,由不得自己啊。已經工作的同學會有體會,即使再困再冷,你都很少錯過時間去上班的。當然,自己現在已經習慣了早起了,其實就是為了保證論文的寫作。在執行計劃開始的一個月內,比較痛苦,從夜貓子轉變不是那麼的容易,慢慢的,身體就適應了,早起沒有那麼的痛苦了。一到點就醒,一醒來就起床,一起床就去跑步……一連貫的動作就可以保證在八點前到達實驗室開始一天的工作,這是由行動計劃帶動寫作進展。回想看,現在還是蠻享受這個過程的。

4. 適當放鬆,不逼迫自己

身邊的人看到的是自己如何如何的積極,其實,那並不是積極,而是焦慮的結果。因為焦慮,所以逼迫自己!身邊的人也會經常告訴自己,不要有那麼大的壓力,其實不是有多麼大的壓力,而是自己已經快到慢不下來,不是進步的快,而是把時間過的很快,把生活的節奏過的太快了。這是一種病態。所以不希望你們進入這樣的漩渦,焦慮是無底洞,深不見底……慢慢地,不斷地問自己: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開始還是會固執的認為:是的,真的很重要。慢慢的,這樣固執的想法開始動搖了,直至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其實,也沒有那麼的重要。所以既然沒有那麼重要的事情,自己何必去做無謂的擔心和焦慮呢?因此也就有了如今的答案:不再逼迫自己!給放棄自律留一點點空間!

不想看文獻,那就不看了,想看的時候再看!不想做實驗了,那就不做了,想做的時候再做!不想寫論文的時候,那就不寫了,不強迫自己寫了!

這不是說真的就那麼的自由,而是,在自己能把控的範圍內,儘可能地給予自己更多的自由。比如不想寫論文就不寫,是因為自己知道,自己即使現在不寫,總會有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樣的事情,而用不著強迫自己。

做到張弛有度需要不斷實踐,但是這個其實是可以習得的能力。所以於你們來說,努力去嘗試就好了。

本文來源:科研sci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