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生活圈怎麼沒了(支付寶的生活圈在哪裡)

前不久,《支付寶》內竟然出現了一大波尺度不小的女大學生和白領寫真照片,這批照片是使用者通過《支付寶》近期悄悄上線的“圈子”功能上傳的,但這樣的方式也引發了公眾的廣泛質疑—《支付寶》到底要搞什麼?

來龍去脈

去年11月24日,《支付寶》在最新一次更新中,上線了一個名為“生活圈”的功能,這個功能本質上有些類似於社群—依據人們的職業和興趣愛好,劃分出多個共享社羣。“圈子”功能上線之後,迅速成為熱點,《支付寶》的使用頻率和瀏覽量也隨之攀升。

然而,上線不足一週,《支付寶》卻因為“校園日記”和“白領日記”兩個“圈子”,“霸上”幾乎每個媒體的頭條。

據悉,這兩個“圈子”只限於相關的女性使用者釋出圖文資訊,男性使用者可以點贊及打賞,打賞的金額不定—因打賞功能的存在,部分女性使用者試圖通過釋出大尺度照片來吸引更多人的打賞。而使用者信用積分(即“芝麻信用”積分)超過750分,則可以評論。“芝麻信用”積分與個人儲蓄、消費、人脈均有關。積分越高,使用者在信用上越“優質”。

這一規則和現象引來眾人熱議。不少網友指出,“圈子”規則的設定,在無形之中會導致一些使用者為獲取更多打賞而釋出不雅資訊,而只賦予高積分使用者評論權,可能會使這個“圈子”的社交功能發生質變。

2016年11月29日,面對網路上幾乎一邊倒的批判聲,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的董事長彭蕾釋出內部信予以回覆,稱自己做錯的事情永遠不要怪別人,並表示,“校園日記事件”傷害了大家的感情,也會令一直熱愛並堅信阿里巴巴(以下簡稱“阿里”)文化的同事產生懷疑。彭蕾要求所有打擦邊球嫌疑的“圈子”立刻解散,還規定惡意釋出突破底線圖片的使用者將被永久封號以及永久不能註冊,並提出團隊內部討論整頓。日前,“校園日記”和“白領日記”兩個“圈子”,均處於“暫不能加入”的狀態。

《支付寶》這次懸崖勒馬還算及時,不然這次社交領域的又一嘗試不僅會毫無成效,更可能會給其後續在社交領域的發展帶來桎梏。危機算是挺過了,但“校園日記事件”的背後,支付寶的探索方向才是更應該被關注的問題。

同是做社交,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不可否定的是,此次大眾的注意力還是集中在“晒胸晒腿求打賞”這種話題性現象上,畢竟社交產品中最能引發眾人討論的,無非是這類話題。

社交領域又分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對《支付寶》而言,在熟人社交上失敗太多次之後,它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陌生人社交上了,而陌生人社交的爆發點從五年前的“附近的人”和“搖一搖”,已經迴歸到比拼大家真實社會實力的階段了。

顏值或者社會地位,是陌生人社交中重要的競爭屬性。而顏值可以憑藉照片呈現,剩下的無非是財力比拼。並且,最早把錢直接引入社交的,恰恰是《微信》。2014年春節啟動的微信紅包,給大家帶來的感覺就很不錯。

現在,離“錢”更近的《支付寶》,有機會順著這個趨勢,繼續深化消費場景下的社交關係。但是陌生人社交有自己的難點和痛點,難點在於如何定位和篩選使用者,痛點就是素質和安全。那麼我們有什麼辦法快速解決這些問題點呢?支付寶和阿里前幾次社交化嘗試,都因為場景和形式過於生硬,而未能取得實質的成功。而這次的“生活圈”則有明顯的不同—芝麻信用分,這可是僅次於《微信》關係鏈的量化評價體系,且其應用場景包含了消費、信用和社交等多個維度。

想看看一個陌生人是否可靠,用芝麻信用分作為參考,簡單而有效。並且,支付寶基於實名和大資料,對手中海量使用者的精準匹配,也是一大優勢。

而芝麻信用的目標,正是在中國建立類似美國的FICO信用評價體系,讓使用者直觀意識到提升芝麻信用分帶來的諸多好處,這樣一來《支付寶》才有機會切入更多的使用者場景,社交場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阿里的社交夢為什麼非要支付寶來承載?

在《微信》出現以後,阿里第一次在社交領域大舉投入的產品是《來往》。不過,阿里以往推廣《來往》,需要使用者重新安裝一個全新APP,這首先就是一個很高的門檻,但《支付寶》本身就擁有近5億使用者,絕大多數使用者並不需要重新接受一款新產品。

前阿里高階產品經理、三節課創始人後顯慧認為,馬雲之所以選擇《支付寶》作為社交佈局的重點扶植物件,主要原因在於:阿里雖然運營很強、戰略很棒,但一直都缺乏一個入口。

阿里希望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有一款自己的“入口產品”,做入口一定會選擇一款頻次儘可能高,且關聯相關場景儘可能多的產品。而阿里只有《支付寶》、《淘寶》和《天貓》這三款APP滿足這樣的要求,但後兩者使用場景單一,帶有“電商”標籤,只有《支付寶》可以延伸到生活和服務的方方面面。

同樣肩負大任,《支付寶》與《來往》在思路上並不一樣,阿里希望《來往》成為一款社交工具,使用者可以將自己的社交關係一併遷入。但對於《支付寶》而言,做社交只需要使用者增加使用頻次,人們在使用支付功能的同時多在《支付寶》APP停留就可以了。《支付寶》作為一款工具,其可替代性很強,如果不增加使用者使用頻次,隨著使用者消費習慣的變遷,未來甚至會逐漸被人遺忘。

事實上,自《支付寶》推出9.0版本以來,阿里一直在給它加入社交元素,不管是“朋友”、“商家”的標籤,還是“附近可能認識的人”以及這次的“生活圈”,這些動作其實都只是開始,為了提高使用者使用頻次,《支付寶》必然會採取更多策略,而正在內部測試的支付寶“生活號”就是其中之一。

背水一戰能否如願以償?

那麼,這次推出的“圈子”又能讓《支付寶》的的社交夢得償所願嗎?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從兩個方面分析。第一,美女效應。“性、無聊和免費”一直被人戲稱為網際網路的三大生產力,想想也不無道理。比如,《微信》剛推出的時候,不也被稱為“YP工具”嗎?再比如如今大火的直播行業,就憑藉無數的“美女”網紅吸引了無數流量,以致於被應用於各種營銷活動中。去年“雙11”,阿里甚至耗費了上千萬元人民幣用於購買直播平臺的直播報道。

當然,為了避免觸碰政策紅線,《支付寶》對此應該做好防範—對於釋出含有色情、人身攻擊、明顯廣告資訊等違規的行為,管理員有權刪除其動態,對賬號做禁言、甚至拉黑處理。目前,“圈子”會根據型別控制加入門檻,甚至分享和評論許可權。

第二,把信用體系引入社交。支付寶很多“圈子”對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分數是有要求的,一般都650分以上。據說,在“圈子”裡越活躍,芝麻信用分數會越高,此舉為刺激使用者活躍。這種引入信用體系的模式,無疑是阿里大膽而超前的一次嘗試。

事實上,芝麻信用750分的門檻,也將刺激使用者不得不想辦法不斷提升芝麻信用。那麼如何提升芝麻信用分數?筆者上網查了一下,提升方式居然有十幾種之多,不過簡而言之無非就是儘量多使用《支付寶》消費,以及使用螞蟻金服的金融產品,提升自己賬戶的活躍度。

也許,這才是“圈子”於《支付寶》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