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怎樣保護自己的隱私

驅動中國2021年3月31日訊息 使用者隱私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不過從過去很多年的實際表現來看,保護使用者隱私似乎更多的停留在口號上,而沒有真正並很好地貫徹落實。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Android手機收集的使用者資料是同類iPhone的20倍,不知道廣大使用者知道這個訊息會作何感受?

據外媒報道稱,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的電腦科學教授做的研究顯示,iOS和Android手機都在不斷收集資料並將其分別傳送給蘋果和谷歌。據研究員兼學院計算機系統主席道格·萊思教授稱,在美國,iOS裝置和Android裝置從插入SIM卡開始,就會不斷向蘋果伺服器和谷歌伺服器傳輸資料。

不過,雖然iOS裝置和Android裝置都會收集使用者資料,但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很大差別的。當手機處於空閒狀態時,Android裝置每12小時會傳送1MB的資料,而iOS裝置則為52KB。而當使用者使用資料時就更加離譜了,無論是iOS裝置還是Android裝置,都會從使用者裝置上收集大量資料,iOS裝置為5.8GB,Android裝置為13GB。

專家還發現,iOS共享IMEI、硬體序列號、SIM序列號、電話號碼、裝置ID(包括UDID和廣告ID)、位置、遙測、Cookie、本地IP地址和附近的Wi-Fi Mac地址有關的資訊。而Android傳送類似的資料,新增裝置的Wi-Fi MAC地址,但不包含手機的位置資訊,本地IP地址和附近的Wi-Fi Mac地址。

對於手機收集使用者資料這一現象,研究指出,“目前,幾乎沒有防止這種資料共享的選擇”。這也就意味著,使用者只要使用手機,就必須接受被收集資料的現實。

不過,谷歌方面似乎並不認同。谷歌認為,資料收集是任何連網裝置的核心功能。同時谷歌方面還對實驗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認為Leith的方法存在缺陷,該實驗無法捕獲UDP/QUIC流量之類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