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cgis出圖時新增表格(arcgis新增表格資料)

接圖表是標準地形圖製作常用的方式,對於網路地圖來說,從來不會出現接圖表這東西,但是在標準地形圖裡面,這卻是強制的規範。雖然很多行外人員都不清楚接圖表是什麼東西,但實際上接圖表他們早就在中學的地理課本或者是街邊買來的地圖冊上看到過(儘管這些地圖不太規範)。

接圖表的作用就不在這裡羅嗦了,一般關注該話題的人都知道它的表達方式,這裡不做論述。

下面主要介紹一下如何在ArcGIS裡面實現接圖表。由於沒有標準的資料,這裡用一份比較簡單的資料實現其操作步驟。

先說一下主要思路:

首先要針對資料製作好地形圖,這是前提條件。

然後利用行政邊界圖層,單獨製作一個地圖,並插入到做好的地形圖中,並作為接圖表放置在地圖的右上角。

最後調整接圖表的顯示範圍,讓其範圍與地形圖範圍一致。

製作地形圖的過程這裡省略,那是一個非常好時間和精力的事情,不要問我怎麼知道,具體按照地形圖規範做一下就知道有多苦逼。下面假設已經做好一張標準的地形圖,我是說假設`(*∩_∩*)′ 如下圖所示

在【檔案】--【頁面和列印設定】先設定好列印的紙張大小,比例尺之類的就在圖框中設定好對應的參考比例。然後調整好顯示的範圍等。切換到【佈局】檢視,這樣才可以看到效果。

接下來就是需要插入接圖表的關鍵步驟了。很多人都不會明白ArcGIS的【資料框】是什麼概念,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在圖層最上面的黃色的圖示,感覺上有圖層和圖層組的位置,但【資料框】看起來一點作用都沒有。下圖紅色箭頭指向的就是【資料框】

在哲學上來說,存在的都是有價值的,何況資料框已經存在ArcGIS十多個版本中。資料框的概念其實可以看作是一張地圖的組織,只不過很多人習慣性的將不同的地圖放置在不同的Mxd中組織起來,而資料框的作用就是將多個地圖放在同一個MXD中,需要檢視不同的地圖的時候可以自動啟用(當然,這個是在資料檢視中的做法)。

而另一種非常重要的價值就是將多個地圖顯示在同一個紙面上,恰好接圖表就是其中的一種多個地圖在同一張圖紙中的表現形式,只不過是一張是精細的地圖,另一張類似於鷹眼的簡圖。

那接下來就是插入接圖表的重要步驟。在選單【插入】,可以插入一個【資料框】,如下圖

標準動作是將該新建的資料框命名為“接圖表”,然後選擇接圖表資料框,新增接圖表圖層。我在這裡就用一個行政區界來表示,為了方便顯示,將行政邊界填充設定為無顏色,只顯示邊線。當然,如果有的只是邊線資料,直接載入設定邊線樣式就行了。如下圖

可以看到,大圖中已經加入了一個小圖,這個小圖就是我們所說的接圖表。使用選擇工具,就是黑色箭頭工具,將接圖表移動到右上角位置,並且點選右鍵--屬性,將修改接圖表的圖框樣式和背景。一般將圖框樣式設定為簡單的線,背景設定為純白色,如下圖

這樣,接圖表的基本模樣就出來了。然後對接圖表的圖層顯示一下標註資訊,這樣就像模象樣了。再進一步就是要將兩個圖的範圍對應起來,這一次就需要使用【標準工具】裡面的縮放工具進行調整(千萬不要用【佈局】工具條上的工具,那只是相當於放大紙張在螢幕的顯示而已)

最後,如果想兩個資料框的範圍能夠對上,除了手動的方式之外,可以通過arcpy指令碼來實行。可以參考mapping模組的具體方法

寫完指令碼之後可以在【地理處理】的Python中執行指令碼進行對照。這裡不做詳細論述,在以後章節會有arcpy.mapping 模組的說明。

總結:接圖表其實不難實現,主要是很多人不清楚使用多個資料框可以實現該效果。

文章轉載於CSDN,作者李遠祥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