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效能看什麼引數(cpu上寫的引數怎麼看)
作為計算機的主要部件之一,同時也是電腦中的核心配件,CPU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小夥伴在挑選電腦時,看到不同的CPU執行緒數和核心數,卻不知該如何選擇。
執行緒數和核心數到底是什麼呢?數值越高就越好嗎?除了執行緒數和核心數,CPU還有什麼引數呢?這就讓我們來看看!
主頻
CPU的主頻,即CPU核心工作的時脈頻率,也可以理解為“核心速度”。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頻"。CPU 中央處理器處理資料的能力決定於其主頻的高低,主頻越高,CPU每秒處理的資料就越多。
主頻是CPU效能表現的一個方面,但並不能完全代表CPU的整體效能,還要綜合快取、執行緒、架構等等各方面來體現。
核心數
物理核心數,CPU上面只有1個CPU核心就叫做單核,有2個CPU核心就叫做雙核......常見的CPU核數有雙核、四核、六核、八核、十二核等。在選購時,若電腦的核心頻率、快取大小等條件相同,那麼CPU核心數量越多,CPU的整體效能越強。
執行緒數
執行緒是程式中一個單一的順序控制流程,在單個程式中同時執行多個執行緒完成不同的工作,稱為多執行緒。而CPU的“超執行緒”技術是指:在一顆CPU同時執行多個程式而共同分享一顆CPU內的資源,通過超執行緒技術能夠提高核心利用率。所以4核心8執行緒CPU並不一定比6核心6執行緒差。
架構
CPU架構是CPU廠商給屬於同一系列的CPU產品定的一個規範,主要目的是為了區分不同型別CPU的重要標示。在討論CPU效能的時候,除了看核心和主頻,我們也不能拋開架構。
目前市面上的CPU分類主要分有兩大陣營,一個是Intel、AMD為首的複雜指令集(CISC)CPU(採用X86架構),另一個是以IBM(採用PowerPC架構)、ARM(採用ARM架構)為首的精簡指令集(RISC)CPU。常見的家用電腦一般都採用CISC,它們在高效能的同時,功耗也比使用RISC的移動裝置要高。
製程
製程指的是CPU上所形成的互補氧化物金屬半導體場效應的電晶體柵極的寬度,它也被稱為柵長,以奈米為單位。一般來說,製程越先進,數值也越小。假如同架構,同主頻的情況下,製程不同並不會帶來效能差別。
最後簡單地為大家總結一下~
對於遊戲玩家來說,在CPU執行緒相同的情況下,更高的主頻往往會帶來更高的遊戲幀數。
而對於一些較為依賴CPU運算能力的人群,就需要更加看重CPU的核心和執行緒數量了,更多的CPU執行緒在工作中可能讓你事半功倍。
現在大家對CPU是不是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