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書但是記不住怎麼辦(為什麼看完書什麼都記不住)
新年伊始,我的一個朋友給自己立了這樣一個flag,一年要讀30本書。
我就是那個朋友,去年也是這個flag,然而去年只讀了24本書,所以今年一開年我就開足馬力、本著績效目標要往前趕的原則,運用網上所教的各種快速閱讀法,在1月份我就迅速的讀了4本書。然而當我在2月1日,做1月份覆盤的時候卻發現,這4本書除了書名還有模糊記憶以外,好多內容都記不清了。於是我感到有些懊惱,這樣讀書快是快了,可是啥也沒記住呀,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呢?畢竟能做到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2月份我調整了自己的閱讀方法,既不再追求閱讀的速度,也不再逐字精讀內容。
因為我發現,在追求閱讀速度的時候,閱讀質量肯定會下降,這有點像給自己的績效考核,既然考核目標是1個月要讀完4本書,那行為就變成了快速瀏覽,只要“看完”了4本書,自己的月度目標就達成了,自己也獲得了成就感。然而,我很快發現,我的根本目標並不是要閱讀多少本書,而是要藉助讀書的方式獲取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那麼快速瀏覽和我的根本目標是不一致的。
而去年的精度方式,幾乎要求自己每一段話都不能放棄,因為做培訓的我貪心地認為總有一天會用上這些知識。儘管有些內容讀起來晦澀難懂,讓我讀兩句就想放棄,我仍然像啃硬骨頭似的在反覆啃來啃去。最終造成的結果是,“啃多了骨頭”非但拖慢了我的閱讀進度,而且還讓我對閱讀失去了興趣。直到有一天我在“啃完一本硬骨頭”之後,換了一本新書,而這本書是我感興趣的領域,因此讀起來非常快,有點一氣呵成的感覺。我才反應過來,要帶著目的讀書、讀真正感興趣的書。
基於以上兩方面的思考,我對自己的閱讀計劃有了如下調整:
一、有目的的讀書。
沒錯,成年人的行為就是這樣功利,或者說我就是這樣功利,在當前階段對我沒用的書再精彩也讀不下去。比如最近發現樊登讀書會上近期更新的人文類圖書《崇禎傳》、《飢餓帝國》這類的書,對我的吸引力就不大,即便是聽書也會腦子裡經常走神。是的,我就是這樣一個不文藝、沒有人文情懷的人,硬讀是沒辦法的,還不如換一些《減壓腦科學》一類的書來得實在。當然這並不是說樊登讀書做得不好,因為相信有很多讀者是對人文類書目感興趣的,而我也是因為做培訓師職業的影響而對工具類、經管類的書目會更感興趣。所以有目的的讀書,會讓讀書事半功倍。
另外,有目的的讀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便於檢驗讀書成果,翻開一本書之前,通過書名、書籍介紹、或者可以通過豆瓣書評對書籍有個大概的瞭解,設定1-3個讀書目標,帶著目標去讀書,在讀書過程中像尋寶一樣去找尋讀書目標的答案,找到了就會很有成就感,讀完後覆盤自己之前設定的1-3個讀書目標是否都滿足。即使沒有滿足也會對自己下次選書或者調整讀書目標提供幫助。而且除了已經設定的讀書目標外,也許在讀書中還可以有意外驚喜,收穫目標外的成果。而且,這些目標最好和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關聯,這樣才會更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比如我讀《減壓腦科學》的目標是想為我的《情緒壓力管理》課程吸納新的研究內容,目標1、提供更多的生理學研究支援,更新課程的前沿性研究;2、學到更多以生理學為基礎的減壓方法,佐證減壓工具的有效性;3、收集案例情境故事,增加培訓課程的豐富性。
還有讀《非暴力溝通》一書時的目標設定為:1、在溝通中如何不委屈自己的表達訴求;2、在溝通中不要把話說得太狠而傷害他人;3、為什麼有時候我是好意溝通到對方耳朵裡就激起了他人的情緒。這每一個小目標都會成為我未來分享的小文章。
二、用主動學習的方法讀書
我們在學習金字塔中可以看到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內容留存率,其中聽書的留存率只是5%,看書的留存率是10%,所以看了許多書,什麼也記不住是正常的。而真正高留存率的方式是主動學習,即討論、實踐、教授給別人。
1、討論
讀書中的討論可以分為自己和自己討論、以及自己和他人討論。自己跟自己討論,就可以運用上面所說的帶著目標讀書,把目標當做一個問題,把讀書的成果當做答案,形成一個討論的氛圍。或者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前面的想法可能會在書後面內容中得到迴應和解答。那自己和他人如何討論呢,讀書會是一種形式,更為常用、便捷的形式是運用豆瓣讀書或者微信讀書,在豆瓣讀書中有許多小夥伴會寫讀書短評或長評價,其中就不乏一些觀點的碰撞,這些評價中可以再次重申自己忽略了的內容點,也有可能從與自己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書中的問題。微信讀書中的“討論”就更加“及時”一些,當讀到某些內容時,讀者可以劃線並下下對該篇內容的思考,其他讀者也可以寫下自己的思考或迴應他人的思考。可以說微信讀書給了我很多讀書時主動思考的鍛鍊。因為自己讀書時難免就一味地大段大段的文字往腦子裡灌,而真正吸收了多少並不知道,微信讀書中時常跳出來的思考可以不斷提醒我,“看到這段內容,你有什麼想法麼?”所以不斷地要求我在閱讀的同時要跳出來主動思考或參與他人的討論。
2、實踐
讀了的書只有用起來才是自己的,不然始終是作者的。就像前面舉的例子,《非暴力溝通》中講到如何在溝通中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訴求呢,既不委曲求全、又不強人所難?書中給到的模型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那麼就在生活中找一個場景去試一試。也許成功了,你從此學會了表達自己的訴求;也許失敗了,那再翻翻書,看看是否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這樣反覆不斷,直到掌握了這項溝通技能,這本書讀起來才真正有效。
3、教授他人
通過教授給他人的方式而自己獲得學習收穫的方法也叫費曼學習法,聽起來挺技術流,其實用培訓圈裡簡單的話解釋來說,就是以教促學。也就是說將書中的內容換成自己的話講述給他人。請注意這裡不是指複述書中的內容、考驗背誦能力,而是考驗的是理解能力。你甚至需要完全打破書中邏輯框架,自己組織語言將內容講出來,而這個過程才真正是將書中內容內化的過程。用自己的思維邏輯、用自己習慣的語言、用自己身邊的案例,把它講出來,記憶才會更加深刻。
以上,也是我的思考和收穫,有目的的讀書更有利於應用書中的內容,主動學習的方式讀書更有利於書中內容的內化。不再過多注重輸入和將焦點聚焦到輸出上來。讀書就像吃飯,飯吃進去了會變成營養儲存在身體裡,動起來才會創造價值。此時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