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測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固態硬碟讀取速度越快越好嗎)
在選擇固態硬碟的時候你會發現,明明都是固態硬碟,但是價格差距很大,而且讀寫速度也是天差地別,那麼到底是什麼影響了固態硬碟的速寫速度呢?為什麼同是SSD固態硬碟,速度差異這麼大?
影響固態硬碟效能的因素挺多的,比如主控、記憶體顆粒堆疊技術、通道型別等,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難理解的就是介面、協議和匯流排。
現在的固態硬碟有兩種介面,一個是SATA,另一個是M.2,很多人都覺得M.2這種新介面速度肯定比SATA快,其實不完全正確。
介面會影響速度,但是介面決定的是速度上限,比如主流的SATA介面都是SATA3.0,理論上頻寬是6Gbps,但實際傳輸速度只有700MB/s,而M.2介面的速度不僅僅由介面決定,還由該介面所使用的通道型別所決定,目前入門級固態硬碟的M.2介面最常使用的是SATA通道,所以它的速度和SATA介面是差不多的。
一般好一點的M.2介面固態硬碟都是走PCI-E通道的,但是能不能用PCI-E通道,還得看傳輸協議,一種是AHCI,另一個是NVMe,AHCI的相容性好,但是正因為要相容多數裝置,所以這個協議是基於SATA的,而NVMe協議則是基於PCI-E通道,速度很快,延遲很低。
那麼SATA通道和PCI-E通道為什麼會存在讀寫速度上的差異呢?首要先知道,SATA通道,是把資料放入記憶體,然後CPU再從記憶體中呼叫資料,再把資料存入記憶體,然後記憶體再存入硬碟,這個過程就顯得特別長特別麻煩,自然速度就下降了,而且延遲比較高。而PCI-E通道是不經過記憶體的,CPU直接通過PCI-E通道從硬碟拿出資料的,所以省去了在讀取資料時需要經過記憶體的這個步驟,效率自然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