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點餐的好處和壞處(掃碼點餐可以找到顧客資訊麼)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丁桃
2021-04-25 13:37
桌角、螢幕、餐廳牆上,隨處可見的二維碼代替了服務員,只要手機掃一掃,就能點菜下單。相比人工點餐,掃碼點餐為顧客帶來了便利,為商家節省了人力,因此成為了時下流行的點餐方式。
“疫情的原因也不方便接觸,而掃碼點單非常快速,也不用去問餐廳的服務人員了。”
“我們餐廳標配的話在大概十七八個人,但是現在用到只有十二個人,節省大概五六個人的人工。”
不過,掃碼點餐在快速普及的同時,卻有逐步取代人工點餐之勢。記者走訪發現,有些餐廳的點餐櫃檯形同虛設,繁忙時段服務員都在忙著配餐送餐,櫃檯上根本沒有服務員。記者找到一位服務員詢問,她說現在餐廳不提倡櫃檯點餐,一般都鼓勵顧客使用自助機或手機。
本來是既可以掃碼點餐也可以人工點餐的選擇項,如今卻變成了變相“強制”掃碼點餐。老人因為沒有微信或者不會使用,只能放棄點餐,而對於很多消費者而言,則感覺自己的選擇權被剝奪了。“我們的手機一般就是沒有微信的,所以你叫我去掃二維碼,我們不方便,沒有辦法掃。那我們就只能走了。”這位老人告訴記者,除了數字鴻溝無法跨越外,少了服務員的噓寒問暖,他感覺去餐廳的享受也打了折扣。
更讓人不安的是,掃碼點餐背後還暗藏著強制關注和資訊收割的陷阱。
記者走訪多家餐廳發現,幾乎每家餐廳都有掃碼點餐。大多數的掃碼點餐系統,主要是通過微信或支付寶的商家小程式,或關注商家微信公眾號兩種方式來進入點餐頁面的。系統往往需要消費者的一系列授權,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包括微信賬號,手機號和位置,甚至可能是姓名和身份證號。令人疑惑的是,只不過就是吃個飯,點餐平臺怎麼就需要獲取這些資訊呢?
上海市消保委副祕書長唐健盛指出,掃碼點餐只要能夠知道是哪個桌子,在點什麼菜那就可以了。至於說這個桌子上面有張三還是李四,他的手機號碼,他的使用者名稱等等資訊,餐廳其實是沒有必要去了解的。餐廳應該不收集或者儘可能少收集消費者的資訊。
既然不是必要資訊,那為什麼餐飲商家和點餐平臺還是想方設法要獲得這些資訊呢?在消費者不斷點選“同意獲取”之後,這些資訊又流向了哪裡呢?
掃碼點餐在三四年前出現,隨著覆蓋率的不斷提高,點餐系統軟體涵蓋的功能也越來越全面,包括點餐、收銀、外賣、後廚、後臺大資料等。一般小型餐飲店會選擇外包服務,由軟體服務商根據他們的需求來提供相應功能。如果選擇直接點餐功能,那麼商家在後臺只能看到訂單、收入等基本資訊;如果設定關注公號或註冊會員,那麼消費者之前授權的所有個人資訊,商家後臺都會留存。
某點餐系統軟體服務商告訴記者,商家公眾號上面可以放連結,直接跳轉到點單系統。顧客只要在裡面下單了,就成為了商家的留存客戶,而所有客戶資源都在商家公眾號上面了。
通過這些留存的個人資訊,商家可以將顧客轉變為公眾號粉絲或APP會員,成為自己的私域流量,提高營銷活動的觸達率。比如在自己的公眾號和APP上及時推送特色服務和優惠後動等資訊,啟用消費,提高到店率。某連鎖餐飲店店長就告訴記者,只要掃碼註冊會員,他們就會給客人送一個特色菜,和一張30元的代金券,而且所有消費的積分都會存在會員卡里面,可以兌換抵用券。
在專家看來,消費者的個人資訊最終將流向點餐平臺。早在2017年11月,阿里的口碑平臺首先宣佈開放智慧餐廳技術,隨後美團和餓了麼也相繼開發掃碼點餐系統,並通過高額補貼爭奪線下入口。
之所以競爭如此激烈,是因為對於點餐平臺來說,這些資訊背後的大資料產業鏈遠比粉絲營銷更具價值。他們手握海量資料,可以進行精準的使用者畫像,甚至大資料殺熟。比如用掃碼加關注這種極低的成本“獲客”,然後推送各類廣告,讓人不勝其煩,甚至被誤導消費。
上海市消保委副祕書長唐健盛告訴記者,第三方在全部收集了這些資訊以後,會再做一些資料融合,並通過演算法推送,不同的年齡段收到的資訊不一樣,不同愛好的人收到的資訊也不一樣,而這會造成消費者的誤解和選擇時的一種困境。比如你如果買過白芝麻,你就會收到白芝麻比黑芝麻要好的資訊,如果購買者年齡是50歲,就會給你推送50歲的人應該吃白芝麻。
此外,掃碼點餐系統有一些開原始碼,開發難度並不高,而目前市場上的系統服務商良莠不齊,也讓消費者資訊多了一道被洩露的風險。有消費者就表示擔憂,商戶獲得了資訊之後,可以授權到其他地方,或者二次售賣,個人資料可以說是“危機四伏”。
對於掃碼點餐帶來的資訊“被收割”、廣告“被強推”等問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網路安全法》雖有相關規定,但是對於過度搜集資訊的界定比較模糊,執法力度也不大,使得商家和平臺敢打擦邊球。陳思琪律師就指出,“一方面在法條的規定當中有不明確的地方,比如說什麼叫做必要性的資訊收集,它的決定權和裁量權是在商家本身,另一方面違法成本也是比較低的,很多都停留在一些警告、責令整改的層面,才導致了商家在實踐當中有恃無恐。
不過這一情況有望得到改善。目前,國內首部《個人資訊保護法(草案)》正在完善,擬設專節來嚴格限制個人資訊的過度收集和強制收集。對於商家和平臺而言,只有尊重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守好資訊獲取邊界,才能真正留住回頭客。
(看看新聞Knews記者:丁桃 攝像:徐瑋、呂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