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作ai人工智慧(如何製作屬於自己的ai)

隨著AI技術的不斷髮展,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成功的AI產品被研發出來,它們有效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AI產品設計正在成為一項重要的技能,被人們所關注。

筆者目前在一家AI初創公司從事產品設計的工作,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筆者與公司共同成長,參與研發,並主導設計了多款AI產品。

本文針對“AI產品經理是如何從0到1打造一款AI產品”這個問題,分享一些自己的理解。

首先需要闡明的是,AI產品其本質依然是產品,只是或多或少地運用了人工智慧的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形態所表現。

既然是產品,那麼其核心要素依然是:可提供給市場被使用者消費和使用,可以滿足使用者的某種需求,以及可以為使用者帶來價值。打造一款AI產品的流程大致可以分為6個步驟,其中很多步驟對於非AI類產品來說也是完全適用的。

第一步:定義產品

與所有產品一樣,AI產品設計的第一步,就是為產品制定一個清晰的商業目標。

你可以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我的產品將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需要用到人工智慧技術,可能會用到哪些技術,這些技術將為產品提供什麼樣的功能,這些功能點將如何使產品脫穎而出,產品將如何幫助目標使用者?產品最終將為使用者帶來什麼,期待的成功是什麼樣的?

這裡的必須要做的事情有兩件:

  1. 為產品構想一個明確的使用案例。這個案例得足以證明我們所創造的產品是重要且有價值的。價值體現在節省金錢的開銷,節省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帶來可觀收入,甚至是給人帶來愉悅和享受等。
  2. 確認產品當中需要用到的AI技術。明確產品當中具體會有哪些功能和任務需要通過AI技術實現。

第二步:設立指標

有了清晰的產品形態和功能定義,接下來需要為產品制定一個評價指標。產品未來的成功與否將由初期設計的這個衡量指標來決定,因此這一步非常重要,需要在產品研發初期完成。

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指標應該對映的是產品的實際價值,而非產品的效能表現。此外,規則需要易於測量,具有參照基準。

以智慧客服機器人為例,成功的指標應該是客服機器人為客戶帶來的具體營收提升,或資源節省,而不是某一組問答匹配的準確程度。可以通過企業在使用機器人之前的表現資料作為參照,與使用機器人之後的資料進行比較,通過變化和差異來衡量產品的表現。

第三步:資料

對於AI產品來說,資料的價值和意義怎麼說都不為過。如果把打造產品比作蓋樓房的話,那資料就像是樓房裡的磚瓦。建立一款AI產品時,我們首先要獲取用於訓練模型的資料。這裡要解決的幾個問題是,使用什麼樣的資料?從什麼地方獲取資料,如何獲取?

有一些資料是需要收費獲取的,而大多數資料是免費的,可以通過下載或編寫爬蟲指令碼爬取獲得。

資料的獲取有幾點需要注意:

首先,需要確保資料內容是安全可信的,資料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產品的效能,開源的資料內容往往質量參差不齊。如果資料中存在大量的偏差(bias),那麼最終模型和產品的效果都會變得不理想。

另外,資料資源還可能會存在安全隱患和法律糾紛。比如,一些資料當中可能會存在大量使用者的個人資訊,這些資訊一旦使用不當或是被洩露,產品的研發者將面臨嚴肅的法律問題。近年來,由於未能妥善處理資料而導致失敗,甚至淪入法律糾紛的公司不勝列舉。

最後,還要設計資料的標註工作。資料的標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AI產品的功能和表現都與資料標註工作密切相關。設計一個好的標註任務是AI產品設計者的基本功。其中需要考慮的事情有,訓練專案所需要用到的資料規模,訓練資料和測試資料的佔比,對於資料型別的分類和整理,以及對標註任務或問題的詳細描述。

第四步:模型

AI演算法邏輯與模型設計是AI產品的技術核心模組,這部分工作往往是由技術開發人員全權負責。這裡要求產品研發人員對不同的ML模型和AI演算法都有一定的瞭解,結合已標註好的資料,為產品選擇一個有效的模型。可以自己構建一個新的模型,也可以使用一些現成的資源,比如AutoML。

設計模型時有三個需要注意的環節。分別是,對Activation function的選擇,對訓練權重的設定,以及對節點型別和結構的使用。不同的的模型結構適用於處理不同的任務,並解決特定的問題。

此外,設計模型的同時也需要為模型制定度量標準。度量標準將用語評估模型的表現,以確保模型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表現。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測試資料和訓練資料要分離開來,只有當模型訓練完成以後,才可以使用測試資料對模型進行測試。常用的測試指標包括準確率,召回率,F1分數以及混淆矩陣。

第五步:打造MVP

構建最小化產品(MVP)是精益創業產品研發的精髓所在。明確產品的使用者畫像與使用場景,圍繞產品的核心價值構建一個最小化產品(MVP)。這時,產品設計者需要在腦海中勾勒出產品的終極形態,並完成產品的第一個原型設計。

這是一個需要多次打磨的過程,如果是硬體產品,可以通過3D建模做一個概念視訊,如果是軟體產品,可以梳理互動流程並繪製出mockup的UI設計圖。

在研發AI產品的時候,人們往往傾向於將關注點聚焦在技術上,過於炫耀科研成果,而忽略了產品本身的應用價值。

比如,在打造一款智慧人崗匹配系統時,我們可以先從某一個特定的職業的某一個崗位著手,打通一條主要的互動流程,實現前後端的完整呈現。而不是一開始就投入全部精力,嘗試訓練一個龐大而複雜的人崗匹配通用模型。

在MVP環節,打磨產品雛形的同時,也需要為產品的上線與釋出進行設計和規劃,其中包括上線前的準備工作,以及上線後的維護工作。

我們需要為產品找到銷售渠道,設立品牌定位,以及推廣途徑。比如,可以通過線上的眾籌的平臺進行釋出,也可以藉助某個行業展會活動進行推廣。

從產品名稱/基本形象,到產品的包裝/logo/設定視訊和網站,亦需要配合產品同步推出。這些環節的設計,不容小覷,它們同樣影響著產品的成敗。

第六步:構建產品閉環

產品研發的最後一步是為產品構建一個增長閉環,思考產品的長足發展。比如通過使用者資料分析,A/B測試等方法,圍繞產品構建增長閉環。對於AI產品來說,還需要對資料進行持續跟蹤,確保模型資料的時效性和客觀性,秩序維護資料的狀態,並適當地做出更新調整。

無論什麼樣的產品,最終都需要傳達價值給使用者,都需要在市場上進行驗證和比較。因此,對於AI產品來說,也應該在最開始就有一個清晰的商業發展策略。在這過程中需要不斷洞察產品的表現,持續提升產品效能與使用者體驗。這當中包括產品功能的拓展規劃,產品增長的北極星指標,以及產品的市場形象維護。每一項指標都需要結合一個評價標準,可以是階段性的目標,也可以是長期堅持的原則。

構建完成增長閉環,我們就算是完成了產品從0到1的打造過程。至此,我們有了明確的產品定義,推出了產品的最小化形態,並找到了釋出渠道,在此基礎上,我們還為產品打造了增長閉環,為其從1到100乃至1000做好準備。

總結

其實,打造一款AI產品並不需要掌握多少尖端的AI技術。AI產品與所有的產品一樣,其目標都是服務使用者,為使用者解決問題。模型的效能與表現只是整個產品研發的一個環節,最終我們關注的依然是產品的核心價值,與應用成果。

筆者覺得AI產品的設計是一個把想象變為現實的過程,想象一個問題理想的解決方法,把腦海中想象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拆分成一個個小任務,並針對這些抽象的小任務轉換成資料標註任務。之後的事情,就是選擇合適的資料集,選擇合適的模型演算法,通過一遍一遍的嘗試和驗證,一步一步把想象中的解決方法訓練出來。

最後, AI產品和所有產品一樣,都需要制定有效的增長策略,形成閉環,持續跌代。到這裡,我們便完成了AI產品研發從0到1的全部過程。

本文由 @單師傅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