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筆記本多屏協同支援什麼手機(多屏協同只有華為嗎)

這篇可以看作是之前發的《大廠在推的多屏協同究竟都有啥不同?》文章的衍生篇,假如你看過《復仇者聯盟》就很容易理解,之前那篇是關於各個廠商在做的多屏協同現階段情況的彙總,而今天這篇內容就像漫威大戰之後的《蜘蛛俠》,上篇的華為部分雖然已介紹了多屏協同,但還缺少結合PC筆記本使用的重要場景,而這其實可以說是華為生態系統的核心。

這不同於手機和其他物聯網裝置的連線,也不同於手機和平板之間的系統流轉,筆記本裝置的效能在現在看來,已經不能和手機、平板類裝置同日而語。因此多屏協同和筆記本這類產品的多屏協同乃至後邊的連線,會出現一些比較微妙的關係。

華為對於多屏真的太會整活了。

如果仔細觀察華為在售的筆記本,不難發現一個現象,既能夠有顏值又能有不錯的硬體配置(當然您千萬別和我來爭論核顯效能問題,咱們在後邊聊)的機型,基本都集中在14英寸和16英寸,比如之前華為在還沒有受到制裁時,曾經推出過採用獨立顯示卡MX450的機型,而搭載獨立顯示卡的14英寸機型在第三方渠道佈局中的數量,要遠多於13英寸。之後就因為眾所周知原因,獨顯就從後續機型中消失了,截止到目前,不管是現役機型16s、14s還是已經提出的機型系列,都不再搭載獨顯。

一般情況下,獨立顯示卡要比核顯效能更強,是不爭的事實。獨立顯示卡中更高的頻寬和更多的單元確實能夠為圖片處理以及視訊剪輯帶來更為流暢的體驗,這句話放在5年前其實都問題不大,但就在近兩年,核顯效能卻有了翻天覆地變化,在遵循摩爾定律同時,隨著工藝提升以及英特爾要在顯示卡市場大殺特殺,以及大眾對於輕薄筆記本的需求不斷增強,像英特爾這樣的廠商,自然不會對自己之前較為羸弱的核顯再坐以待斃,近兩年推出核顯,在效能方面已經能夠和部分獨立顯示卡掰手腕。

其實一開始在拿到華為的數字系列Matebook 16s這款頂配機型時候,還覺得缺少獨顯還是太可惜了,因為其他配置都基本上是拉滿的,比如正面這塊2.5K解析度、100% sRGB、10.7億色彩的螢幕,以及16GB 4800MHz的LPDDR5記憶體,當然還有PCIe-8 512GB版本的固態硬碟,配合“獨顯”使用真的是完美。

既然因種種特殊原因,無法上獨顯,那就核顯來替代。

之前我只接觸過HD4000核顯,基本上是處於遮蔽狀態。

而現在在看Matebook 16s中的銳炬Xe顯示卡效能,不得了不得了。

那為什麼華為在Matebook 16s上會採用旗艦核顯?我個人分析是兩個原因

其一,Matebook 16s畢竟是華為目前最高階的旗艦機型,搭載英特爾最新的12代酷睿處理器也是必備條件,從i5起步,最高到i9,這樣為一些多場景,比如多個辦公軟體之間切換,就保證了應有的速度(高頻CPU能夠負載更多多工)。

其二,12代處理器中的GPU部分,已經不能和4年前核顯效能比較,尤其是對於多邊形處理的效能,發展到現在在已經有了極大進步,我這裡使用了幾款主流測試軟體,不難看出,銳炬Xe顯示卡雖然只有96個EU單元,但整體實力已經和獨顯MX350類似。

在實際深入體驗一段時間後,這種高效能CPU 中高效能“核顯”的搭配,偶爾玩玩大型遊戲問題不大,作為華為目前的高階本,讓影音娛樂得以有不錯舒展只是必備條件之一。

其實更重要的,是通過高效能CPU與核顯之間的深度“配合”在既有高負載應用切換,又需要圖形顯示時候,能夠應對自如,而這種需要足夠多工處理量的場景,就是華為筆記本生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多屏協同。

這也是華為筆記本能夠在其他品牌筆記本中脫穎而出的核心功能,簡單來講,個人使用者的隨身裝置越來越多,如何把這些產品串聯起來並做互聯是目前廠商都在研究的,作為華為全家桶使用者,自然會使用到其強大的互聯功能,而藉助華為筆記本的“多屏互聯”功能,確實相比平板來講,更能提升效率。

只需要點選螢幕右下角的控制中心,就能進入超級終端介面,通過簡單拖拽就能把手機、平板、智慧屏、顯示器等不同裝置與PC互聯,具體原理其實就是利用了分散式技術,藉助16s的WiFi6協議網路,在拖拽連線後,就不至於卡頓掉線。

比如這時候手頭上的華為MatePad Pro 12.6平板電腦這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只需要通過點選平板模組中的映象、擴充套件、共享就能進入到相應的場景中,映象功能是可以把MatePad Pro 12.6直接變成Windows平板的,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直接使用手寫筆在平板上做批註,或者電腦裡剛下過的電影也可以映象到平板,來給家裡人看。當然擴充套件意思就非常明確了,可以把平板作為第二塊螢幕,而共享能夠把平板中的圖片、文字、檔案,直接拖到筆記本中,這要比通過華為分享更快。

另外在Matebook 13和14s等後續機型上的移動應用引擎,這次同樣整合在16s的華為電腦管家中,可以在電腦中通過像手機一樣安裝使用手機APP,從電腦管家中的市場來看,主流應用都有適配,不過在遊戲種類上,我發現MOBA類比較少,消除類遊戲比較多,這是因為採用觸控式螢幕比較好操作嗎?當然也有像“幻塔”這樣的遊戲大作支援。

其實在筆記本中裝手機端APP和多屏協同把手機畫面投射到筆記本上是有重疊的,現在看來甚至還有些矛盾。

但其實在我看來,華為這樣做的目的,實際上在為鴻蒙3.0中的算力“轉移”做準備,開個腦洞,藉助筆記本動輒500GB或者1TB儲存,到時候直接劃分出一塊儲存區域,把手機中的遊戲儲存到電腦中,之後把遊戲投射到電腦上後,就能借助電腦算力來直接提升手機端遊戲表現,比如藉助銳炬Xe顯示卡來提升王者榮耀或者使命召喚手遊版效能進而讓幀數更穩定。

這才是通過外界流轉 內部硬體算力達成真正互聯的正向應用場景。

另外也有小道訊息,鴻蒙3.0將會進一步增強和筆記本之間的聯動,這說明未來筆記本處理器和GPU部分會得到更多效能釋放,但其實缺少更為強大的獨立顯示卡算力來支撐未來更復雜的圖形處理,還是有些遺憾。

不過就這代華為Matebook 16s來講,其實除了處理器和GPU這種看不見的配置外,在看得見的配置上,有可圈可點的設計,這款機身左側配備了1個雷電4介面、USB-C介面、HDMI以及3.5耳機口;右側配備了兩個USB-A介面,這種設計要比遊戲本把所有介面放在後方更方便,而1.99Kg的重量平鋪在16英寸機身上,也顯得更為輕薄,不過螢幕素質雖然非常高,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依舊出現了反光,我建議買後自己貼個防反光膜,不過下方的鍵盤手感確實要比遊戲本手感更出色一些,段落感是有的,但個人覺得明顯偏硬,觸控板其實也有同樣問題,面積大可觸控範圍大,但不論是觸感還是壓感,都要和蘋果的觸控板有一定差距。

小結和購買指南

之前華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候就曾經表示:“從開始大家不願意用筆記本,到現在又開始願意用筆記本,核心的原因就在於華為的產品通過技術創新,賦予其新的功能,真正給消費者帶來了生產力的提升,幫助他們解決了真實痛點。”

筆記本市場競爭和其他領域並不一樣,個人PC行業早已是寡頭林立、強者生存的天下,後起之秀如果沒有其他業務線支撐,很難生存下去,除非是有足夠經濟實力,除非是有足夠高的差異化競爭整合實力。

華為MateBook 16s具備這兩個剛需,不過因為種種限制,其實在圖形處理部分依舊不能算是盡善盡美,不免是這款產品的一大遺憾,但核顯效能的提升其實也在儘量補全這塊短板,至於未來華為究竟會通過怎樣的技術來彌補,也是未來可期的。

最後我也做個選購指南:

首先是要看清配置,雖然Matebook 16s都採用了12代處理器,但是在效能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另外在儲存上也不同,除了頂配i9處理器為1TB外,i5和i7都為512GB,因此在價格區間上,跨度也比較大。

如果是不玩遊戲,單純想找一款螢幕素質高,滿足線上學習以及輕量化專業課的在校大學生或者辦公一族,可以選擇6999元起步的i5配置機型;如果使用的軟體比較“吃”CPU,建議從i7開始選擇;如果想一步到位,並是華為全家桶使用者,我建議直接選擇i9處理器,未來在應對鴻蒙3.0更復雜的流轉應用時候,也可以應付自如。

如果平時只玩玩國服線上遊戲,開1080P解析度都能有百幀左右的表現,在執行更為比較複雜的《星際爭霸II》這種遊戲時,開啟垂直同步能穩定執行在60幀,對於遊戲畫面沒有要求,但對穩定性需求高的玩家,也可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