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開省電模式對電池有損害嗎(手機續航不行怎麼解決)
瞭解更多熱門資訊、玩機技巧、數碼評測、科普深扒,點選右上角關注我們
----------------------------------
之前我們的文章也曾講到,續航焦慮雖然是長久以來智慧手機的使用體驗痛點之一,但廠商們卻沒有什麼好辦法去解決問題。在智慧手機發展的中前期,續航問題都只能依靠使用者自行解決,“搞機高手”們會想盡辦法利用一些軟體去限制軟體的後臺活動從而降低電量消耗,而這也是現在手機系統上各種“智慧省電”功能的雛形。
然而有趣的是,即使現在的智慧手機已經加入了各式各樣的“智慧省電”功能,但在日常體驗之中續航表現依然未見提升。最終,手機廠商想要提升續航還是要依賴一些物理手段,例如簡單粗暴的增大電池容量和提升核心零部件的製作工藝。
這是不是已經從側面說明,通過軟體手段來“優化續航”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從效果來看軟體層面對續航的優化確實收效寥寥,哪怕手機已經預設開啟功能,但依然難逃一天一充甚至一天兩充的命運。
短期內,續航焦慮依然是智慧手機的最大使用痛點。
省電功能難堪大用
在Android 6.0之前,原生的安卓系統是不帶有任何電量優化功能的,這說明了兩個情況:第一,安卓系統對後臺的限制缺乏官方指導;第二,手機廠商優化電量各自為政。
安卓6.0新加入的後臺管理功能名為“打盹”(Doze),具體操作是智慧監控應用後臺活動,並在一定時間後讓後臺應用轉入休眠,從而降低後臺活動對手機電量的消耗。
絕大多數安卓智慧手機的省電功能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基本思路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利用相對嚴格的後臺控制來降低整機功耗。以我們手中的OPPO ColorOS 7.0系統為例,名為“智慧耗電保護”的功能操作邏輯是讓系統智慧判斷應用是否需要常駐後臺,微信、音樂播放器等軟體才有常駐後臺的“資格”,而其他功能性軟體則會在一段時間後被結束程序。
其他品牌手機的後臺管理邏輯也大致相同,例如MIUI也是利用限制後臺應用常駐的方式來提升整體續航,而因為小米有自己的訊息推送手段“MiPush”,所以在後臺限制上可以做得更加嚴格一些。
但對整個系統來說,限制後臺活動只是整個省電化的一部分,其他的措施還包括智慧解析度、智慧幀率、自動亮度控制和場景自適應等等。然而從實際體驗來看,哪怕省電的手段已經有如此多,但效果卻不甚明顯。
在日常使用中,4000毫安時的手機在開啟所有省電功能的情況下亮屏使用7個小時左右已經是極限,如果同時開啟5G網路、高重新整理率的話,那麼續航時間會進一步下降至4個小時亮屏左右,再玩兩把遊戲,續航時間就所剩無幾了。
不難發現,軟體層面的省電優化的確可以讓智慧手機的續航變得好一點,但對5G手機來說卻是杯水車薪。5G晶片、天線元件,高重新整理螢幕等等均是耗電大戶,軟體手段能夠做到的不過是讓這些硬體暫時不執行而已,遠談不上是什麼解決之道。
省電軟體作用幾何?
出於對體驗的顧慮,手機廠商提供的系統級省電優化手段其實還不夠徹底,要是想讓智慧手機的續航爆表,那麼自行尋找第三方軟體似乎是唯一的辦法。
現在的應用商店裡也有一些第三方省電軟體,光是看描述的話他們似乎是“電量焦慮症”患者的最愛。如果這些軟體真的像描述那樣可以為智慧手機節省大量電量,那麼要是多裝幾個,豈不是可以徹底解決續航問題?
答案當然是不可能的,無論裝再多的省電軟體,也不可能達到提升續航的目的。我們體驗了應用商店中排名比較靠前的一些“省電軟體”,在瞭解了他們的運作原理之後,對實際效果產生了懷疑。
這些軟體的“省電”原理幾乎都是基於後臺查殺,同時加入一些關閉Wi-Fi、藍芽功能的建議,本質上和系統自帶的後臺管理功能沒有太大區別。但由於缺乏更高階別的許可權,這些第三方軟體只能讓軟體短暫關閉,但一會過後這些軟體又會因為“相互喚醒”的原因而重新喚醒,繼續耗電。
而第三方軟體想要獲得“切斷喚醒”這類技能,就必須獲得系統級別的許可權。然而現在的安卓系統對系統級Root許可權的控制日益收緊,一般消費者幾乎不可能獲得Root許可權,省電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此外,基於查殺後臺的省電功能效果也比較有限,最狠的做法是直接控制處理器的頻率,通過降頻的方式來降低電量消耗。當然,這同樣需要Root許可權的支援,而在如今的大環境下已經成為了幾乎不可能的操作。
綜合上述情況我們可以輕易地得出結論,想要藉助第三方軟體來提升續航水準無異於天方夜譚。相反地在系統省電管理中這些軟體本身也是被清理的物件之一,執行這些“省電軟體”也是需要消耗資源的,一來一回反而得不償失。
“軟體優化”已經窮途末路?
4月16日上架的新款iPhone SE成為全網焦點,但資料卻顯示其電池容量只有1800毫安時,和當年的iPhone 8保持一致。從官網標註的“續航大致和iPhone 8一致”來看,新款iPhone SE的續航表現必定難以令人滿意,如果不加錢購買電池背夾,那麼一天3充的命運怕是擺脫不了。
iOS的電量管理系統堪稱行業標杆,但軟體層面的電量管理能力再怎麼出眾,也不可能化腐朽為神奇。最好的證據是,在螢幕尺寸增大、解析度提升,同時處理器效能增強之後,iPhone 11 Pro Max的電池容量也隨之增多,超過了3000毫安時。歸根到底,只有大電池才能給使用者更多的安全感,光靠所謂的軟體優化很難服眾。
軟體層面的功耗優化,能夠做的恐怕已經都做了。無論是系統層面的省電優化還是第三方省電軟體,他們都沒辦法解決續航焦慮的核心問題。續航焦慮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和供給的矛盾,而軟體層面的優化只能讓供給的壓力稍微緩解,而無法讓供給的效率或者數量有所提升。
未來的軟體優化方向,也只能是利用AI等演算法讓硬體引數的切換更加智慧和無縫,讓手機可以更人性化地進入相應的待機模式,關閉部分功能以節省電源。然而啟動各式各樣的省電程式也需要消耗電量,綜合考量之下其效益還是比不上增加電池容量和提升核心元器件的工藝製程。
說到底,“開源節流”應該是同時進行的兩項措施,而在其中“開源”要比“節流”更加重要。面對續航焦慮我們幾乎束手無策,這又使得小雷想起當年的一句俏皮話:續航還得靠關機。
----------------------------------
點選文章頂部雷科技頭像,私信回覆“搞機”,即可獲得玩機技能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