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6路由器值得買嗎

前段時間,樓主裝了一臺 3A 平臺新主機,裝機所用的微星 MEG X570 ACE 主機板標配 Wi-Fi 6 無線網絡卡,其實不單這一款,目前市售的中高階 X570 平臺主機板裡面,Wi-Fi 6 無線網絡卡基本已是標配。毫無疑問,支援 Wi-Fi 6 無線網路也成為這些主機板的宣傳賣點之一。

“Wi-Fi 6”這個名詞相信大家最近經常會聽到,但 Wi-Fi 6 究竟是什麼東東可能就不那麼瞭解了,下面樓主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明一下。Wi-Fi 6 即第 6 代 Wi-Fi 的意思,是目前最新一代 Wi-Fi 標準,也稱為 802.11ax,這項標準以 Wi-Fi 5( 802.11ac) 為基礎進一步提升網路效率、靈活性和可擴充套件性。首先,Wi-Fi 6 支援上行與下行 MU-MIMO,而 Wi-Fi 5 僅支援下行 MU-MIMO,這意味著 Wi-Fi 6 在上下兩層網路裝置相互之間傳送資料時都可以用上 MU-MIMO,理論上提高了無線頻寬的利用率。其二,Wi-Fi 6 使用 1024-QAM,相比 Wi-Fi 5 使用的 256-QAM,1024-QAM 的資料效率比 256-QAM 提高 25% ,這意味著 Wi-Fi 6 擁有更高的資料傳輸速度。其三,OFDMA 技術讓 Wi-Fi 6 裝置可以共用通道,它允許不同的使用者共用一個通道,這樣提高了無線頻寬的利用率,網路響應時間也因此縮短,從而能夠連線更多裝置而不會拖慢 Wi-Fi 速度。最後就是 BSS Coloring 著色機制的引入,由於使用了 OFDMA 技術,多個裝置可以共用一個通道同時傳輸資料,而 BSS Coloring 著色機制可為每一個裝置進行獨立標註並在資料中加入相應的標籤,這樣即便同一個通道中有不同的裝置存在,傳輸資料時也會有相應的地址,它與 OFDMA 技術結合起來能夠進一步提升網路效率。

前面提到,我手上這塊微星 MEG X570 ACE 主機板標配 Wi-Fi 6 無線網絡卡,拆下主機板 I/O 埠裝飾板之後就能看到無線網絡卡本體。

手上這塊 Wi-Fi 6 無線網絡卡型號是 Intel AX200,支援最新 Wi-Fi 6 技術,整合藍芽 5.0 模組,支援 5GHz/2.4GHz 雙頻和 2x2 MIMO,峰值頻寬 2.4Gbps。翻了一下淘寶,發現單網絡卡不含天線只要六十多塊錢,後面打算把手上的膝上型電腦全換成 AX200 無線網絡卡。

要發揮 Wi-Fi 6 的效能,除了無線網絡卡要支援以外,一臺 Wi-Fi 6 無線路由器也是必須的,網件 RAX40 是網件針對主流消費市場推出的一款中端 Wi-Fi 6 無線路由器,也是目前市售價格最便宜的 Wi-Fi 6 無線路由器之一,除支援 Wi-Fi 6 即 802.11ax 以外還向下相容 802.11ac/802.11n 等裝置。

開箱,話說全新的路由器包裝盒外面還有一層塑封膜,驗收的時候被我拆開了,特此說明一下。包裝盒內使用紙漿模塑作為固定和緩衝材料,以下是包裝內容物一攬。

之前用過不少網件的路由器,配的網線都是黃色的超五類圓線,這次還是超五類線,但換成了黑色的扁平線,更加柔軟。

估計是國行的緣故,介面卡僅支援國內電壓,輸出功率為 30W。

路由器外觀不同於以往 R7000 那種隱形戰機的造型,個人感覺更前衛了。

新路由器上面覆蓋了一張保護膜,上面有路由器原始 SSID/密碼的標籤還有一個用於 APP 快速配置路由器的二維碼,使用前建議撕下儲存好。

路由器上蓋四邊低而中心鼓起,指示燈與按鍵集中在路由器中間的位置。

雙天線分列左右兩側,天線採用不可拆卸設計,活動範圍為四分之一球體。

路由器上蓋靠近埠的位置使用了散熱開孔設計,從這裡可以看到路由器內部。

指示燈與按鍵位置是高光注塑材質,比較容易留下指紋,拍這照片之前擦了兩遍,哈哈。

後部 I/O 介面一覽,從左到右分別是電源開關按鈕,電源介面卡介面,千兆 WAN 口,千兆 LAN 口 *4,USB3.0 介面,Reset 按鈕以及指示燈開關。

後部 I/O 介面一覽,從左到右分別是電源開關按鈕,電源介面卡介面,千兆 WAN 口,千兆 LAN 口 *4,USB3.0 介面,Reset 按鈕以及指示燈開關。

外觀介紹暫告一段落,下面換下原來的老路由器,正式開啟 Wi-Fi 6 之旅。接上新的 RAX40 路由器,進入設定介面發現版面風格改變了不少,還是原來熟悉的佈局和排列,但顏色變成純粹的黑白色,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緣故,操作起來好像沒以前那麼遲鈍。

言歸正傳,設定網路賬號密碼什麼的就跳過不說了,在無線設定模組中可見預設已經啟用 AX 模式。

5G 模式下預設最大速度為 1200Mbps,可手動更改成最大 2400Mbps。

將儲存裝置接入路由器的 USB 3.0 介面之後可通過網路直接訪問。

支援 DLNA 服務可以讓家裡的智慧電視直接訪問 USB 裝置上的內容。

通過 ReadyCLOUD 可以遠端訪問路由器上的 USB 的裝置,就是私有云,不過這個對於沒有固定 IP 甚至是公網 IP 的使用者來說配置較為繁瑣,後面有空的話單獨出一篇文章介紹吧,這裡就簡單帶過。

RAX40 路由器的設定與之前網件的 Wi-Fi 5 路由器並沒有什麼區別,配置好並連通外網之後收到一個關於 Nighthawk App 的彈窗,這是網件針對移動終端使用者推出的一款路由器設定及管理 App。

對於手頭上沒有 PC 的使用者而言使用 App 管理路由器要比手機瀏覽器進入 Web 介面操作更加友好。

版面上直接提供了類如裝置管理器,測速以及無線設定以及訪客網路等較為常用的入口。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遠端管理路由器,話說這個功能不少國產路由器早就用上了,但說實話,用的情況並不多,但聊勝於無吧。

接下來就看看更換路由器之後的效果吧。樓主家的網路拓撲比較簡單,之前路由器使用有線連線桌上型電腦和 NAS,筆記本用無線,而這次嘗試將桌上型電腦也接入到無線網路中。日常區域網內資料共享主要通過 NAS,因此對我來說,使用無線網路連線 NAS 的速度是影響日常體驗的關鍵。

NAS 現在並未使用磁碟陣列,主盤用了一塊金士頓 UV500 480G SATA3 固態硬碟作為主盤安裝作業系統和儲存常用的資料檔案,而副盤是一塊 HGST Deskstar NAS 10TB 機械硬碟,主要用於存放影視檔案和備份照片視訊等。

通過使用千兆有線將一個 14GB 大小的檔案上傳到 NAS 以及從 NAS 複製到本地的方法測試 PC 與 NAS 之間的資料傳輸速度,實測千兆有線下 PC 上傳與下載的速度分別是 99.3 MB/s 與 108.4 MB/s。

接下來改用無線,使用 5G 頻段 802.11ax。實測 PC 上傳與下載速度分別是 74 MB/s 和 91.7 MB/s,分別達到千兆有線速度的 74.5% 和 85.6%。

最後用一臺標配 AC 3168 無線網絡卡的筆記本測試一下速度,PC 上傳與下載速度只有可憐的 34.1 MB/s 和 37.7 MB/s,兩項速度均不到新電腦 AX200 的一半。

經過初步測試,將無線網路從 Wi-Fi 5(802.11ac)升級到 Wi-Fi 6(802.11ax)之後,區域網內的無線傳輸速度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通過 PC 播放 NAS 上的高清視訊已能獲得不輸有線千兆網的體驗,樓主的下一步計劃是將手頭上的幾臺筆記本都換成 Intel AX200 無線網絡卡,畢竟花費幾十塊錢,效能提升一倍以上非常划算。

PS:後面將膝上型電腦更換成 802.11ax 無線網絡卡之後將計劃與 802.11ac 無線網絡卡對比一下網路訊號強度,歡迎大家繼續關注,而今天的內容就先到這裡了,感謝,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