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在ppt插米字格加漢字(在ppt如何製作米字格)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 3 種繪製米字格的方法。
方法都比較簡單,下面來詳細說明。
修飾文字時,通過給關鍵詞新增米字格,可以潤色頁面。
如下圖所示,這是百度知道APP一張過渡頁,上方的文字新增了米字格,對主題關鍵詞起到強調的作用,
另外,在介紹字型的時候,偶爾也會使用類似的處理,如阿里巴巴普惠體的官網推廣圖(圖不太清晰)。
上面說到的格子,除了用米字格,其實還可以用田字格,或者直接用一個方框,進行修飾。
田字格和方框,在PPT中都很好繪製,操作如下:
① 方框
1. 開始→繪圖→矩形
2. 按住 Shift 鍵,左鍵點選空白處繪製一個正方形
3. 選擇正方形→形狀格式→形狀填充→無填充,取消顏色填充,得到方框
4. 選擇方框→形狀格式→形狀輪廓,修改輪廓填充色及粗細
② 田字格
1. 根據上方 ① 的步驟繪製一個方框
2. 開始→繪圖→直線
3. 滑鼠左鍵點選方框左側邊線上的連線點,保持按住滑鼠並拖動至方框右側邊線上的連線點的位置,獲取水平線
4. 滑鼠左鍵點選方框上側邊線上的連線點,保持按住滑鼠並拖動至方框下側邊線上的連線點的位置,獲取垂直線
5. 按住 Ctrl 鍵點選兩條直線→形狀格式→形狀輪廓,修改填充色、粗細和虛線選項
好了,方框和田字格繪製出來了。
但注意的話,會發現,米字格繪製起來並不方便。
為什麼呢?
因為方框只有四條邊上的中點有連線點,對角上沒有連線點,這樣繪製對角線時就不好對齊了。
由於後面會繼續談到連線點,這裡先作簡要介紹。
連線點是什麼?
連線點有兩種,一是連線線上的,二是其他形狀上的。
數量及位置:
- 連線線上的兩個端點就是連線點,可以用於連線到其他形狀上的連線點;
- 其他形狀上的連線點可能有多個,拖動連線線端點靠近形狀時,圓點連線點會出現。
作用:
- 跟隨移動。連線線上的連線點接上其他形狀的連線點後,連線線的該點就會附著到形狀上;當形狀位置移動,連線線的該端點依然會在形狀上,跟隨著移動。
- 吸附連線。另一個好處就是,連線線可以準確地接到形狀上的連線點,拖動連線線的端點靠近形狀上的連線點時會自動吸附,利用這一點可以準確地控制連線線連線的位置(當然,按住Alt鍵繪製連線符時,就不會發生自動吸附)。
如在繪製流程圖時,往往會藉助連線點進行連線。
既然方框對角上沒有連線點,那麼新增對角線時就無法自動進行吸附了。
這樣的話,如何去製作米字格呢?可以參考如下三種做法。
1. 頂點數量翻倍
2. 矩形與菱形結合
3. 設定直線寬高度
1. 頂點數量翻倍
第一個方法,藉助 PPT 外掛英豪工具箱來完成。
(需要外掛的,可到官網 yhtools.cc 下載)
在介紹操作前,先來看看
連線點與頂點的關係
① 基本形狀中,每個形狀有特定的連線點,
如矩形上下左右邊線中心分別有 1 個連線點,共 4 個;
三角形有三個頂點和三條邊線中點共 6 個連線點;
橢圓則有上下左右以及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共 8 個連線點。
(繼續用上面的圖)
② 每個形狀有其頂點,右鍵點選形狀→編輯頂點,黑色方心點即為頂點,
如矩形的頂點為四個頂角上的點;
三角形上的頂點即為三個頂角上的點;
圓形的頂點即為上下左右四個位置所在的點。
可見連線點與頂點的數量及位置並非完全一致。
連線點會不會發生變化呢?
經測試,發現,如果對形狀進行編輯頂點操作,連線點就會發生變化;
此時,連線點與形狀頂點就會變得一致,形狀中頂點的位置同時也是連線點的位置。
編輯頂點的操作可以是,增刪頂點、改變頂點型別(平滑頂點、直線點、角部頂點)、開放路徑或改變線段形狀(抻直弓形、曲線段)。
對於矩形而言,如果希望通過編輯頂點來改變連線點的位置,考慮到不改變原形狀輪廓,可以先給矩形增加一個頂點,再刪除掉;
或者選擇一條邊線,先改成曲線段,再抻直弓形,恢復直線段。
增刪頂點
抻直曲線段
回到米字格的製作,在這裡,我藉助英豪工具箱的一個功能——頂點數量翻倍,對矩形進行處理;
這樣,通過處理,矩形就變成有8 個頂點(分別是四個頂角的點,以及四條邊線上的中點)的形狀;
表面上看矩形好像沒什麼變化,但是這 8 個頂點均成為了連線點。
這 8 個連線點,剛好便於米字格的繪製。
操作如下:
① 新增一個正方形
開始→繪圖→矩形,單擊幻燈片空白處;
或者按住 Shift 鍵單擊滑鼠左鍵並進行拖動,繪製正方形。
② 頂點數量翻倍
點選正方形→LvyhTools→頂點相關→頂點數量翻倍,即可獲得有 8 個頂點的正方形。
③ 新增直線
開始→繪圖→右鍵點選直線→鎖定繪圖模式;
接下來藉助正方形上的連線點連續繪製四條直線(水平線、垂直線、兩條對角線,每次繪製不需要重新選擇直線);
繪製完成後按 Esc 鍵可退出鎖定模式。
④ 修改格式
選擇正方形,形狀格式→形狀填充→無填充,獲得方框;
選擇正方形,形狀格式→形狀輪廓,選擇合適的顏色及粗細;
按住 Ctrl 鍵,分別點選四條直線,形狀格式→形狀輪廓,設定為虛線、修改粗細及恰當的顏色。
好了,這樣就通過頂點數量翻倍來完成米字格的繪製。
2. 矩形與菱形結合
第二個方法,不需要外掛,用軟體自帶的合併形狀功能就可以完成。
方法一談到,通過編輯頂點操作,連線點會發生變化;
其實,合併形狀操作後,連線點同樣會發生變化:
a. 頂點所在位置會成為新形狀的連線點,
b. 而且,還可能會發生頂點的疊加
(具體會發生怎樣的疊加,這裡就不細究了)
經測試,通過把等寬高的矩形和菱形結合,剛好可以獲取有8個頂點的矩形(也就是跟方法一一樣的矩形),同時連線點也在這 8 個頂點的位置上(即一方面改變了連線點與頂點的關係,另一方面頂點發生了疊加)。
操作如下:
① 新增矩形和菱形
開始→繪圖→矩形,單擊空白處繪製一個預設尺寸的矩形,也可以按住 Shift 鍵繪製所需尺寸的矩形;
同樣,繪製一個菱形。
開始→繪圖→菱形,單擊空白處繪製一個預設尺寸的菱形,也可以按住 Shift 鍵繪製與矩形相同尺寸的菱形。
② 矩形與菱形結合
按住 Ctrl 鍵點選矩形和菱形,形狀格式→對齊→水平居中及垂直居中,對齊兩個形狀;
同樣同時選擇兩個形狀,通過形狀格式→合併形狀→結合,獲取新的矩形(也就是有8個頂點的矩形),接下來可以新增直線了。
接下來的步驟與第一個方法一致,動圖可參考上面相應的動圖。
③ 新增直線
開始→繪圖→右鍵點選直線→鎖定繪圖模式;
接下來藉助正方形上的連線點連續繪製四條直線(水平線、垂直線、兩條對角線,每次繪製不需要重新選擇直線);
繪製完成後按 Esc 鍵可退出鎖定模式。
④ 修改格式
選擇正方形,形狀格式→形狀填充→無填充,獲得方框;
選擇正方形,形狀格式→形狀輪廓,選擇合適的顏色及粗細;
按住 Ctrl 鍵,分別點選四條直線,形狀格式→形狀輪廓,設定為虛線、修改粗細及恰當的顏色。
好了,藉助矩形和菱形的結合,也完成了米字格的繪製了。
3. 設定直線寬高度
最後介紹的方法,不借助連線點進行連線,通過對直線寬高度引數的設定,也可以製作出米字格;
這種操作,在低版本的PowerPoint中也可以實現(合併形狀(舊稱布林運算)功能需要在稍高版本中才有)。
米字格連線對角的直線,寬度和高度顯然是相同的,通過手動設定相應的數值,直線也能調整成合適製作米字格的長度和角度。
操作如下:
① 新增一個正方形
同樣,先新增正方形(矩形)。
開始→繪圖→矩形,單擊幻燈片空白處,或者按住 Shift 鍵單擊滑鼠進行拖動,繪製正方形。
② 繪製水平線和垂直線
開始→繪圖→直線,通過矩形邊線上的四個連線點繪製水平線和垂直線。
③ 繪製對角線
通過點選正方形→形狀格式,可以看到相應的寬度和高度。
傾斜地繪製一條直線,形狀格式中,把寬度和高度修改成和正方形一致的,這樣,一條對角線準備好了;
(如果繪製直線時,把直線傾斜向另一側,那麼設定引數後可獲得朝向另一側的對角線)
按住 Ctrl 鍵拖動直線,複製出相同的一條直線,保持選擇新的直線→形狀格式→旋轉→向右旋轉 90°,這樣另一條對角線也準備好了。
(或者,重新繪製一條往另一側傾斜的直線,同樣修改寬高度,也可以獲取另一條對角線)
接下來,按住 Ctrl 鍵分別點選正方形及兩條對角線,形狀格式→對齊→水平居中及垂直居中,完成對齊的操作。
這樣,米字格的外形也完成了。
④ 修改格式
最後格式的修改,與上面兩個方法操作一致。
選擇正方形,形狀格式→形狀填充→無填充,獲得方框;
選擇正方形,形狀格式→形狀輪廓,選擇合適的顏色及粗細;
按住 Ctrl 鍵,分別點選四條直線,形狀格式→形狀輪廓,設定為虛線、修改粗細及恰當的顏色。
好了,通過直線引數的設定,同樣完成了米字格的製作。
這裡提一下,通過設定直線引數的操作繪製的米字格,最後可以選擇同時選擇米字格中所有物件,右鍵點選→組合→組合,組合後就方便了後續米字格的移動及大小的調整。
最後,總結一下。
1. PPT中製作米字格,文中介紹了三種方法,
2. 前兩種方法通過改變連線點,使繪製變得便利,也就是利用外掛的 ①頂點數量翻倍功能,或者軟體自帶的合併形狀功能對 ②矩形和菱形進行結合操作,來實現;
3. 最後一種方法,不借助連線點,而是通過 ③直線寬高度引數的設定來控制直線的長度和角度,從而實現製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