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電腦沒有a盤和b盤(為什麼d''n只有c盤沒有a盤b盤)

電腦裡還有A、B盤?

如果沒有,為啥我們的電腦是從C盤開始標記?

不行,我得去找售後。

幹什麼?問問他把我的A、B盤藏哪去了!

這事要是問售後,售後還真是一個大寫的“冤”——就算藏了,也不是售後乾的呀。咳咳,當然,這也跟售前沒關係,更不是廠家侵吞了您的利益,電腦的硬碟還真就是從C盤開始算的。

這麼奇怪的標記方法,難道是發明人腦子一時糊塗,把A、B盤給忘了?還真不是!A、B盤在一開始,的確是我們電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過它們不屬於硬碟系統,而是最開始家用電腦普及的大功臣——軟盤。

可能很多人對軟盤這個東西並不是很瞭解,一般來說計算機分為兩個軟盤驅動器,一個是用來讀取3.5英寸的軟盤,還有一個是用來讀取5.25英寸的軟盤,簡單來說就是兩個軟盤將AB盤佔用了,在過去計算機的AB盤都用在了軟盤上,但是隨著計算機不斷地更新換代,軟盤已經不能夠滿足人類的需求,所以慢慢的軟盤就退出了人類的視野,直到後來計算機出現了硬碟,現在我們的計算機都是利用硬碟來進行儲存的,畢竟硬碟的空間是很大的,而計算機直接從C盤開始進行分盤,就是為了能夠讓計算機的系統變得更加穩定,而且隨著人類對計算機越來越瞭解,很多人一說到C盤就知道是幹什麼的。

電腦在20世紀誕生,一開始,它還是實驗室中的巨無霸,隨隨便便就可佔據幾間屋子,簡直羨煞其他實驗器材。隨著技術的普及,電腦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多,人們關於它的想法也就越來越複雜。

研究者們整天想著提升電腦的效能,商人們卻從它身上看到了一個新大陸——如果能將電腦普及到尋常百姓家,帶來的利潤將無法估計。也許那時候,他們還沒能預想到網際網路時代的波瀾壯闊,但是普及家用電腦的想法卻已經有了。

然而,廠商興致勃勃想挖掘的這個金山,在他們敲下第一鋤頭的時候就給了大家一個難題——成本。硬碟的成本很高,價格更是令人咂舌。商用、研究用的電腦上安裝硬碟沒問題,反正公司有錢!可是,尋常人家怎麼買得起呢?思來想去,人們將電腦的硬碟拆掉,製造了價格低廉的相容機——當然,低廉是相對的。

那時候買個電腦,簡直就是買了個瑪莎拉蒂!

一樣有面子?不,是一樣貴!

拆了硬碟還這樣,要是加上硬碟……

簡直是吃土喝西北風的節奏啊!

如此一來,電腦終於從“傾家蕩產也買不起”變成了“普通家庭的奢侈品”。不過,拆掉了硬碟就相當於拆掉了儲存裝置,別說什麼檔案都存不了,就連電腦的系統也沒地方安裝。為了不讓人們花大價錢買個空殼,便設計出了用外部插入的軟盤進行儲存的方式。

這麼一看,軟盤和硬碟的區別,好像就是一個內建、一個外帶,似乎還是硬碟更加方便一點。可是,軟盤它的優點十分吸引人,它便宜啊!如此一來,硬碟立刻被KO了。

一開始,軟盤的尺寸有8英寸,相當於一個iPad迷你——這可一點都不迷你,後來縮小到5.25英寸,終於跟電腦“適配成功”,成為家用電腦的第一個儲存裝置——A盤。軟盤雖然便宜,但是儲存量很小,放到現在也就能夠儲存一首歌,還不能是高保真的,因此後來就設計為“雙驅動”,也就是插兩張軟盤。這樣,B盤就誕生了。

後來,軟盤的個頭不斷縮小,價格節節下降,而硬碟也不甘示弱,終於從價格的神壇上跌落,明白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道理,開始變得親民起來。如此一來,硬碟也加入到了這個新市場中,被運用到家用電腦上。

此時,前面的兩個位置已經被佔據了,硬碟只好從“C”開始命名,屈居於軟盤這個前輩之後。但是,硬碟的優勢很強,儲存量大、速度快,跟聽起來就軟弱可欺的“軟盤”一比,很有一種將前浪拍死在沙灘上的氣勢。

加上U盤、光碟等新成員的擠壓,軟盤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停止了製造與銷售。現在,我們的電腦上已經再也看不到插入軟盤的介面了,似乎軟盤的痕跡已經被清掃乾淨。不過,顯然人們不想對這樣的大功臣“利用完就扔”,因此還是保留了軟盤的位置,那就是電腦的A、B盤。

哪怕軟盤已經被淘汰,命名的規則也沒有改變,消失不見的A、B盤,反而讓我們能一直記住這個家用電腦推廣的大功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