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為什麼都要求訪問手機內容
澎湃特約評論員 柳早
繼微信被曝讀取使用者相簿後,又有App被指頻繁定位使用者。今天一早,有數碼博主在社交平臺爆料稱,“太恐怖了,美團App連續24小時定位我,每5分鐘一次,這是要幹什麼?”目前美團尚未迴應。
客觀來說,這則爆料的具體技術細節,如是否獲得定位授權等,尚有待調查。但如果屬實的話,頗讓人細思極恐。
眾所周知,定位資訊是相對敏感的個人隱私,如果App在使用者不知情、未獲得授權的情況下頻繁獲取定位,形同對使用者“全天候監控”,是一種令人難以接受的行為。此外,使用者手機頻繁“被定位”也有其他副作用,比如消耗系統記憶體、電池續航,降低使用者使用體驗等。
類似的情況並非一起。就在前兩天,微信被曝出在使用者未主動啟用App的情況下,在後臺數次讀取使用者相簿,每次讀取時間長達1分鐘,QQ、淘寶等多款軟體也存在類似行為。
多家頭部平臺接連在獲取使用者資訊上被曝光,哪怕不瞭解技術細節,人們也很容易“寧可信其有”,至少會形成一種觀感: 一些App並沒有真正重視起使用者正當權益、嚴格規範自身行為,還在想方設法搞小動作、渾水摸魚。
與App淡漠的意識和乏力的自我約束形成強烈對照的是,公眾的隱私保護意識已經大幅提高。每次App讀取使用者資訊的新聞,總能引發強烈關注,足以證明中國使用者相當在意自己的隱私。儘管手機生產商和App平臺會以各種理由解釋自身行為,但“不知情情況下索取”的行為本身,已經難以說服人們接受。
對此,有關部門其實動作不斷。在立法上,即將於下個月生效的《個人資訊保護法》,和今年3月釋出的《常見型別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必要個人資訊範圍規定》,既強調了法律捍衛個人資訊的立場,也以列清單的形式“手把手”明確了App個人資訊收集邊界。
線上下,自2019年以來,有關部門組織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專項治理,對問題較為嚴重的1000餘款App進行公開曝光。
正如很多網友指出的,對照現實來看,或許還要形成更強有力的常態化監管,提高App違法違規獲取使用者資訊的犯錯成本,倒逼平臺放棄過去那一套對使用者資訊予取予求的產品邏輯,時刻繃緊敬畏法律和使用者權益之弦。
需要指出的是,App如何獲取、儲存、使用隱私資訊,不僅關係到使用者,往大了說,也關係到國家網路安全。明天,就是2021年國家網路安全宣傳週啟動日,網路安全再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議題。目前,我國已對滴滴、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等啟動網路安全審查,有效防範採購活動、資料處理活動以及國外上市可能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
App如果在隱私保護方面缺乏邊界、肆意妄為,可能給個人資訊保安、乃至國家網路安全留下隱患。那些天量的使用者資訊,人們將很難預料會以何種方式被加以利用。因此,App讀取使用者資訊、侵犯隱私不是小事,必須被嚴肅調查、儘快糾正。
責任編輯:甘瓊芳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