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微粒貸可防止微訊號被封?
微訊號有避免被封的“免死金牌”?5月24日,記者注意到,近期一起關於微訊號封禁的訊息引發熱議,有網友分享了“避免微信被封的方法”,稱只需要在微粒貸中借款500元,分20期還款,就可以避免微訊號被封,最多隻會被封24小時,即可再次使用。
記者進一步查詢發現,早在2020年初,便有關於借微粒貸微訊號就不會被封禁的訊息傳出,彼時傳言中還強調“使用這一方法後,不論釋出怎樣的內容,微訊號都不會被封禁”。而傳言的邏輯在於,被封號後無法還款,微信為了收回借款就會保證賬號可以正常使用。
針對這一情況,記者5月24日也向微信方面進行了求證。據騰訊客服證實,“借錢就能避免微訊號被封”屬於謠言。同時,騰訊客服提到,若微信賬號因違規或其他原因被限制登入,但賬戶有零錢或者理財通有財產,使用者可以使用常用裝置登入微信進入“處罰說明頁”,在頁面下方點選“提取財產”。
在封號後提取資產或還款的相關事宜上,使用者可以按照頁面提示,根據指引自主開啟臨時財產入口登入微信,並進行零錢提現、零錢通轉出、銀行儲蓄轉出、理財通資產贖回以及微粒貸還款等操作。財產入口開啟後,48小時內有效,且僅限於財產提現或還款操作,微信其他社交、支付等功能無法使用。
此外,不同於零錢提現或資產贖回等操作可在短期內完成,微粒貸還款可能還涉及到分期等問題。對於部分媒體報道中指出的“48小時內有效即要求使用者在48小時內還款”這一問題,財產入口是否可以重複開啟等,北京商報記者也向微信方面進行了進一步求證,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對方回覆。
而微粒貸客服則表示,微信無法登入後,微粒貸使用者還是可以正常按照借款時選擇的期數進行還款。如果因為微信被封禁後無法檢視貸款相關資訊、進入還款介面,使用者則需要聯絡微粒貸客服,通過轉賬的方式還款,或在還款內預留足額資金,等待系統自動扣款。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分析指出,關於微信賬號被封停,微信有相關的規定。一是干擾微信正常運營,侵犯其他使用者或第三方合法權益,比如釋出詐騙等違法資訊等;二是違反微信軟體使用規範,比如對微信資料進行干擾等。
“如果觸犯上述規定,用一些所謂的辦法來避免被封應該是無效的,比如通過微信進行微粒貸借款,實際上是使用者向微眾銀行借款,即使微信賬號被封,借貸關係也不會消失,使用者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還款。”於百程解釋道。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階分析師蘇筱芮同樣強調,社交賬號被封禁後,使用者資產相關情況不受到損害這一情況合情合理。社交賬號的功能是內容的釋出,具有資訊傳播的屬性;使用者的資產賬戶則具有金融屬性。二者之間相互獨立且對應著平臺的不同功能,通過一種功能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另一種不同類的功能並不符合邏輯。
簡單來說,存在借貸關係並非是避免微訊號被封的“免死金牌”,如果賬號存在違規,也依舊面臨封禁局面。而如果賬戶中還存在資產交易,使用者可使用自助入口進行相關操作。而除了微信賬號違規遭遇封禁外,在主動申請登出賬號的情況下,使用者也需要完成賬戶餘額提現、借款結清等操作。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隨著移動支付的興起,各類支付錢包被大量使用,關於其安全性的探討也受到廣泛關注。此前市場上也有傳言稱,微信賬號被回收後資產不退還,隨後遭到微信安全中心闢謠。
根據微信安全中心介紹,一段時間內沒有登入使用、同時也沒有財產的微信賬號,大概率會進行回收流程。但只要涉及到存在資金交易,包括存有零錢、未完成的交易、設定了自動扣費業務等,賬號便不會進入回收流程。而為了防止出現盜號等情況,微信會對長期未使用的賬號開啟保護,使用者通過解封流程後可進行提現等操作。
“不論是賬號封停還是主動登出等情況,使用者賬戶內的正常個人資產確實應該受到保護。但如果賬號裡資產是違法所得,那有可能被司法機構凍結。”於百程表示。
蘇筱芮指出,濫用社交賬號的處理許可權將使用者資產就地轉化成“罰款”或直接不予退還的行為,既沒有法律依據,也會侵害到使用者的正當權益,顯然也不符合事實情況。使用者應該提高自身分辨力,避免陷入這樣的謠言陷阱。
同時,蘇筱芮提醒,對於此類涉及到貸款、資金等方面的謠言,使用者一定要提高警惕性,避免“有心人”利用相關虛假資訊實施詐騙活動。如果遇到有資產賬號被凍結、封禁的情況,應主動聯絡官方客服進行處理,不要輕信陌生人提供的所謂“解封渠道”,避免造成自身資金損失。(嶽品瑜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