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週期表基本知識(元素週期表怎麼理解)
元素週期表就是化學物質的世界地圖
元素週期表中的元素都是按照其原子序號來排序的。通過其在元素週期表的不同位置就可以判斷出其化學性質等,可以說是化學物質的“地圖”。元素週期表縱向的一列稱之為“族”,從左到右有第1族、第2族…第18族。而元素週期表橫向的一行則稱之為“週期”,從上到下有第1週期、第2週期第7週期。
元素週期表和元素的性質
現在已經得知的元素有一百多種,其中80%的元素是金屬元素,剩下的部分就是非金屬元素。而處於分界線部分的(第13~15)元素,具體說是硼、矽、鍺、砷、碲、硒等,它們既有金屬的性質,又有非金屬的性質,因此又稱作是準金屬元素。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
由金屬元素構成的物質我們稱之為“金屬”。金屬有三大特徵:(1)具有金屬的光澤(一般都是銀白色),(2)具有導熱和導電的能力(是電和熱的優良導體),(3)可以拉長到很長(延伸性),或者壓到很薄(延展性)等。人類自古以來就在使用金屬,而很多時候又在想辦法從礦石中提煉出金屬。金、銀、銅、鐵這是自古以來就經常使用的金屬了,然後還包括鉛、錫、鋅,以及現在使用較多的鋁等。金屬的性質不同,導致了其“提煉的難度”的不同。金屬元素的範圍內,使用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元素,然後新增碳或者矽等加熱,可以加工成合金,也是金屬的特性之一。通過調配各個元素之間的比例,我們可以搭配出超越單個元素效能的新型材料。
在元素中,除了金屬元素那就是非金屬元素了。這些元素可以單獨結合,也可以與金屬元素相結合,從而創造出不同的化合物。
非金屬元素的單體物質一般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在常溫(25℃左右)下,氫、氮、氧、氟、氯等都是氣態的,而溴則是液態的,而碘、磷、硫等則是固態的。碳和矽的單體物質往往都是由巨大的分子結晶構成,具有很高的熔點。稀有氣體的單體物質在常溫下是以氣態存在的,並且都是單原子分子。而金屬元素的單體物質除了水銀在常溫下是液態以外,其他的在常溫下都是以固態形式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