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碟分為幾種(固態硬碟的種類和區別)

說了那麼久的固態硬碟,相信現在大多數人都已經擁有固態硬碟了,至少已經是固態硬碟加機械硬碟組合,但如果不是自己親手組裝,可是還真沒關注過固態硬碟到底是什麼模樣的,前幾天突然有人問了一個問題:終於決定換硬碟了,可為啥看了那麼多固態硬碟長的都不一樣?

固態硬碟確實不像機械硬碟那樣具有高辨識度,介面型別的不同也導致了固態硬碟的形態不一,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固態硬碟的不同外觀。如上圖所見,中間最大的那個就是常規的2.5英寸固態硬碟,桌上型電腦的主流應用,介面也是目前比較成熟、應用最多的SATA 3.0介面,介面速度是6Gbps,雖不是效能最高的介面型別,但高達500兆位元組每秒的速度也足以滿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古董級主機板可能存在不支援SATA 3.0介面的情況,純升級硬碟使用者需要注意這一點。

而最下方的則是MSATA介面,也就是mini-SATA,顧名思義是迷你版的SATA,主要用於追求小而輕的筆記本系列,例如輕薄本、超級本等。但一般筆記本也仍以SATA介面為主要使用型別,筆記本的使用者需要檢視自己的硬碟介面型別來明確這一點。

最上方的則是M.2介面,這是輕薄本專屬的介面型別,它尺寸更小,而傳輸效能卻更強大,能同時支援PCI-E通道和SATA,最新的M.2介面已經轉向PCI-E3.0*4通道,理論介面速度達到了32Gbps,是SATA的五倍還多。

目前市場主流的消費級固態硬碟也就是這三種形態,除了SATA 3.0介面外,其他兩種都長的有點像記憶體條,木有辦法,它們都是用的快閃記憶體顆粒,所以長得像也是難免了。還有一些譬如PCI-E介面,U.2介面等雖然傳輸效能一流,但過於高階,或是伺服器應用,一般使用者也就沒必要去追求了,還有蘋果專用的LIF介面SSD固態硬碟,要說蘋果還真是不走尋常路,就連硬碟介面都要與眾不同,不過你要真是蘋果使用者,還真必須選擇這種專用介面了。

辨認完固態硬碟家族成員,怎麼選擇你心裡有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