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分享的方法(如何讓別人樂於分享)
1000天寫作計劃第329天,星期五。
作為一名內容創作的菜鳥來說,看到很多社交媒體的營銷案例中,一些內容動不動就有上萬的閱讀和轉發量,真的是羨慕嫉妒啊,絕對沒有恨,哈哈~
隨著在這個領域從零到1,從視訊號的一篇篇的拍攝錄製、公眾號的寫作日更、今日頭條上的分享,雖然成績並不算好,但是一顆浮躁的心已經漸漸趨於平和。
因為,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既不拔高,也不矯飾,這是一條樸素的真理。
知乎上曾經有個問題:“人最頂級的修養是什麼?”
其中一個回答是:修心
深以為然。
物由心轉,境由心造。
在這期間,我收到過那種 “漲粉絲”的廣告資訊,就是你付多少錢,就可以漲多少粉絲。才瞭解到原來刷流量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產業,真的有一群網民什麼也不做,每天就是攥著手機,時刻準備著閱讀內容並轉發出去。而絕大多數的轉評贊都只是廣告公司做彙報用的。
原來如此!
所以現實情況是,很多人都不願意轉發別人的內容。
據研究表明,人們一般不會分享他們在網上讀到的內容,即便覺得內容“還不錯”。在一項對數百萬微信使用者做的調查中,結果顯示,只有極少數人會將內容轉發到他們的朋友圈裡。而微博使用者每接收318條內容才會轉發其中一條。微信使用者會轉發文章的人數只佔總閱讀量的0﹒5%。
所以那些真的被使用者轉發的文章,一定是具備了某種特點規律,或者叫某種分享基因。
其實分析起來包括這幾種:
第一、價值
分享內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把有趣、有料的內容轉發給身邊的人。絕大部分人在朋友圈轉發文章的時候,會認真考慮內容對別人有什麼價值。
第二、身份認同
其實轉發是含蓄地向別人介紹自己,也就是說,一些能強化你個人形象的內容,比如善良、品味、風格、投入,還有你對東西的熱愛,你希望讓別人看到你所希望呈現出來的樣子。比如我自己轉發多的就是跟個人成長和跑步相關的,讓別人瞭解我是一個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
第三、情感共鳴
一項研究考察了網上被分享最多次的文章,發現了三種主要情緒:
25%是令人敬畏的內容
17%是讓人歡笑的內容
15%是娛樂或者八卦新聞
你願意分享某篇文章,一定是觸發了你某一種情緒。
而其中快樂是分享行為的重要驅動力,因為尋找快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而在分享的時候,快樂感也會提升。想一想你給朋友分享的內容,應該大部分是開心的、有趣的。
第四、參與感,同時帶來流量
還有一部分人願意分享內容是為了增加他們的參與感,分享並獲得積極的回覆,這一過程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受重視,比如某個大咖或者大平臺組織的活動。
第五、榜單體
大部分人都熱衷於排行榜,每年各行各業都會以各種理由進行榜單投票,比如學校排名、體育比賽、電影排名這類。
這幾種五種“分享基因”植入你正在創作的內容中,才更有可能激發讀者的轉發意願。當然要實現轉發,還有一個大前提:要讓你的內容被活躍的、有需求的人群看到。
比如我自己的寫作還屬於一個從表達邏輯到傾聽邏輯過度的階段,看到的人都是極其有限。
因為自我表達的過程,就是讓你自己寫的爽,寫的開心,宇宙間最高階的共振,就是和自己的靈魂共振。因為如果沒有這個階段,是根本都無法寫下去的。
但是圍繞自己說的越多,別人對你的內容就越不感興趣。所以在自嗨之後,就要開始去思考,我能為讀者帶來什麼?這個時候,你才開始去嘗試擴大自身的格局,也才能遇到更大的自己。
我理想中的樣子,就是在人生最後時刻,能夠像一個盡情玩兒了之後的孩子一樣,說出:“我的人生做過各種各樣的嘗試,這一躺,人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