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和微信的輸入欄為什麼不一樣?

很多問題,並沒有絕對的標準,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有主動去思考其背後的邏輯。

問題一

iOS 13.3 版本的 iMessage 功能原版與新版對比,好在哪裡?為什麼這麼改?

這次 iOS 13.3 的更新點,有一處是對 iMessage 做了優化,這是蘋果中國團隊一直在著手解決的問題,在 iOS 13.3 上,具體的變化是把資訊分為:

  • 所有資訊;
  • 已知聯絡人(與通訊錄聯絡人或曾回覆過發件人的對話);
  • 不在通訊錄;
  • 過濾資訊。

1. 解決歧義

原版的分段控制元件,顯示的是「聯絡人與普通簡訊」和「不在通訊錄」。

仔細觀察的人就會發現,原版的「聯絡人與普通簡訊」所包含的資訊,其實都不是已知聯絡人的資訊,比如 95595 的通知資訊,它本身不在通訊錄裡,所以按照原版的邏輯,它應該出現在右邊的「不在通訊錄」裡。

但是,它還是在左邊的「聯絡人與普通簡訊」裡。而出現在「不在通訊錄」的資訊,大部分都是垃圾資訊。

所以這裡存在一個歧義,就是「不在通訊錄」應該改為「垃圾資訊」或「過濾資訊」,而「聯絡人與普通簡訊」應該改為「所有資訊」。

於是,新版應該是「所有資訊」和「過濾資訊」。接著,再從所有資訊裡區分成「已知聯絡人」與「未知聯絡人」,那麼這個簡訊內容就分成了四個模組,分別是:

  • 所有資訊;
  • 已知聯絡人資訊;
  • 未知聯絡人資訊;
  • 過濾資訊。

這樣一來,分段控制元件就滿足不了四類資訊的呈現目的,於是用列表就會更直觀。

2. 功能解讀

使用者陌生簡訊多,對使用者干擾大。

通過「聯絡人是否在通訊錄中」來區分簡訊型別可以有效管理陌生簡訊。

完全陌生:服務登入和身份認證的簡訊來源往往不在通訊錄中;不完全陌生:在通訊錄中的聯絡人和已回覆簡訊的資訊來源是熟悉的。

區別兩者的好處是讓使用者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操作:

  • 保留:不完全陌生的資訊來源會保留;
  • 刪除:陌生的資訊來源會刪除(或檢視後刪除,如驗證碼);
  • 已讀:在「所有資訊/不在通訊錄」中瀏覽簡訊;

明確操作更有助於對資訊進行有效管理,優化儲存空間。

總結:

  • 整合簡化,滿足大部分使用者直接檢視所有資訊的需求;
  • 細化分類,自配置功能,滿足部分使用者分類處理資訊的需求。新的形式只是採用「隱藏」的簡化手段承載了額外的分類功能。

結論:提升使用者使用效率。

問題二

同是支付功能,為什麼微信把收付款統一放在一起,且收款需要多一步操作,而支付寶把收款和付款分開放在首頁?

功能點在產品中的層級處理,往往是由產品本身的定位決定的。

大家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記住一個原則,拿兩個不同類產品做功能對比是沒有意義的。

微信是社交平臺,支付寶是超級工具,它們的定位不同,討論說為什麼這個是這樣,而那個不是這樣會顯得很片面。

但為了解答這個同學的問題,我還是簡單聊下。

收付款功能,對支付寶這個超級工具來說,是最高層級的功能,但是對微信來說並不是(雖然微信支付很棒,但是在微信的產品設計中還是以社交為主)。

另外,這兩款產品,熟人之間可以用紅包或轉賬完成交易,所以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得先把前提定為陌生人交易。

平時出去買東西,更多是掃商家列印出來的二維碼付款,或給商家掃客戶的二維碼付款。

在商家場景,客戶用收款的情況是很少的,除非出現支付錯誤,客戶付多了。於是商家需要還錢,除了可以讓商家操作全部退款,讓客戶重新支付之外;還能通過客戶的收款碼,把客戶多付的錢,打給客戶。

但是這樣的場景很少,自然掃一掃和付款碼的優先順序,會比收款碼要高(更不要說掃一掃是天然高優先順序功能了)。

而對於支付寶來說,分開呈現可以理解,畢竟產品本身就是支付類工具的定位。而對於微信來說,在「 」裡面再放置一個收款碼,或者在「我的」裡再拆分一個位置出來給收款碼,用於陌生人之間的轉賬交易,顯得有些多餘,畢竟使用場景太少。

以至於兩個都放出來對於社交產品微信來說沒有必要,對於支付工具支付寶來講,也需要將付款放置在收款之前。

重點。

其中還有個核心點是,微信的「收付款」不僅僅指的是收款碼和付款碼,它們還包括了讚賞碼、群收款、面對面紅包、向銀行卡或手機號轉賬。

所以對於微信來說,收付款不是一個簡單的收付款,而是在定義上,只要跟「收付款」有關的功能的入口。如果你現在方便,再看下它們的排列順序。

所以,這個功能就不好拆分,一拆分,就不是兩個二維碼的事情了,而是 6 個子功能的問題。

這也是我前面說的,為什麼兩個不同產品的功能,不能簡單用來對比的原因。仔細分析下就會發現,它們的差異會很大。

問題三

同樣是即時通訊產品。微信與 QQ 的底部輸入欄為何不同?

在聊天頁的底部欄雙方的功能承載數量不同:QQ 一共放置了 19 個功能,而微信放了 12 個,其中雙方相重合的功能點共 10 個。

兩者前 4 個功能基本一致:語音輸入、圖片、拍攝、表情包。QQ 將「紅包」放置在第 5 位,微信則是將「語音通話」放置在第 5 位。

如果 QQ 像微信一樣的底部欄設計會導致「更多」中需要放置 17 個功能點,按照現有排布方式會變成 3 頁滑動(8 8 1)最後一個功能層級更深,使用率會更低。

總的來說,兩者的功能排布所造成的差異可以是以下 3 點。

1. 產品定位

作為熟人社交的微信,與對方溝通的過程中比較注重溝通的效率和專注度,他們的對話往往是有明確主題和目標,希望創造高效冷靜的對話環境。

QQ「每一天樂·在·溝·通」,在強調溝通的同時還突出了「樂」的重要性。

2. 使用者群體

微信面向使用者,特別中老年人使用者,學習成本不能過高,所以在對話時不宜有太多內容,一是容易讓使用者困擾,二是容易誤觸。因此需要調性更穩,且懂得剋制。

QQ 使用者群體較年輕,而且社交群體多樣化,因此發表情圖片,語音功能變聲,相機濾鏡表情,紅包有不同功能增加溝通時的互動性,同理動態頭像(框)以及聊天字型的多樣化都能使聊天內容更豐富,在滿足基礎的溝通交流上還要滿足年輕人對於新鮮事物的探索。

3. 功能靈活性

功能在很多時候是需要看戰略與方向的,比如 QQ 如果要推紅包,就會把紅包位置提前。所以 QQ 這樣的底部功能在變化上更符合年輕化的氣質。

總結:產品的定位和使用人群不同,在功能的表達方式上有明顯的不同,QQ 功能更多的是「放」,直接展示功能吸引使用者使用,而微信更懂得「收」,弱化次級功能,強化主要功能。

強化主要功能,弱化次要功能,也是提升使用者體驗的方式。

延展閱讀:

微信新版釋出,這 7 個設計細節做得太棒了!

最近「微信」iOS 端上線了 7.0.5 最新版本,本次的更新都是小細節,卻處處藏著驚喜。

閱讀文章 >>

問題四

有兩種七日簽到的機制,一個是連續簽到,比如百度網盤。另一種是按自然周來算,比如掌上生活。作為 7 日簽到功能,分別用這兩種顯示方式的原因是什麼?

簽到功能是通過虛擬或實際的獎勵,提升使用者的活躍度、增強使用者粘性、提升登入註冊轉化率等等。

7 天連續簽到。

連續簽到的目的是,通過獎品價值遞增,調動使用者連續登入的積極性,提升產品日活情況。

這裡的關鍵點有兩個,一個是天數,一個是連續的。

7 天對比 1 個月,在時長上能被使用者更好接受,雖然最終獎勵不同,但積極性來說前者會更好,畢竟更容易完成。除非,最終獎品是超出預期的。

連續的話,譬如使用者忘了或有一天不想簽了,那第二天進來又成了第一天簽到,於是索性就再也不參與了。

所以這類工具產品通常會把最終獎勵設計得比較誘人,連續簽到天數也設定得少一些,以此來提升使用者粘性。

自然周簽到。

自然周簽到的好處是,即使有一天忘了簽到,也不影響後面幾天,且更便於系統發放獎品。

比如週一使用者忘了簽到,週二再來,還是可以對週一做簽到操作,只是週一的簽到獎品拿不到了而已。不過有的產品能通過補籤卡來解決這一問題。

另外,使用者每天來簽到,看到的都是系統設定的當天發放的獎品,比如週二來簽到的都是送聖誕帽,這樣管理員可以根據預算情況、節假日、熱點新聞等因素,來實時設定每日獎品的型別,與被領取的獎品數量,對運營工作來說會更靈活。

而像 7 天連續簽到那樣,每個人簽到的天數都是不一樣的,那麼獎勵也就不好評估。以至於連續簽到獎勵大多是積分等獎品。

問題五

排行中展示資料的動態變化有什麼作用?(新熱點、趨勢)

  • 使用者:增強使用者對部分資料的活躍度感知,幫助使用者篩選決策資訊。
  • 產品:展示資料的熱度指標,可以渲染烘托參與氣氛,增加資訊的真實性,吸引使用者檢視,起到導流的作用;引導使用者檢視排行中頭部資料外的其他資料,對高熱度內容產生興趣,起到分流作用。
  • 問題:為什麼淘寶熱榜中展示了趨勢資訊,但是微博實時熱搜榜卻沒有?

更換頻率差異。

微博實時熱搜榜更新快,只需要根據排行就可以清晰瞭解資訊熱度,趨勢的顯示意義小;而淘寶熱榜更新相對較慢,為了引導消費,所以提供了趨勢指標幫助使用者決策,上漲的趨勢會起到「大家都在買」的心理暗示作用,刺激消費者點進去看看。

產品特異性。

使用者對話題排行敏感,有明顯下降趨勢的圖示,對控制輿情不利;對於淘寶熱榜,商家和使用者都需要知道更準確的搜尋傾向,即上升下降趨勢,瞭解商品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