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粉絲能看到我的作品嗎(抖音作品粉絲看不到什麼情況)

在網上游蕩多年,看過別人無數文字圖片視訊以後,我終於動了心見樣學樣,想把自己的塗鴉和製作發到網上。我註冊了一個抖音賬號,並意外的發現我同時也有了一個頭條賬號。

2020年3月26日傍晚,我拍到一輪正在落山的紅日,自認極具美感,於是它成了我在自媒體平臺上的第一個作品。

用了一段時間抖音,我發現抖音只能發視訊,而頭條既可以發視訊也可以發圖文。因為我對頭條的相容性更感興趣,後來就主要使用頭條這個平臺了。

兩年多來,我在頭條號發的文字和視訊大約有400多件,不到一年我就有了粉絲上千人。可是粉絲上千之後我卻發現,我每次發的作品,粉絲的閱讀量都非常少。甚至閱讀量上萬的作品,看過的粉絲也不過幾十人。

這些粉絲與我素不相識,他們不是我用錢買的,也不是我大作廣告費力拉來的,而是看過我的作品後主動對我加以關注的。所以,我心裡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關注我之後,粉絲們就不再關心和閱讀我的作品了呢?

這個問題就像一個謎,它使我困惑,也使我想去解開它的謎底。

我知道,抖音和頭條都有個共同特點,即鼓勵並主導所有創作人員生產垂直內容。所謂垂直就是要求你創作的內容和你選擇的領域是一致的,並且一個賬號一直輸出同一個題材內容。比如你選擇中餐為創作內容,按內容垂直的要求,你就應該專門釋出各種中餐菜餚的介紹和製作之類,以吸引和鞏固愛好中餐的讀者和粉絲。

頭條號傳播資訊的核心機制是推送制。它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為基礎的特殊演算法把作品推送給經常點選相同內容的使用者,而創作者則根據使用者點選量和互動情況實現內容變現,獲得收入。

頭條號的垂直領域有生活,育兒,美食,財政,歷史,文化,三農,vlog、文學、攝影等十大類,每個領域下又有若干個小類。要長期生產優質的垂直內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頭條號能長期做好某一垂直內容的自媒體,很多都不是單獨的個人。

剛接觸頭條號之初,我就被這個垂直內容的要求整懵了。我以為不做垂直內容就不能在頭條發作品,因為我沒有長期做某類垂直內容的知識儲備,也不會為了釋出作品而去選擇做某個垂直內容。等弄清楚非垂直內容也可以釋出,只是不利於機器推送,我就釋然了。因為我的訴求不過就是在退休後寫點文字,拍點視訊,記錄一下個人所見所聞所感,借自媒體平臺與有緣的讀者作點交流而已。

當然,辛苦創作一場,我肯定也希望讀者能多一點。

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我用《合江門街紀事》為名,以自己從少年到青年時期的見聞經歷為內容寫了46篇系列回憶文章。正是這個系列文章使我的頭條號閱讀量上了三十多萬,收穫了上千的粉絲。

《合江門街紀事》系列開始推出時,各篇閱讀量相差很大。多的時候有上千人閱讀,少的時候卻只有幾十。有了上千粉絲以後,我以為閱讀量應該均衡一點吧,我去檢視資料的結果卻讓我大跌眼鏡。

頭條後臺對我作品的推送,隨著粉絲的增加,每期的推送量確實有所提高。但是從相關資料中我發現了一個奇特現象。

這現象就是我每期發文後,粉絲都有所增加,後臺推送量雖然沒有覆蓋全部粉絲,數量也是在隨著增加的。可是,在上百個推送量中,閱讀過的粉絲始終佔比很小,多數時候都不到10%。《合江門街紀事》系列第一篇閱讀量上兩萬的文章,推送粉絲431個,閱讀過的粉絲只有17個。其他兩萬多讀者都不是我的粉絲。

我很有興趣地思考起這現象背後的原因,最後我發現了粉絲閱讀和推送的幾個特點。

一,頭條號以大資料為基礎的資訊推送,確實摸到了現代人閱讀的興趣點,並且以大包圍的方式把潛在的讀者都囊括進來。但是即使推送物件是都是粉絲,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並沒有閱讀。

二,當今讀者對所謂垂直內容更有閱讀興趣,確實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在大資料演算法精準推送下,很多讀者的閱讀習慣正在被導向更狹窄和固定的方向。正因為如此,他們願意花更多時間去看同一類題材內容。雖然圈粉了某號,一旦從標題發現不是自己興趣所在,他們就不會點選閱讀。

三,在頭條號創作垂直內容,先天性地擁有更高的閱讀量,但是質量不高的垂直內容也可能無人閱讀。非垂直內容創作,題材和表達能做到較好的統一時,也能獲得讀者的喜歡。我一篇關於自家寵物狗的文章,就獲得了4萬多的閱讀量。

從以上特點看,頭條號大資料對垂直內容的定義和對粉絲愛好的分析,確實有比較強的針對性,也取得了明顯的實效,是一種很成功的推廣方式。但我同時也發現,頭條號判斷為垂直內容的同類題材,它的著眼點主要是在客觀事物分類這個維度,缺乏從人這個角度的分析歸納。

其實從創作者這個角度看,我認為不同的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主客觀感受,思想觀點等為內容進行的創作,也應該算一種垂直內容。因為在這種創作中,作者特定的生活生長環境,觀察分析事物的方式方法,個性愛好和長期形成的行文風格,語言文字表達習慣等都會在創作中融為一體。不同的作者會呈現出不同的辨識點,這就是不同作者的垂直內容。

另一方面,我認為讀者在閱讀一篇文章後是否選擇關注作者成為粉絲的原因,除了對內容的喜歡和認可之外,也可能是對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志趣,行文風格,語言表達有興趣,希望進一步瞭解作者等原因。我選擇關注某作者時,就常有這些因素在起作用。

可能正是因為大資料沒有對作者本身辨識點的分析,當作者釋出了新作,頭條號基於大資料的推送,即使對粉絲,它也只是推送給系統認為會對新作感興趣的人。並不會推給每一個關注了該作者的粉絲。而粉絲們在其它鋪天蓋地的推送作品面前被動耗盡了閱讀時間,自然失去了主動翻查選擇自己曾經關注過的作者的意識。

至此,我認為我已經找到了粉絲們不看我的作品的謎底。

作者釋出作品,總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傳播。尤其是要通過內容變現獲得收益的經營團體。作為不以經營為目的我,只是基於興趣和記錄為主的創作,粉絲看不看我的作品,其實對我的創作影響不大。

開始涉足自媒體時,我沒有想過自己會有上千的粉絲。有了上千粉絲後,我又沒有想到這麼多粉絲不看我的作品。所以才有這番探謎的經過。

我說過,辛苦創作一場,我肯定也希望自己的讀者能多一點。如果我關於作者也是垂直內容的想法能被頭條號接受,系統能夠把根據內容推送部分粉絲改為推送全部粉絲。我想所有作者的作品點選量都會有一定的增加。這是一個能擴大頭條內容傳播的簡單設定。但是不管頭條號的推送規劃是不是會變化,我都依然會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興趣繼續自己的自媒體創作。

因為創作和釋出已經讓我樂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