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手機怎麼遮蔽垃圾資訊騷擾(蘋果手機經常有騷擾簡訊怎麼解決)
iMessage是蘋果手機用來發簡訊的應用程式,日前不少蘋果手機使用者反映iMessage經常收到垃圾資訊,內容涉及賭博、色情、代購等,它們通過蘋果手機自帶的iMessage渠道塞滿使用者的手機,刪不勝刪,舉報幾乎沒效果。蘋果iMessage垃圾資訊氾濫真的是無解難題嗎?
iMessage垃圾資訊氾濫 舉報幾乎沒有效果
使用者舉報垃圾資訊後照收不誤
市民郭先生表示,他的蘋果手機裡有很多不同蘋果賬戶發來的iMessage垃圾資訊,內容主要是賭博廣告,還會有色情小說、代購資訊等,“世界盃期間賭球的廣告尤其多”。
iMessage是蘋果公司的一款即時通訊服務,可以傳送簡訊、視訊等內容。當有陌生人傳送iMessage資訊時,使用者可以點選資訊下方的“報告垃圾資訊”按鍵,刪除並向蘋果報告垃圾資訊。
但是傳送垃圾資訊的賬號最多隻是被封禁,傳送訊息者只需註冊新賬戶即可再發。郭先生反映,以往多次舉報了垃圾資訊,但幾乎沒有效果,垃圾資訊照收不誤。
群組傳送 使用者無法舉報也不能拒收
除了一對一傳送,蘋果iMessage垃圾資訊還有群組傳送的形式。網友“養生達人”近日發帖稱,自己莫名被拉入一個iMessage垃圾簡訊群組,和其他360多名使用者同時收到以“群聊”方式傳送的垃圾資訊。這類資訊下面是沒有“報告垃圾資訊”按鍵的,使用者無法舉報,更不能拒收。
代發廣告0.1元一條 群發裝置8千元一臺
蘋果iMessage垃圾資訊氾濫的背後,是極低的群發訊息成本。在某網路平臺,記者搜尋發現有不少代發iMessage廣告的商家,報價多為0.1元一條,傳送數量在十萬條以上的價格為0.09元一條。更有商家極力推薦記者購買群發裝置,“一臺機器只要8千元,今後你就可以無限制地傳送訊息了。”一名商家稱,“有了機器你還可以代別人群發,很快就能回本。”
某些賣家更是稱自己有強大的iMessage使用者資料庫,能夠根據客戶的需求定向傳送垃圾資訊,“比如特定省份、性別、年齡的iMessage使用者都可以發。”
攔截iMessage垃圾資訊的“鍋”誰來“背”?
針對iMessage垃圾資訊氾濫的情況,蘋果公司回覆稱使用者可以在裝置上阻止聯絡人和電話號碼,還可以過濾掉未知發件人發來的iMessage資訊,並報告疑似垃圾資訊的iMessage資訊。不過,蘋果公司表示,iMessage垃圾資訊是通過運營商傳送的,蘋果沒有權力辨別或攔截個人資訊。
“從郵件服務提供商對垃圾郵件的篩選,到電信運營商對垃圾簡訊的過濾,這些都是以往被廣泛接受認可的技術手段,可以在不觸碰使用者隱私的前提下實現。”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說,與之類似,蘋果應該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攔截iMessage垃圾資訊。
△資料圖/視覺中國
攔截垃圾資訊存在誤判風險 蘋果稱無法完全遮蔽
多位業內人士稱攔截iMessage垃圾訊息的難點主要在於如何識別垃圾訊息,存在誤報風險。iMessage作為即時通訊軟體對時效性要求高,不像電子郵件,即便被誤判為垃圾資訊也不一定會損害通訊效率。而iMessage相較於QQ、微信等其他即時通訊軟體,預設允許接收陌生人資訊,因此垃圾資訊很多。
由於建立相關技術機制需要額外的投入,且過濾資訊時產生誤判還可能面臨干涉使用者資訊互動的指責,付亮表示蘋果公司可能並不會主動攬責進行iMessage垃圾資訊攔截分類。
垃圾資訊氾濫需綜合治理多方打擊
明知釋出違法廣告 不作為也是侵權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蘋果公司作為服務提供商,沒有主動傳送資訊並不能作為其不履行監管職責的理由,不作為也是一種侵權。
根據《網際網路廣告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七條規定,未參與網際網路廣告經營活動,僅為網際網路廣告提供資訊服務的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提供者,對其明知或者應知利用其資訊服務釋出違法廣告的,應當予以制止。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
判斷是否明知或應知,應考察資訊服務提供者是否履行了主體責任,比如是否為使用者提供了有效舉報渠道、對於屢次傳送違法資訊的主體是否列入黑名單。如果蘋果公司怠於履行,則需要承擔責任。
多部門合力形成打擊網
2012年釋出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路資訊保護的決定》也提出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電子資訊接收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電子資訊接收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固定電話、行動電話或者個人電子郵箱傳送商業性電子資訊。
付亮認為,iMessage作為網際網路資訊的傳播渠道,應由蘋果建立監管機制、設明底線,對於賭博、色情一類明顯違法資訊應當直接過濾。
根據以往治理垃圾簡訊獲得的經驗,中國移動資訊保安專家表示,垃圾資訊治理鏈條長、環節多,治理需要政府部門、網際網路企業、運營商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全方位的打擊網,才能切實切斷其利益鏈條。
垃圾資訊氾濫或存在個人資訊洩露危機
此外,iMessage垃圾資訊的大量群發甚至精準傳送暴露出使用者個人資訊資料大量洩露的危機。朱巍認為,這種行為並不屬於大資料精準營銷,而是濫用資料對使用者權益進行侵害。
據瞭解,個人資料保護法目前正在制定中,內容涉及個人資訊收集、精準廣告營銷等範疇,保護資料安全、攔截垃圾資訊領域的進展值得期待。
△資料圖/視覺中國
▌本文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