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存圖怎麼去水印(豆瓣可以看別人發過的帖子嗎)
日前針對“豆瓣在頁面中新增了隱藏水印,涉嫌侵犯使用者隱私”一事,官方迴應稱,“這是小組內容防搬運的新功能,組長可小組管理中選擇開啟或關閉。”
據悉,使用者在開啟“小組內容防搬運設定按鈕”後,小組內容的截圖中將自動生成包含使用者ID、被截圖帖子ID、截圖時間在內的隱藏水印。而已開啟該功能的小組,在相關帖子下方則還能夠看到“內容出自該小組,該小組已開啟防搬運功能”的提示。
不過根據此前網傳的截圖顯示,豆瓣這一隱藏水印資訊中由於明文包括了使用者uid、tid,以及帶時區的完整時間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使用者的隱私。隨後就有訊息顯示,豆瓣已對這一隱藏水印資訊已進行修改,目前自動生成的水印已經過了加密處理。
儘管在此事中不難看出,豆瓣方面對於隱藏水印的處理較為草率,並未考慮到使用者資訊的洩露問題。但其所宣稱的“盲水印”功能,也確實能夠起到版權保護、使用者識別、防止影象被篡改等作用,對於未經授權的內容搬運問題也有著一定的遏制作用。
而至於豆瓣方面為何會如此忌諱內容搬執行為,外界認為可能與被戲稱為“謠言發散地”、“養活微博一片營銷號”的豆瓣娛樂小組有著不小的關聯性。
事實上在網際網路行業中,“內容搬運”行為已經存在了許久的。例如豆瓣、微博、小紅書、抖音等平臺會在使用者儲存/搬運內容時自動為圖片或視訊打上水印,而使用者也可以在釋出內容前就選擇是否打水印,這其實也是對於使用者所發內容的一種“署名”方式。
然而,目前為了牟利的專業搬運團隊,顯然並不太可能主動向原創作者申請授權,甚至還會剪下、塗抹、消除原內容中的水印。如今在問答平臺及微信小程式等平臺進行搜尋,也不難發現類似“去水印小工具”以及“搬運技巧”的分享。
那麼各大內容平臺除了數字水印外,對於非法牟利性質的內容搬運一直都沒有找到解決方法嗎?從目前來看,的確還沒有。儘管各平臺都早已明示,“未經他人允許,不得擅自轉載”,並建立了相應的處理機制,但無論是通過技術識別、還是違規後的相應處罰方面,目前還遠不能稱得上完善。
但面對這樣的版權保護困境,也並非所有平臺都會選擇“視若無睹”。早在2016年,微博粉絲量超過500萬的@知乎大神 由於未經許可擅自轉載“知乎”中的相關內容,並以搬運這類內容吸引流量及廣告商賺取收入,被知乎方面以侵害作品資訊網路傳播權為由訴至法院。
儘管最終知乎在2019年勝訴,但最後法院僅判決兩名被告共同賠償其經濟損失8000元。同時在庭審中,被告也反覆以“涉案文章均已刪除”、“轉載基於非商業目的使用”,以及“以顯著位置註明作者資訊”等理由辯駁。而作為原告方的知乎,卻耗時了近2個月取證立案,並時隔3年才獲得了最終的判決結果。
但無論如何,作為國內首次由網際網路資訊平臺代表使用者發起的跨平臺版權訴訟案件,此事對於內容搬執行為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但不管是新增數字水印、利用脫敏演算法、還是訴諸法律等,現階段都還很難能夠真正解決內容搬運這一難題。而對於“內容搬運”的界限究竟在哪裡,目前行業中也存在著諸多的觀點。
不可否認的是,未經授權的一切內容的搬運都涉嫌違法。但事實上網際網路從創立之初,例如海外市場的谷歌和雅虎等網站,最初也同樣是內容搬運/聚集的一份子,並將傳統媒體的相關內容搬至網路中。而即便是如今幾乎草木皆兵“防搬運”的豆瓣,其有同樣也許多整合貼的內容也是由天涯、貓撲等論壇遷移而來。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其實內容搬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各平臺內容的互通,而在如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各大APP幾乎成為了孤島的情況下,有專門的搬運賬號來傳播內容也為平臺本身起到了一定的積累流量作用。因此站在平臺的角度上,“縱容搬運、事後補救”也逐步成為了一種常態,畢竟平臺也需要更多的優質內容留存。
此前,目前也有一些賬號選擇了搬運海外相關網站中的內容,例如Instagram、YouTube、Twitter等,並且優質的內容搬運者也會為其加上恰到好處的翻譯。顯然,這其實也為使用者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內容選擇。
但這些內容搬運的前提,則需要是在獲得了原創內容作者授權的基礎上。而文字內容的“洗稿”、視訊創意的“借鑑”,以及設計理念的“雷同”,與“授權”搬運還有著極大的區別。
然而對於瀏覽內容的使用者而言,其實大多數時候並不會去質疑內容的來源。但隨著《著作權法》對著作權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未來關於內容搬運的界定勢必也將會越來越清晰。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