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mi介面和dp介面有什麼區別(電腦顯示器dp介面好還是Hdmi)
文/小伊評科技
HDMI和DP介面都是出現在電腦以及顯示器上的常見的視訊介面,咱們日常所能見到的VGA,HMDI,DVI其實都是一種協議。而遵從這些協議而來的介面也就被成為DP介面,HDMI介面等(不過有一些介面可以做到相容,譬如目前雷電介面就相容DP協議)
那麼DP介面和HDMI介面到底有什麼區別,普通使用者在選擇的時候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就來一次說個清楚。
核心區別:頻寬和普及率上的區別(對普通人影響較大)
什麼是頻寬?大家可以粗淺地理解為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車道的數量。高速公路上車道的數量越多,所能容納的車輛也就越多,理論上單位時間內所能通過的車輛也就更多。
那麼迴歸到電腦領域,顯示卡所輸出資訊需要通過電子流的方式傳遞給顯示器,顯示器在接收到資訊之後通過內建的晶片將其轉化為我們所能看到的影象資訊,而傳遞這條資訊的通路就需要依賴於視訊介面。
頻寬越高,也就意味著這個介面協議所能容納的上限效能更強,可以支援更高的解析度以及更高的重新整理率,舉個例子來說,HDMI1.4最高只支援10.2Gpbs的頻寬。
而目前4K 60Hz螢幕所需要的頻寬是:3840x2160(解析度)x8(bpc)x3(畫素倍數)x60(重新整理率)/0.8(hdmi採用的8b/10b編碼)/1024的3次方=13.9046Gbps。也就是說,以HDMI1.4介面目前所能傳輸的最大峰值頻寬是無法支援4K 60Hz的螢幕的。
而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HDMI 2.0,最高只支援18Gbps的頻寬,所以他最高也就只能支援4K 60Hz的顯示器,但是如果你的顯示器是4K 120Hz那麼以他的頻寬水平就無法支援了。
反觀DP介面,作為一個後起之秀,在這方面的表現就要好一些了,最早的DP1.2介面的頻寬就達到了21.6bps,而目前普及率非常高的DP1.4的頻寬則達到了32.4gbps,完美的支援了4K 144Hz以及8K 30hz的螢幕,幾乎覆蓋了普通使用者所能用到的極限值。
而最新的HDMI 2.1介面雖然也擁有很高的頻寬,但是很多老顯示卡或者老顯示器都是不支援HDMI 2.1的,譬如英偉達3系列以下的顯示卡就是不支援HDMI2.1的,只支援HDMI2.0,如下圖所示,這是RTX2060的介面示意圖,只支援HDMI2.0和DP1.4,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的顯示器是4K 60幀以上,就只能用DP線來連結了。
再來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買的遊戲本是老版的微星GP76,他的HDMI介面的版本是2.0的,最高只支援4K 60幀,DP介面是1.4的,而我的顯示器是4K 120hz的,所以我就只能使用DP介面才能達到4K 120hz的傳輸速率。
當然了,如果你的螢幕解析度是2K或者以下,DP和HDMI的區別不大。
區別二:色彩空間。
DP介面支援DCI-P3色域,而HDMI則不支援,這對於設計人員來說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區別三:一些特別功能上的差別;
DP介面可以和雷電介面進行組合,從而實現更方便的型別裝置拓展。而HDMI則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其次,AMD多屏拼接技術必須使用DP介面才可以實現,HDMI介面無法實現。
區別四:一些細節上的差距
在音訊傳輸取樣率,取樣大小,色彩深度支援程度等等都會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對於普通使用者的影響幾乎不可感知,這裡就不再詳細區分。
總結:
總的來說,如果你的電腦顯示器是1080P,HDMI和DP介面的區別不大;如果你的顯示器是4K 120Hz且沒有配備HDMI2.1的介面或者顯示卡不支援HDMI 2.1,那麼你只能用DP線。總結一句話,目前DP介面的實用性和相容性更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