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提高線上教學的有效方法)

//閱讀完本文大約需要3分鐘。您的關注與評論是對教研內參最大的支援。//

我個人對線上教學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但在疫情狀態下開展線上教學成了不可或缺的授課形式。在此背景下,我們還是應該認真面對、努力實踐,探索出一些線上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是降低授課效果的預期值。

線上教學與課堂教學最大的區別在於時空的巨大差異。除非學生有高度的自覺性外,很不容易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的。這受限於師生互動的頻率性、課堂監管的全面性和學情反饋的及時性等因素的影響。其效果還是與學生的年齡結構成正相關的,越是低年級教學效果越差。即使是對成年人的線上教學,也很難有現場學習那樣的收益。所以,教師在制定線上教學方案時,從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流程等方面都要有別於課堂授課,需要大幅度降低教學的預期。

二是拓展線上教學的時空度。

儘量模擬課堂教學的情景,這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手段。使用釘釘線上教學、騰訊會議等建立起來的師生互動網路場景,只是實現線上教學的基本條件。要讓每個學生處於教師監管之下,必須保證學生端有攝像頭和足夠的網路頻寬:要讓學生接收到課件內容,教師必須使用電腦才能匯入。如果只在手機、平板電腦之類的工具上教學,教師板書的效果是低下的。如果授課環境換到有黑板和一體機裝置的教室裡,就可以發揮板書優勢、放大課件、調動更廣泛的資源。完全滿足了以上的硬體教學環境,線上教學就能實現最大化的互動,學生便可以得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只是這對教學的備課、授課的調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屬不易,更何況是條件欠缺的鄉村學校,難度可想而知。

三是調整教學內容的標準性。

現行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是針對在學校教育下的班級授課而制定的,根本無法適用於線上教學,無法對應教學任務條件的侷限。沒有了標準,對教師線上授課提出了更高更強的要求。在疫情狀態下,習慣於班級授課的教師很難完成這一調整。就教學內容而言,文化課程最好不要開展新課教學,把重點放在複習和預習上;也可把一冊教材中相對集中的內容放在一起,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也可讓學生在網路的環境裡,更多地開展閱讀、藝體、勞動、手工等遠端教學;還可以藉此機會,藉助資訊平臺,教育學生正確地使用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 ,如文字輸入、排版文件、網路搜尋、簡單程式設計、收發郵件和製作視訊等實用性知識,學生的興趣會更濃,效果更佳。

四是提高家校共育的互信度。

疫情背景下的線上教學是家校共育的契機,家長和教師可以有更多時間交流,有條件的家長要儘可能地參與到線上教學中去。這既是對孩子線上學習的必要監管,也能真切感受教師辛苦付出,還可以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學校教師通過師家線上溝通,瞭解學生的在家學習情況,指導家庭教育的正確開展。這期間,教師可以多佈置一些親子活動,如閱讀、遊戲、勞動、鍛鍊等;還可以開展線上家長會,讓家長們共享育兒經驗和親子活動成果。通過良好有效的溝通,加強家校共育的互動與互信,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建立良好的環境。

線上教學“七忌”:

1.教師成了“網路主播”。教師要多導少講,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思考、展示、活動起來,不能自顧自暇,一講到底。

2.教學缺少有效監管。線上教學最難的就是對學生的監管,要運用一切可控條件加強學生學習積極性排程。

3.線上教學時間太長。受教學環境的制約,教師線上授課很容易拉長時間,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收效甚微。

4.缺少課後作業的反饋與評價。線上教學不能當做是行政要求,只是完成任務,必須通過作業批改和定時作業來檢測教學效果。

5.網路掉線太多。受硬體系統和網路頻寬限制,如果出現大面積學生端掉線,要及時終止授課,待全部恢復後再進行。

6.線上教學時間與防疫工作衝突。疫情防控是第一位的,不能在核酸檢測的時間段安排線上教學。

7.以宣傳報道為目的的流於形式的線上教學。

來源∣編審∣教研內參

宣告∣本文章內容為教研內參提供的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