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防止手機軟體竊取個人資訊(app獲取手機通訊錄許可權有風險嗎)

使用安卓手機的使用者都知道,當你安裝一款地圖軟體時,往往會彈出“是否允許該軟體訪問本機通訊錄、簡訊、通話記錄等”的彈窗,對於一個地圖軟體來說,如果需要使用“定位功能或訪問GPS”,這樣的許可權申請完全可以理解。

但作為一個地圖定位類軟體來說,為什麼會訪問我們的通訊錄?這不是明擺著窺探使用者的個人隱私嗎?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其實,尤其是大部分國產安卓軟體,都會向系統申請一些與其功能不相干的許可權,想方設法獲取使用者個人隱私資訊,大部分軟體廠商(開發者)都會給出一個理由:我們是在收集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做大資料調查分析,為了給使用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和功能。

筆者認為,這句話也可以換個方式說,每個軟體都會在後臺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通過我們不知道的手段監控甚至出售我們的資訊,要知道,個人資訊在這個時代是多麼值錢,網際網路上頻頻出現個人隱私資訊被出售給不法分子的新聞,而這些資訊的很大一部分,正是通過筆者以上所說的方式獲取的。

①進入大資料時代,資訊即是資本,有了資本就可以創造財富。

由於手機系統會根據使用者,預先預備使用者日常常用軟體的相關資料,以達到“快速反應”。所以開發軟體者會預設這方面的反應,以達到開啟“夠快”的理念,這樣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就不會老說卡頓什麼的了。

每個軟體都想收集資料的,理由看第二條。

②“懂你所懂”,是現在軟體常用的理念。軟體們會收集資料,分析你的行為。進行推薦廣告給你。特別是一些強大的軟體,它是會讀取你手機瀏覽器許可權的。你不管用那一個瀏覽器,都是由這一臺手機登陸的,而這強大軟體的能力是完全知道的,所以你看了什麼,說了什麼都會進入資料分析。

廣告投放就是需要達到精準,所有的潛伏使用者都是他們的利益。利益上的驅使,會使更多軟體實時的知道使用者在做什麼。所以更多潛伏的功能,實際上使用者並不知曉。也造成更多開發軟體者精準開發。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網際網路企業通過免費模式吸引使用者後,後續的變現模式就是精準營銷,要想做到精準就必須儘可能多掌握使用者的資料。“蒐集的資料多一點,營銷價值就會提升很多。大資料時代,沒人知道哪些資料會成為重點,足夠多的資料才是重點。”

監管:法規雖有,案例少見

第三方資料機構TalkingData提供的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APP數量超過1700萬個。數量如此龐大的APP,如果越界索取了使用者許可權,將大大增加使用者資訊洩露的風險。

對於APP索取使用者許可權的現象,有關部門早已有明文禁止。

2016年8月起生效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資訊服務管理規定》中就明確規定,未向使用者明示並經使用者同意,不得開啟收集地理位置、讀取通訊錄、使用攝像頭、啟用錄音等功能,不得開啟與服務無關的功能,不得捆綁安裝無關應用程式。

但是在操作中,很多企業都在無視這條規則。對此,資深網際網路法律研究者劉春泉告訴記者,“很多網際網路企業都是儘可能多地蒐集資訊,我對這個問題也抗議了很久,但由於既得利益非常大,不僅大企業不聞不問,連很多小企業都無所畏懼。”

一方面是企業利益驅使,另一方面則是鮮有處罰案例。

面對APP系統性的過度索取許可權,使用者能夠做的不多,但是也可以有所作為。對此,多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現在無論安卓或者ios的安全管理都在提升。通過設定,使用者可以禁止APP調取不必要的許可權,並且仍能正常使用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