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視訊網站的藍光畫質這麼糊?

最近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視訊網站對畫質的命名好像不怎麼相同。

以720p為例,有的平臺叫“清晰”、有的叫“超清”、有的叫“HD(高清)”。奇怪,都是720p為什麼名字天差地別呢?

視訊網站的清晰度標準是如何制定的?有沒有一個國際通用的標準呢?

在流媒體領域是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不過可供參考的是廣播電視對清晰度的劃分:

  • UHD(Ultra High-Definition ,超高清):4K、8K
  • FHD(Full High Definition,全高清):1080i、1080p
  • HD(High Definition,高清):720P
  • PAL 制式標清:576i、576p
  • NTSC 制式標清:480i、576p
  • SD(Standard Definition,標清)

按照這個標準,720p及以上才能叫做高清,4k及以上才能叫做超清,所以上面的好幾家平臺的命名都是不規範忽悠消費者的。

除了畫質命名不規範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現象:線上平臺的視訊清晰度好像要低於下載的視訊資源,1080p的視訊也總是糊糊的不清晰。

(左邊是某平臺的1080p視訊,右邊是網友下載的資源,點開細看高下立判)

這就要引入“位元速率”的概念了,判斷一個視訊的清晰程度除了要看解析度和幀率外,更重要的是位元速率。

所謂位元速率,說人話就是一秒的畫面中有多少內容,位元速率越高畫面也就越清晰。

(同一解析度下不同位元速率的差別)

位元速率有一個計算公式:位元速率(kbps)=檔案大小(KB) * 8 / 時間(秒)。

以《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為例,片長130分26秒。

愛奇藝1080p的視訊大小為1.3g,那麼位元速率就是1393kbps=1.36mbps

優酷1080p視訊大小為1.6g,位元速率為1715kbps=1.6mbps

而盜版網站的下載資源,1080p最小的也有10g,位元速率將近10mbps

這也就是為什麼線上視訊網站的清晰度比不上你下載的視訊。

其實國內平臺的位元速率除了比不上你的資源外,同一視訊位元速率也要比國外的YouTube,網飛(Netflix)低得多。

同一個視訊的清晰度YouTube要比國內平臺高一個檔次,即國內平臺的1080p約等於YouTube的720p。

(網友的對比:同樣的片子,愛奇藝的4K的位元速率相當於Netflix 的1080P)

有人可能要說了:“提升位元速率難道不要錢嗎?頻寬成本你出?”確實,視訊頻寬是平臺非常大的一筆成本,但是這不是你混吃等死不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的理由。

(愛奇藝頻寬成本在總成本的25%左右)

作為對比,Netflix一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提高畫質,提升資料傳輸效率。Netflix從2014年開始重新編寫了它的整個內容庫的編碼。這個系統被稱作“動態優化器”(Dynamic Optimizer)這項技術在為使用者節省 20%頻寬的同時,提高畫面質量。其AI演算法能有效壓縮視訊的每一幀以提升視訊播放的速度,並且又保證了視訊本身的畫質沒有任何損失。

網飛的一項AI技術甚至可以做到自動識別畫面內容以匹配最合適的畫面位元速率。像爆炸、戰爭戲這樣的場面就儘可能以最大位元速率呈現所有細節,而像《小豬佩奇》這樣的動畫就可以用低位元速率傳輸。“你不應該給《小馬寶莉》和《復仇者聯盟》分配一樣的位元速率。”Netflix視訊演算法經理Anne Aaron曾這樣解釋。

(Netflix 4k的位元速率是國內平臺的3倍)

既然內容暫時比不過人家,好歹在技術了努努力啊。可是根據愛奇藝2019年的財報,其技術研發相關成本在總費用中的佔比為8%,而2019財年Netflix在科技研發等成本方面的投入為26.5億美元,佔總費用的13%。在愛奇藝們看來,投資技術研發的營銷作用要遠大於實際作用。

可能是覺得國內觀眾好糊弄吧,但凡你能拿出投放廣告、搞超前點播的一半精力來提高一下網站的畫面質量,也不至於要整天絞盡腦汁搞文字遊戲欺騙消費者。

參考資料:

差評tv 國內各大視訊平臺,重新定義了高清。

壹娛觀察 為何國內視訊網站不注重技術優化?

知乎@zurich 線上視訊與下載資源畫質對比

少數派 同樣是 4K 電影,為什麼有的視訊網站既省流量又清晰

百度百科 頻寬 位元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