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號的尺寸為什麼不抖音
微信新版本釋出後,每天有 5 億人吐槽,有 1 億人在教我做產品。
——微信之父張小龍
在上一篇文章中,(視訊號上線即可擁有3 億使用者,處於紅利期,上車有座)主要對微信視訊號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而本篇屬於後續篇,主要分析一下微信視訊號背後的設計邏輯。
從同職業(PM)的角度來淺談分析一下微信視訊號的設計邏輯及背後的決策思路。
本篇主要對以下問題的思考進行展開:
- 為什麼不是全屏沉浸式互動,而是限制了視訊尺寸範圍?
- 為什麼視訊號朋友圈還被摺疊?會不會變成視訊直接播放?
- 視訊號的釋出編輯器會優化嗎?這也太簡潔了吧?
- 視訊號的“交易模式”是怎麼樣的,後期會開放哪些跳轉完成交易?
一、視訊號的尺寸為什麼不抖音
我相信在視訊號內部,早期決定是做沉浸式全屏還是目前這種限制尺寸的方案,一定發生了一段猛烈的碰撞。
目前,視訊號的最大尺寸為1230 x1080(px),最小為608×1080。
高寬比最大為11:10,如果視訊小於這個比例,上下以黑色背景填充,大於這個比例上下會被裁掉。
那麼,視訊號為什麼最終選擇當前的方案呢?
我從以下角度拆解一下背後的邏輯:
- 短內容定位;
- 社交 演算法推薦的邏輯還不完善;
- 相容存量優質庫存視訊。
(1)首先,我們從視訊號的定位說起:一個短內容創作平臺,也是一個發現世界的視窗。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字:短內容、創作平臺、發現世界。
承載短內容的形式有很多種,比如短文案、圖片、小視訊、語音等,現實中也往往是這幾種的組合形式,從短內容上出發推導不出來任何結論。
我們再從創作平臺方面思考一下。一個短內容創作平臺,我們主要創作的內容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個人觀看或者理解世界的映象。
作為一個素人,我發現自己手機裡全屏拍攝的圖片和視訊基本是自己不願直視的,因為基本沒有任何觀賞性,發給朋友圈之前基本都會剪輯一下,獲取區域性畫面再傳送。
我想這不是我個人面臨的問題,不信你翻翻你的手機相片。普通大眾沒有經過攝影的基礎訓練,更別說修圖訓練了,對於光、角度、畫面的理解基本和小學生沒有太大差別。
那麼,怎樣減少因個人技術造成的內容觀賞性損失呢?
前期通過調整焦距,後期通過剪輯(指裁剪)來實現,總之都是為了擴大或縮小視野。
通過擴大視野讓人著重於全域性感受而忽略區域性細節;通過縮小視野讓人感受到區域性即全部,從而重構感知範圍,減少干擾。
擴大視野,作為一個第三方工具是很不好把控的,但是,對於第二點縮小視野,產品是可以強制控制的。強制並不是為了限制使用者行為,而是為了更好的提升社羣內容的整體質量。
這是第一點原因:規避使用者創作內容的雜質,提高社會內容質量。
(2)其次,視訊號本身的內容理解和推薦上還不夠成熟,如果採用全屏畫幅的互動,增強沉浸感的同時,也會放大個人感受。
那麼,大眾感知上,會放大推薦演算法的不足,以此帶來的整體體驗下降,造成大量新使用者的流逝。
更何況,大眾多數已經被快抖教育過,對於內容的容忍度門檻已經大大降低,如果推薦的內容差,大家就會換個好的平臺繼續刷。
而當前的尺寸,一螢幕可以承載1.5~2個視訊內容,使用者的瀏覽控制權更強,第一個內容差可以快速被第二個內容吸引,從而降低第一個視訊帶來的不好感受,降低跳出率。
這是第二點原因:減少推薦能力不完善帶來的新使用者過度流逝。
(3)最後,要知道豎屏的圖片,特別是豎屏視訊是近兩年才開始流行的,相比於從網際網路早期一直延續至今的其他尺寸(16:9~9:16)之間的視訊素材,簡直九牛一毛,而且優質的豎屏短視訊基本會在抖音平臺優先消費。
如果能夠很好的利用存量的非豎屏優質視訊,可以極大的降低視訊號內容上的焦慮感,很快補充微信自身短內容的短板。
不管是抖音、快手還是視訊號終究都是一款內容消費平臺,自身的整體發展和使用者體驗,最重要的就是對優質內容的爭奪,視訊號可以避開豎屏內容,直接從存量視訊內容上掠取資源,避其鋒芒。
這是第三點:更好的相容存量視訊內容,快速沉澱優質內容。
以上。基本就是個人對於視訊選擇目前尺寸而不是全屏的邏輯思考。
當然,還有很多小點,比如避開和抖音、快手的互動撞車,被外界扣上抄襲的帽子;從抖音搬過來的內容剛好會自動剪裁掉對應的 logo 等。不過這些都很小,並沒有太多邏輯性,大家 YY 一下就好。
二、視訊號朋友圈可直接播放嗎?
不會,以後也不會。
我們都知道目前視訊號可朋友圈,但是是以連結的方式展示的,仍然需要開啟連結才可以看到視訊號內容。
從流量角度來說,如果微信放開這個限制,轉發視訊號內容到朋友圈可直接播放,這對於視訊號的播放量來說將是一個極大的利好。但是,大家還是不要期望了。
從一個產品經理的視角出發,視訊號、公眾號在微信體系內屬於同一級別的模組。
雖然,視訊號的入口比公眾號的入口級別高,但是,這不影響他們的地位平級,只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重點扶持的力度不同而已。
所以,當你沒看到公眾號內容在朋友圈可直接檢視的時候,也別期望可以直接預覽視訊號的內容。
有人說他倆還是不一樣的,公眾號內容主要是長文字,需要不停的下滑檢視,而視訊號主要是視訊,在一個固定位置就可以看完了。
那就要從朋友圈的角度分析一下了,朋友圈承載的內容主要分為:
- 使用者自主上傳的內容,比如圖片、視訊;
- 使用者分享的內容。
目前除了使用者自主上傳到微信朋友圈的內容以外,其他內容到朋友圈使用的同一套邏輯,都是以超連結的方式進行展示的。
就這一點基本可以板上釘釘了,微信不會為了視訊號去改造朋友圈本身資訊流展示的架構。這個改造成本是巨大的,而且從視訊號長遠發展角度來說也是不利的。
如果大家直接可以在朋友圈觀看分享的視訊號內容,就大大減少跳轉到視訊號的動機,自然也會減少對視訊號的導流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朋友圈滿天飛的都是朋友分享的視訊號內容,將會對朋友圈自身的內容造成極大的傷害,壓縮了朋友圈本身對熟人線下動態分享的生存空間,大家更不願意分享自身的動態了,且這種傷害是不可逆的。
以上。所以朋友圈絕對不會給視訊號內容開放內容直接播放的口子。
三、視訊號的編輯器太簡潔,會不會向快抖看齊
這也是一個很難也很明顯的問題。
很難的意思是說對於視訊號來說,視訊編輯器是一定要做且要儘快趕超的專案。作為一個短內容創作平臺,如果本身不提供便捷的創作工具,對於自身生態的打造是非常不友好的。
張小龍在覆盤公眾號的時候也說過,公眾號長期以來輕視了移動端工具的研發,一定程度上導致短內容的缺失,從這一點基本可以推斷,微信在視訊號創作工具上不會重蹈覆轍。
世面上存在諸多的視訊編輯器,而且都已經深耕多年,微信在有限的人力投入下,提供一款功能齊全且便捷的短內容創作工作是非常不現實的,這也是難點所在。
說很明顯是說,微信顯然不會在自身的架構下去開發過度複雜的短視訊編輯器。
這一點可以從最早的IM拍攝視訊、朋友圈視訊、視訊動態的路徑看出來,微信並不會選擇加強自身的視訊編輯能力,不然早做了。
微信作為全民超級APP,目前,已經成為我們手機中最佔記憶體的APP了,雖然在張小龍的控制下,相比於它的服務場景複雜度,自身的大小已經被極度的控制。但是,如果想在本身體量下,原生去研發一個視訊編輯工具,且控制住整體的包大小,對於微信整體來說是一個非常挑戰的事情。
所以,我個人更願意相信,後期微信只會對編輯器進行核心功能的迭代,以確保大眾可以通過微信便捷的拍攝,並提供簡短編輯視訊能力。但是絕對不會向各種視訊變速、動效等方面去發展迭代。很大概率上這些複雜的視訊編輯功能,會由騰訊系其他產品來承載。
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公眾號的移動端“訂閱號助手”來承載。作為微信內部孵化的移動端內容創作工具,它的潛力還遠遠沒有被髮掘出來。
所以,微信並不會在產品內部迭代比肩抖音、快手的短視訊編輯器。
四、視訊號的交易模型推演
目前,視訊號還在內測階段,在內容和體驗上並沒有那麼友好。最在意它的人往往是那批搞微信流量倒賣的人員。
他們很多要麼曾經通過微信賺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要麼錯過了微信的紅利,後期幡然醒悟覺得要抱住微信的大腿,以求翻身機會;最後一種是被前兩種各種語言洗腦後,覺得自己也可以喝點湯,整天做些白日夢的人。
不管是哪種人,大家都非常關係視訊號的交易模型。
所謂的交易模型,按照第一代產品教父俞軍的《產品方法論》來說:
交易模型是產品經理髮現和設計的合理機制,它能促進使用者做出某種行為(即交易),且可持續(生態是平衡的)。交易模型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商業模式,是多變關係平衡的利益創造和利益分配模式。
翻譯成視訊號的交易模型,可以理解為視訊號要設計一種利益創造和分配機制,讓短內容達人持續的進行內容創作分享(在視訊號內部),並通過合理的途徑進行達人進行內容變現。
視訊號本身的利益創作可以分為兩種:資訊流廣告和跳轉子生態(小程式、公眾號、第三方合作伙伴)變現。
資訊流廣告這個在視訊號全量上線後,很快就就會看齊朋友圈廣告,採用同一套體系進行,然後將廣告費用通過達人扶持的方式分配收益,這個不必多說。
想象力大的其實是第二種,視訊號的連結跳轉能力。
在上一篇文章中,曾經簡短的描述過,視訊號必將和微信已有的子生態打通流量,並藉助各個子生態進行商業閉環。
目前,已經和公眾號進行打通,可以通過視訊號跳轉到公眾號文章中,並藉助公眾號本身完善的生態進行變現,也是最成熟的。
在所有子生態中,最大想象力的其實是和小程式進行打通,支援視訊號跳轉到小程式中。
我們知道小程式從最開始的不被看好,到目前日活超過 3 億,2019年全年交易額突破8000億(要知道作為獨立第三方電商平臺,拼多多也剛剛突破萬億),可以說小程式已經穩穩的線上上、線上交易大舞臺上站起來了。
如果視訊號可以跳轉小程式,那麼商家就可以直接進行業務交易,這相當於在微信內部,除了公眾號以外,直接增加了小程式的外部流程入口。
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當年推行的 4 萬億的投資刺激政策。
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小程式本身已經開放了直播能力,自然可以通過視訊號,直接給直播間導流,促進交易。
隨著淘寶直播、抖音直播、快手直播和微信小程式直播的充分競爭,會進一步加速人們交易行為的變遷,大家逐漸從廣告引導購買,轉變成主播引導購買。
想象力非常巨大,如果視訊號穩定在 3 億日活,那麼可以直接帶動小程式子生態的交易額將非常可觀。
五、小結
視訊號從產品形態上來講還處於基礎的狀態,但從微信團隊的其他模組迭代路徑上來看,他們並不會進行過大的設計改動,很多都是隱藏在背後的優化項。
相信視訊號團隊也會一樣,外部形態和互動不會有大的變動,大家能夠感受到的是內容的逐漸豐富和特別的社羣氛圍。
也就意味著視訊號團隊接下來的工作應該主要集中在推薦演算法優化、內容生產(各種機構合作)和其他子生態的關聯打通上。
——正文完——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正常使用者的使用場景。
我在微信中刷完朋友圈,然後仍然有時間,點選了視訊號,在滑動了第10個視訊後,看到一汽大眾的汽車廣告,觀看最新車型的視訊介紹,順手點了個贊。
繼續下滑若干視訊,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小姐姐正在用一款智慧打包垃圾桶,而此時,他的頭像正在顯示直播,點選跳轉到一個小程式頁面。
看到小姐姐正在生動的介紹各類產品,看到中意的物品順手加入購物車,感覺其他的東西暫時不需要,先付款,自動獲取微信此前的快遞地址,選中家裡的地址,最後通過微信支付支付訂單。收起小程式又回到了視訊號,繼續觀看視訊。
過一天後,開啟小程式–>我的訂單,檢視快遞的動態,看到快遞已經到達當前城市,正在派送,關閉小程式,等待快速上門。
期望這一天快點到來,也很快就會到來。
作者:張修國(Four) 鵝廠在職PM,終身學習者。微信公眾號:產品大觀(ID:chanpindaguan)
本文由 @產品大觀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