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watch手錶功能(vivo手錶有什麼功能)

vivo Watch 有兩個尺寸,42mm 和 46mm 的錶盤款,一般來說對應的是女款和男款;手中的這款是 46mm 版本,自認為個人手腕腕圍在國人男性中算比較普遍的,個人戴上大小觀感尚可接受,但對於一些人來說,這個尺寸會稍稍顯點大,40~44mm 錶盤的腕錶被不少人看作是更符合大眾觀感的男性腕錶錶盤尺寸。

不過作為帶螢幕的穿戴裝置,更大些的螢幕無疑更便於操控,對於圓形錶盤的智慧手錶來說,更需要在傳統錶盤跟帶屏智慧手錶之間找到能二者得兼的尺寸,或許是這個原因,46mm 的錶盤尺寸成為當代(男款)圓形「智慧手錶」最普遍選用的錶盤尺寸。

vivo Watch 的造型偏運動,錶盤螢幕外圍有個分鐘刻度環,並用了拉絲作處理,既起了裝飾作用,又一定程度上起保護螢幕作用,只是可惜這個刻度環並不能旋轉,不能像三星 Galaxy Watch 一樣,作為一種互動使用。

右側邊框兩個鍵,上面那枚主鍵,開關、鎖屏、選單什麼的都在這個鍵上,而下面那個鍵可以自定義快捷入口。將手錶翻過來,背部邊緣帶有麥克風,而中央是心率檢測、血氧飽和檢測元件,而充電嘛,用的是成本相對較低的磁吸觸點專用充電座。

vivo Watch 沒有采用定製的 Android 系統,也不是 WearOS 系統,而是用低能耗的軟硬體方案,並不能像智慧手機一樣安裝第三方軟體擴充套件,就像「功能手機」的之於手錶,我們可以將它稱為「功能手錶」。

「功能手錶」最大的優勢是低能耗,vivo 宣稱這款手錶最高能支撐 18 天的使用,實際個人較中等的使用強度下,滿電的 vivo Watch 能支撐 14 天半的使用。

而「功能手錶」跟功能手機類似,廠商給啥功能使用者就用啥。vivo Watch 給的功能還是比較齊全的,什麼天氣、計步、心率檢測都有。畢竟定位運動和戶外,與之相關的功能肯定不能少。

vivo Watch 的運動記錄還是比較全的,除了戶外、室內的跑步、騎行這些基本操作外,還有登山、越野這些戶外運動,另外橢圓機、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等訓練也有對應的模式,甚至支援游泳記錄,當然也支援自動檢測運動的功能。

游泳的支援,建立在手錶有不錯的防水效能基礎上,vivo 宣稱它支援最深支援 50 米的防水(5ATM 防水)。

vivo Watch 的日常活動資料的整合比較齊全,在今日活動裡能看得到一天裡自己的站立時間、步數、高強度運動量以及運動距離和能量消耗等 —— 其實功能實現起來不難,但能在一個介面直觀展現的廠商不算多。

vivo Watch 也跟上了潮流,配備「血氧飽和度檢測」功能,便於自己瞭解的目前狀態和變化趨勢,對於喜好戶外、高原旅遊人士、有氧運動者,甚至是腦力勞動者、打鼾人群來說,瞭解血液中氧氣結合的血紅蛋白比例是重要的。

什麼壓力檢測、身體活力值這些功能,就當個參考就好,而比較重要的是指南針和海拔氣壓功能,在戶外、登山、越野的時候,能有實質的幫助。

vivo Watch 有個其它類似定位的「功能手錶」少有的功能,它能儲存本地音樂,並通過藍芽連線到耳機播放,供脫離手機時候運動使用。另外 vivo 自家的 Jovi 語音助手也被安排在錶盤下右滑處,雖然沒有揚聲器,但她能以文字的形式作對話反饋,配合 vivo 手機,相關的推送也會在 vivo Watch 上同步。

當然啦,NFC 功能也是不能少的,除了支援武漢、上海、鄭州、寧波的城市一卡通外,還在支援北京、廣東等省市的交通聯合卡,能支援全國近 300 座城市的公交系統,甚至也支援門卡模擬功能。

跟市面上大多的「功能手錶」一樣,vivo Watch 的系統操控流暢性確實比不上普通的「智慧手錶」,肉眼可見的有所卡頓,但根據個人的經驗,它還是比小米的 Color、Redmi Watch 等要流暢、更手些的。

講真,如今非智慧作業系統的手環已經趨向成熟,功能上似乎也較千篇一律,手機廠商推出的「功能手錶」,在基本功能齊全的基礎上,都會引入一些跟自家手機、服務聯動的功能,vivo Watch 也是這樣,大體功能上跟別的手錶功能相同,但引入了獨有功能後,跟競品的距離也只是稍微拉開了點。功能較齊全、續航堅挺,其實這類手錶相比起執行 Android、WearOS 等作業系統的「智慧手錶」,更值得考慮,除非你有更剛需的需求。


撰文 / Chillwim

攝影 / Chillwim

視覺 /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