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知識大全圖解(電腦主機板講解)
主機板,不管你熟不熟悉,它都是一臺主機的靈魂所在,所有的配件都是由它承載的。
主機板的“靈魂”
主機板自身也有“靈魂”,那就是它的BIOS系統
老版本bios
新版圖形化bios
如果你是一個“小白”使用者,可以不在意這些功能,畢竟主機組裝起來之後,對大部分人來說也就是進bios開一下XMP就行了。針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華碩、銘瑄、華擎之類的品牌主機板用起來不會有太大差別,都是“安裝——開機——使用”這三個。
但是對於進階玩家來說,越好的品牌廠商出品的主機板,越會注重bios的可玩性以及易用性。在這一方面,傳統的三大廠有明顯的有事。bios設計得越豐富,就代表使用者調節的餘地以及可擴充套件功能越多,可提供硬體的相容性也就越好,出現問題後自我解決的機率更大。
與此同時,大廠的bios版本更新也更“勤快”,對記憶體的相容性改善、新CPU以及ES測試版CPU的更新相容也比較快。像華碩、微星現在已經對600系列主機板提供了13代酷睿的BIOS更新,但是二線品牌,銘瑄、七彩虹這些卻遲遲沒有動作。而且一般二線廠家主機板從上市到退市可能也就更新個2-3版bios,但是大廠基本2個月左右就會升級一次。
主機板決定了CPU安裝型別
主機板的晶片組會決定你能安裝哪一些處理器,比如英特爾的B660晶片組上就搭載了一個LGA1700的插槽用來安裝12/13代酷睿處理器。而不可能給你整個AM4介面,讓你安裝AMD的處理器。同理,採用AM4介面的肯定是B550這種AMD主機板。
但是,對於你安裝的“對口”處理器能否被主機板識別以及點亮有事BIOS的事了。所安裝的CPU如果微碼沒有在BIOS的“知識庫”中寫入,那肯定也點不亮。解決的辦法就是更新新版的bios。
主機板決定記憶體型別
如果你的主機板上是DDR4的記憶體插口,那麼你的主機板只能上DDR4的記憶體,你是沒有辦法安裝DDR5或者DDR3的,因為記憶體的介面不同。
當然,也不是說我主機板是啥介面就一定能用上啥介面的記憶體,比如當初DDR3的介面就有標準DDR3、低電壓DDR3L、ECC DDR3以及伺服器型的ECC REG DDR3。
家用的一般都是標準的DDR3,低電壓DDR3L一般在零售市場見不到,都是一些OEM廠商在使用。純ECC記憶體雖然是伺服器記憶體,但是可以用在家用平臺上,不過ECC功能會失效,變成普通的DDR3記憶體。
主辦決定擴充套件介面
SATA介面:當前市售的主流型號主機板一般都有4個以上的SATA III介面,可以用來安裝SATA機械、固態以及光碟機等。
M.2介面:M.2介面雖然現在的主機板基本都有,甚至部分旗艦型號有4-5個,但是一定要根據說明來確認型別以及速度。M.2介面目前最高速度是PCI-E 3.0x4,可以提供32GB/s的頻寬,但是一些M2只能提供3.0x2/2.0x4/2.0x2,甚至只能走SATA通道。
USB介面:主機板上的USB介面已經流行了20多年了,從最初的USB1.0到現在的USB3.2,傳輸速度從最初的192KB/s到現在的5GB/s。
當前主機板一辦事必有USB2.0,然後根據級別會帶USB3.0/3.1/3.2,但是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USB2.0都足夠你日常U盤或者行動硬碟的傳輸需求了。
廠家一般會用不同顏色來代表USB介面不同的傳輸速度,比如黑色的一般就是USB2.0,藍色就是USB3.0。你也可以通過標註的符號來辨認,USB2.0就是一個簡單符號,USB3.0一般會帶SS標註。
整合音效卡、網絡卡
所有的目前家用主機板都整合了音效卡以及網絡卡,滿足日常使用是沒啥問題的,如果你要求高,可以在單獨購買獨立的高階型號。至於整合顯示卡,這東西從主機板遷移到CPU記憶體小10年了,現在基本在售的看不到主機板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