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全家桶都包括什麼(蘋果全家桶包括什麼裝置)

最近我做了一個“果敢”決定,把手頭上的主力機,從華為一眾直板機、摺疊屏手機換到蘋果iPhone14 Pro Max。

雖然聽起來很容易,實則折騰起來還是很費勁兒的,牽扯同步賬號、應用、使用習慣等多個方面,畢竟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態系統。

都說iPhone 14是iPhone X以來最大升級的升級,距離我最後一次使用蘋果已經過去5年,再次用回蘋果,要問有什麼“感言”的話……

那就是在使用蘋果官方出品的iOS轉移APP,檢測到要換機到iOS後,就會通過非常蘋果式的邏輯思路,讓你一步一步被這“毒蘋果”吸引,這或許就是蘋果“扭曲力場”的作用效果:在轉移設定好後,總感覺還需要配齊蘋果“全家桶”才舒坦,得承認慢慢配齊蘋果裝置逐步被它生態“吞噬”,我們可都是經不起誘惑的亞當或者夏娃。

作為詳細使用過華為鴻蒙生態和蘋果生態的使用者,想借著轉移“移動陣地”機會,來聊聊蘋果和華為的“隨身”生態到底有哪些不同,以及未來華為和蘋果發展方向會形成哪些差異。

華為向“外”看,蘋果向“裡”看

在換到蘋果之前,華為Mate X2是我的主力機,當然作為有“品牌情結”強迫症使用者,MatePad Pro 2021版、華為Watch手錶是一定會配齊的,而且華為每出一款智慧手錶我幾乎都會“季度換新”,原因在之前文章中進行了詳細說明,簡單來講就是華為每次推出新手錶都只會更新一小部分硬體和功能,這裡也建議如果想要技術最新、效能最強的手錶,看最新的Watch系列就行。

既然說到了Watch,咱們就從智慧穿戴聊起。從這些隨身“小物件”就能以小見大,看到兩個品牌對於自身產品不同定位和發展。

從Watch 3一路升級到Watch GT 3 Pro,我發現不管是華為Watch系列還是GT系列,其中一項共通的特點,就是非常注重對身體和日常運動的狀態監測,這也是華為穿戴很重要的一個功能賣點,對於人體健康監測已經做到事無鉅細程度。

舉個例子,在後續的GT系列以及最新產品中,華為Watch已經支援向麥克風吹氣來判斷是否有呼吸道疾病、通過ECG心電圖監測來判斷血管的軟硬化程度,這些功能都隨著華為創新實驗室中不斷加入的快捷應用來不斷進行更新。除此以外,華為健康也通過體脂稱、血壓手錶等其他裝置來獲得對肝臟、血壓的監測。

在運動監測這塊則更能體現出華為和蘋果不同的發展方向。

比如我使用過的華為Watch GT3 Pro中,明顯更加註重為“運動發燒友”提供功能性輔助,除了有更多的高爾夫球場地圖、對風速環境支援外,還增加了潛水資料檢測,當然還有為跑步愛好者準備的跑力值,它提供的資料要比蘋果的“填補三條色帶”更為專業。

華為在已經支援足夠廣的運動類別中進行縱向探索,同時也在通過其他可穿戴裝置以及輔助監測裝置來挖掘人體健康的“上限”。

當然不管是華為Watch系列還是GT系列在健康監測有何差距,這兩個系列手錶底層全部採用鴻蒙系統,最近更新的HarmonyOS 3已經可以直接在手錶端通過拖拽來連線智慧音箱、智慧屏。能明顯感覺到華為的HarmonyOS是“硬體在為系統”服務,這也是華為鴻蒙和蘋果生態的不同。

自從Apple Watch誕生起,似乎給人印象是一直是:這是一塊時尚的手錶。

時尚這個屬性是貫穿到蘋果DNA中的,從庫克聘請時尚領域具有“風向標”之稱的安吉拉.阿倫茨站臺並擔任蘋果公司零售渠道總裁就能看出,蘋果一開始就是把手錶做成“手錶”,想通過奢飾品策略來獲得更高的溢價,不過這顯然出現了定位失誤。

數碼產品並不是奢飾品,如果按照奢飾品路線來走,推出十幾萬的手錶,對於蘋果來講是非常尷尬的,蘋果定位的人群買不起、買得起的人群看不上,所以第一款18K金的Apple Watch Edition失敗了。

顯然那時候蘋果也不知道智慧手錶應該往哪裡發展,這和我接下來要說的“大屏”平板和Mac明確方向發展可不一樣。

作為Apple Watch初代使用者,受限於效能,可以說這款產品一點不“蘋果”。系統明顯示卡頓、續航時間短、開個日曆都得等十幾秒的體驗一言難盡,另外當時使用的初代手錶還遇到了logo掉漆問題,不過也是那次經歷讓我對蘋果換新留下了深刻印象。

直接從Apple Watch初代換到了S1,雖然效能提升不大,但還能用個一兩年。

而自從S1推出後,經S2-S5迭代升級,Apple Watch確實有了突飛猛進的效能提升,隨之而來的是續航依舊只能堅持2天,對於大眾使用者而言,功能沒有實際變化。尤其是當ECG出現後,S7到S8這代,似乎已經出現了“後勁兒不足”情況(注:蘋果從S6到S8一直沒有更換CPU)。

一方面是Apple Watch“出道即巔峰”,6年前的初代提供的功能和最新一代S8並無明顯差距,之後續推出的更像是效能增強版,只是作為和iPhone搭配使用的配件。另一方面,蘋果這邊在iOS16中也加入了一部分手錶獨佔的健身功能,這種“分擔”形式也似乎在說明,手錶已經不是唯一可以作為運動監測裝置,另外蘋果也取消了耐克特別版,這是否意味著蘋果有意在“削弱”蘋果表等於健身表的刻板印象?

這時候Apple Watch Ultra出現了,它定位是專業戶外探險家、專業運動員。更大的錶盤、精度更高的定位、更強的救援呼叫功能以及內建專業潛水品牌的監測功能,讓這款手錶的競爭物件從數碼圈躍升到專業運動品牌。

蘋果提供不同於佳明、鬆拓這類專業運動手錶品牌的互動體驗,是“系統為硬體服務”的。

之前我看到小紅書裡就有位探險愛好者晚間外出打水迷路,之後利用 Ultra中高精度定位提供的“原路返回”回朔功能安全回到營地,直接賦予了Apple Watch Ultra專業工具屬性,這或許就是一種“生產力”的存在形式。

除了手錶是可穿戴中重要的一環外,作為“隨身”裝備重要的一員,耳機也是必不可少的。

華為Freebuds和蘋果AirPods帶給我的體驗並不一樣,我前邊也說了,華為HarmonyOS系統“無處不在”,即使是耳機這樣的獨立硬體,都整合了部分分散式HarmonyOS系統。

也可以從耳機功能上看到華為對於終端硬體不一樣的思路。通俗來講,華為HarmonyOS是一個物聯網系統,比如你想讓這個系統來錄製視屏,這時候就需要手機來錄製視訊素材,聲音素材除了可以利用手機自帶揚聲器外,也可以藉助耳機麥克風進行收音,通過超級終端就可以自由地和手機或者平板進行拖拽組合。

蘋果則更為“一心一意”,比如我在使用的AirPods Pro,經過比較,它已經做到了目前智慧真無線耳機的互動、降噪天花板,除了聽音樂外,它只提供在不同裝置之間的無縫切換,並沒有提供花裡胡哨的功能,這樣帶來的好處是續航能夠得以保障。

耳機這個例子可能受眾太小,咱們來聊聊“大屏”之間的協作。

之前我手頭上最常用的裝置是華為手機加上華為平板。對於兩款裝置的分工也很明確,手機除了日常作為通訊工具外,也主要用做遊戲和拍照裝置,有時候還是會覺得螢幕過小,這時通過多屏協同就可以把手機畫面對映到平板中,如果使用的是華為Matebook,也可以通過多屏協同把手機介面對映到電腦螢幕上,這也是我最常用的一項功能。

其實對於“應用流轉”功能而言,在之前文章中我也提到了,它確實足夠驚豔,但和多屏協同是有本質差別。

比如用華為手機開啟多屏協同功能對映到平板或者筆記本上時,手機是處於息屏但不鎖定的狀態,按電源鍵會直接導致平板連線失敗。而使用應用流轉功能,手機可以繼續正常使用,也可以鎖定,而通過流轉到平板上的遊戲,就和安裝在平板中的遊戲一樣,幾乎感覺不到延遲。

此外應用流轉是雙向的,手機上的軟體可以“流轉”到平板,平板上的應用也可以“流轉”到手機。

蘋果這邊已經支援手機和Mac之間的“聯動”,但也只是支援簡單的貼上、接電話、利用AirDrop傳輸有限的多媒體素材。而對於軟體之間的“聯動”,也只通過“接力”完成,且僅支援部分系統APP。但對於搭載M系列自研晶片的筆記本和桌上型電腦而言,目前已經支援在這些裝置上執行手機APP,不過依然出現了部分邏輯使用問題,如果強制“移植”到筆記本這類大屏裝置上,先不說圖示UI問題,單就這操作就十分“擰巴”,這問題其實也出現在華為筆記本中,在筆記本上安裝使用手機APP在現在看來並不具有實際使用價值。

話說回來,蘋果的“多屏聯動”和華為的“多屏聯動”也不是一碼事。

從MacOS、iOS、iPadOS、WatchOS不同裝置不同系統命名方式,就能看出不同裝置系統是保持相互獨立的。

“把專業事情交給專業裝置來做”是蘋果裝置一項非常重要的使用邏輯,這倒也不是說在專業人群中就能顯示出多大差距,而是蘋果生態最大價值為給那些介於普通使用者和職業工作者中間的這類人群提供最大“便利性”,籠統來講可以概括為愛好者或者發燒友。

比如對於Hi-Fi發燒友而言,最近更新的ROON 2.0就明確表示對Mac系統進行了優化。而對於身邊一些喜歡製作視訊的愛好者,Mac系統上的Final cut Pro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而iPad Pro更是成為插畫師或者藝術繪畫創作者必不可少的繪圖工具。

下一步,“殊途同歸”?

在我看來,華為是通過不斷“外擴”吸引更多大眾消費者、品牌來建立的HarmonyOS系統來生態,蘋果是在已經建立好的生態系統內,更為垂直的為資深愛好者或者創作者提供便利。

HarmonyOS在“織網”,蘋果的各種OS是在“組網”。

兩者生態在最終形態上會“殊途同歸”嗎?

這從華為最新的硬體產品和蘋果最新系統中就能看到一些端倪,比如華為已經在MatePad Pro2022款中開始測試PC應用引擎功能,利用這項引擎就可以在平板上體驗到和PC一樣的應用體驗,而新版WPS就是首先支援的應用,從介面UI和功能來看,與PC桌面客戶端體驗無出其右。iPad Pro除了可以連線到大屏作為第二塊顯示屏外,也支援利用新增加的“臺前排程”功能來進行多介面管理。

雖然這些都可以看作是“桌面系統”功能的下放,但縱觀兩者生態,並不能一概而論。

華為是想讓整個鴻蒙系統不要讓使用者有過多的“割裂感”,希望使用者不管是在手機還是平板都有幾乎一致的體驗,而蘋果希望通過在平板上增加一部分功能來讓使用者可以更為專注地完成需要平板上的操作,比如身邊就有一些使用iPad工作的畫師朋友就表示,利用臺前排程可以方便的在參考素材之間切換,反而這樣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就體驗而言,華為的“分散式”鴻蒙系統帶給大眾使用者的便利性似乎要高些,但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截止到目前HarmonyOS 3還在公測中,從流轉的軟體來看,依舊遇到了支援的數量不多、需要較高網路條件的硬需求,而且對於第三方APP適配也是個“老大難”問題。

而蘋果雖然只有系統APP支援“接力”,但依託於強大的整合能力,搭載M系列自研的筆記本和桌上型電腦已經可以直接使用手機端APP,並不需要多屏互聯或者流轉操作,同時能夠看到蘋果也在逐漸打破自家裝置之間的“壁壘”,比如通過iPad上邊推出的隨航功能就能輕易拓展Mac的第二塊螢幕,連續互通相機以及利用Apple Pencil,把iPad當做手繪板等操作。

目前這兩套系統其實已經形成各自的獨特風格,在底層邏輯上完全是兩個方向,在我這段實際使用過程中,其實已經很難下誰更好用的結論。

未來我也準備長期同時使用華為和蘋果,左手帶Apple watch,右手帶華為Watch,取長補短,這不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