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脂秤資料準確嗎(體脂秤的資料代表什麼)
最近,全國溫度逐步上升,不少地方例如重慶、杭州等地,還出現了30度以上的氣溫。猝不及防就步入夏天了呢!
說好的人間最美四月天呢?還真是不是大棉襖裹棉被,就是太陽底下變焦炭。
這不,天氣轉暖,衣服也將越穿越少,去年冬天積累的一身肥肉再也藏不住了。於是,很多人就將減肥提上了日程。除了“管住嘴,邁開腿”的六字減肥真言,很多人家裡還多了一個減肥利器——體脂稱,據說可以測量出各種身體指標資料,比如體脂、肌肉含量等,以便隨時監督自己的體重變化。
但是這種家用體脂秤測出來的資料到底精準嗎?
答案是:體脂秤給出的資料百分百的不準確。聽完我們的解釋你就明白了。
什麼是體脂稱?我們為什麼需要它?
體脂秤,顧名思義就是一把整合人體脂肪含量檢測功能的體重秤。過去人們往往更關注體重,但隨著健身概念的普及,體脂便取代了體重成為更加科學的胖瘦指標。體脂秤可以與手機上專屬的App配對,並根據使用者輸入的年齡、性別、身高及測得的體重、體脂計算出使用者的身體狀況,類似醫學上的人體成分檢測。
體脂稱的原理
因為從體脂秤的原理講起,體脂率是間接計算,或者說是估算出來的,而不是像體重那樣直接測量而得出,這也就從根本上導致了誤差存在。
具體是這麼個過程:體脂秤的秤體通過電極片發出微弱電流匯入人體,微電流從一隻腳進入人體,在體內傳導後,將資料傳回至另一隻腳下的電極片,人體和秤體構成了一個閉合的交流電路,這樣就得到了一個電阻抗數值,然後將電阻抗數值結合身高、體重等資料,計算出體脂率來。
既然體脂秤的資料是基於電阻值和人體模型計算出來的,天然存在誤差,再加上又受人體水分、導電率等因素的影響,那麼追究體脂秤的數值精確無誤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體重秤的資料無論準不準確,都只能作為參考,關於身體健康狀況的問題還得諮詢醫生。
體脂秤經常出現的幾個測量資料:
BMI:即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體質指數(BMI)=體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下的標準,亞洲人的BMI(體重指標BodyMassIndex)若高於22.9便屬於過重。亞洲人和歐美人屬於不同人種,WHO的標準不是非常適合中國人的情況,為此制定了中國參考標準:
BMI值參考標準
水分率:水分佔體重的百分比,男性約50~65%,女性約45~60%。身體裡有充足的水分能幫助人更好的消化食物和吸收養分,並促進代謝,帶走廢物和毒素。這個資料可以用體重和年齡計算,但體脂秤一般會用減去體脂的去脂體重計算,會準確一點,但其實只能算是估算值,可供參考。
肌肉量:肌肉是人身體消耗能量的主力軍,肌肉量就是人體的肌肉含量。增加肌肉量能讓身體更快的消耗熱量,以最健康的方式減掉多餘脂肪和體重。
骨量:代表骨骼健康情況的指標,有些體脂秤也用“骨鹽量”表示,雖然骨鹽和骨量不同,但其App上顯示的標準同樣是骨量的判定標準,因此資料是一樣的。
體脂秤不準是不是就廢了呢?而對於已購入的小夥伴們,其實也不必太糾結準確度,關鍵是看變化。
科學地使用體脂秤
影響體脂秤結果的最大元凶在於運動和身體水分的變化,因此在測量前不能做劇烈運動,也不要在大量進食、喝水和沐浴後進行測量。
劇烈運動過後別急著做測試
一般比較合適的測量時間段是起床後1小時、睡覺前1小時和三餐後1小時,不過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習慣進行測量,注意每次測量在每天的同一時間進行,然後注意以上要點即可。
看一段時間內的體脂變化
體脂秤的準確度雖然差點,但注意科學使用的話,長期收集起來的資料還是有一定參考意義的。通過掌握自己身體體脂的變化合理地調整作息和生活習慣,同時根據體脂秤附帶的一些運動指南開展適當的運動,對身體健康會有一定的幫助。
因此,如果已經購入了體脂秤,大可不必糾結其準確度,而是注意記錄觀察變化,從中及時調整自己的作息飲食和運動規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