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怎麼維護(餐飲私域流量運營方案)
“私域流量”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了,為什麼現在這麼火?
因為,這觸發了時下廣大商家對經營困境的集體無奈。
以前買流量變現,賺錢後再買流量,現在不買流量就沒客源,買流量續命,成本太高又沒利潤……
在“等死還是找死”的節奏中,“私域流量”就被一些營銷者包裝成了救命稻草。
私域流量到底是什麼?這副“藥”到底好用不好用?本篇就告訴你一些真相,和有效的玩法。
餐飲老闆內參 豔子 /文
01 什麼是私域流量?
兩個案例告訴你
我相信絕大多數餐飲老闆,今年頻頻聽到“私域流量”這個熱詞之後,內心是很迷茫的。
其實根本就無須恐慌,這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只是一個新概念而已,在好幾年前,就有不少餐飲老闆已經成為私域流量的運營高手。
下面給大家說兩個案例。
靠微信裡的老顧客,餐廳每年保持20%增長
一個是成都的豪蝦傳,創始人蔣毅早期在天涯、微博上發創業日記積累了大批粉絲,他把粉絲都加到自己的微訊號上,還按粉絲來源建了不少群。
平時很注重群的運營,比如平時跟大家互動什麼,互動的頻次,有什麼禁忌,都有細緻的研究總結。
他有一個“客戶蓄水池”理論:
經營者必須要想辦法,將自家蓄水池的出水口建得足夠高,“積蓄的水量”才越多,否則,一旦進水口出問題,水會流得一滴不剩。做會員運營,其實就是在想方設法把出水口往上升。
“所以,哪怕是錯過了抖音這樣的‘進水口’(流量紅利),店裡生意也沒受影響,反而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長,根本原因,就是池子裡有太多陪伴多年的老朋友。”
蔣毅說,現在豪蝦傳會員有5萬多,到他朋友圈的高頻會員有2000多。
如下圖,有一些竟是10年前就開始粉他了。
6年前,老闆就讓顧客加個人微訊號,至今累積20萬會員
第二個是鄭州的曼玉融合餐廳(目前有5家店),在當地是出了名的排隊王。
早在2013年,創始人老林就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和會員互動。
他把自己的微信二維碼貼到每張餐桌上。當餐廳還沒開通微信公眾號時,他個人號就積累了4萬名粉絲。為此還專門成立了曼玉客服組,三個人管理十臺PAD,收集反饋,第一時間回覆。
老林不以銷售為目的的初衷,反而無形中為他和餐廳,贏得了更多粉絲認同和口碑傳播。現在,會員已達到20萬出頭。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恍然大悟,私域流量就是自己的會員?其實也可以這麼說。所有的會員體系,都是私域流量的基礎形態。
只不過,很多餐飲經營者認為,會員體系就是辦張會員卡,建立個會員庫而已,沒有深度運營會員的意識。
所以說,私域流量在餐飲業很早就有了,並不是新鮮事物,如果非要下一個定義,就是——品牌或個人自主擁有的、可以自由控制、免費的、多次利用的流量。
通常的呈現形式是個人微訊號、微信群、小程式或自主APP。
它是相對於公域流量來說的,對於大多數餐企來說,公域流量就是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抖音、微博等這些平臺上的流量。
私域流量為什麼火?
02 經營者從“公域”上獲客越來越難了
既然私域流量老早就有,為什麼今年突然火起來了?(你可能還有印象,去年火的是增長黑客)
因為,它對立的「公域流量」衰退了。
一個簡單的比喻,假設最早的時候,美團上只有100個商家,當時平臺的流量都分給了這100家,後來來了1萬個商家,顯然就僧多粥少了。
雖然外賣使用者也在增長,公域流量看似很大,但需要費勁心思讓顧客在你家停留、消費,這就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比如花錢買曝光,砸錢競價排名。
最後商家發現,競爭越來越激烈,獲取新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
這種情況下,私域流量的呼聲漸高。私域崛起的背後,是企業的增長焦慮。
也代表著企業開始從流量收割,到使用者經營的思維轉型。
和會員營銷比
03 私域強調私密、高頻、人格化的互動
新時期的會員營銷體系也有新的特點,就像有了個“私域流量”的新名字一樣。
本質還是客戶關係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不過是隨著社交工具的演變,CRM的形式不同。
私域和會員,只是理解維度上的不同,指的都是品牌的存量。
當下的存量運營,更強調微信個人號、朋友圈、微信群、App、小程式等新媒體渠道,以及依託這些新載體生髮出個人格化特點。
企業需要塑造一個人物設定來打通CRM系統,得讓使用者相信你,願意和你交談,而不是一個冷血的機器。
這比傳統意義上的會員運營,互動得更深入、頻次更高。
所以,才有人說,私域流量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個有血肉、生活、感情的專家 好友。
從這個角度,上述豪蝦傳蔣毅和曼玉老林,都可以說是私域運營的高手。
如何運營私域流量
04 告訴你5個完整“步驟 案例”
餐飲人運營私域流量,大致有5個步驟:
1、IP化。
門店品牌人格化,是在微信生態運營使用者的前提,微訊號即人,IP即人。
2、建立連線。想辦法吸引使用者主動新增個人微訊號。
西貝很早以前就在這麼做。鄭州門店剛開業的時候,店長每天都在門口向陌生人送禮物,趁機讓其關注自己的微訊號。
而店長的朋友圈,幾乎從來不發廣告,而是用生活化的視角,透露品牌的點點滴滴。這讓顧客倍感親切。
3、促活。
使用者進來了,不能變成僵絲,必須通過內容、活動、日常互動不斷與其交流,深化信任。
如何做顧客的朋友?蔣毅有幾個經驗,比如,平時在顧客群裡分享內容,他一般遵循3個原則:
一、焦點原則,也就是要有話題性,讓顧客的注意力聚焦;
二、保持趣味性,否則沒人看;
三、要保持連續性,水滴石穿。
曼玉老林的特點是,有問必答,有事必解決,有吐槽必傾聽,更難得的是,顧客好的建議必採納,及時落地改善。
這樣顧客再次光顧,發現變了的時候,那種驚喜和滿足感是無法言喻的。
而餐廳遇到一些經營難題的時候,老林也會向粉絲髮出求助,比如徵集餐廳播放的歌單,沒想到反饋多的令人感動。
後來餐廳從中精選了點播率較高的播放,進一步增強了顧客的認同感。
長此以往,老林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低調、真誠、情懷的朋友形象,“曼玉老林”成為品牌人格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4、分層。
今天要想實現精細化運營,首先得做到使用者分層,找出高淨值使用者(超級使用者)。
餐企根據會員消費行為更容易實現精準識別。
豪蝦傳根據客人的到店次數進行分類,每個進店的會員可以識別出:他是本月第幾次來;一共來了多少次;距離上次多少天;據此給予不同級別員工的接待標準。詳見下圖
這一步對餐企來說,就是會員體系建立的內容了,因為所有餐飲商家對顧客的交付,一定是在店裡完成的,而不像零售行業線上交易。所以給客戶分層必須依賴線下的消費次數。
西貝的會員營銷體系是非常成熟的。
曾經,西貝根據一個公式:
消費頻次= 消費週期(90天)/平均消費天數(30天)
將顧客劃分為5個等級:新客、回頭客、活躍客、沉睡客、流失客。
但在運營中過於繁瑣(會員少的可以參考),後來西貝將會員設定為三個層級:顧客、普通會員和VIP。
確定顧客等級後,會進行區別化維護,然後重點運營VIP客戶。
目前西貝擁有近2000萬會員,線上甄選商城突破1億元的流水,全部來自這些會員消費。
5、復購。
只要做好前面4步,復購是會自然發生的事。
05 流量紅利消失,“留量”時代開啟
私域絕對不是簡單的朋友圈收割,而是長期關係的培養。
就像老林說,有了粉絲,不能把他們當成你最低成本,最高到達的廣告工具,稍微功利一點點,他們能感覺到的。
餐飲老闆們面對“私域”也不必驚慌,因為沒這個概念的時候,大家也都在這麼做。現在即便這個概念火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好。
蔣毅說,對商家的經營沒有本質性的改變,只是說,讓大家更去注重(新環境下的)會員體系的搭建。
“私域對餐飲業積極的啟發就是,讓經營者更注重修煉內功,好好地做客戶留存,而不要把精力放在客戶獲取上面。”
沒有留存,何談增長?沒有轉化,何談利潤?
他認為,餐飲將進入“運營使用者”的3.0時代,從現在的運營品牌獲取流量,到運營自己的會員。
“如果對於私域流量沒有深刻的認知,就投入大量精力和成本去搞,最後只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