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seed曲線教程視訊(snapseed的曲線怎麼用)
snapseed曲線真的比高數還難嗎?非也~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將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教大家:如何玩轉snapseed曲線功能。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掌握兩個概念:
- 什麼是三原色?
- 什麼是直方圖?
三原色 :
這張圖你熟悉嗎?
小時候最怕電視上出現這個畫面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視也從最初的黑白畫面發展到了彩色,可你知道嗎?色彩豐富的電視畫面顯示屏上所顯示的每一種顏色,其實都是由紅、綠、藍三種顏色構成的(不信的話,把臉貼向電視螢幕仔細看看):
紅(Red)、綠(Green)、藍(Blue),就是三原色(RGB),它們可以混合出所有顏色卻不能再分解。
直方圖 :
百度百科概念:由一系列高度不等的縱向條紋或線段表示資料分佈情況的統計圖。 一般用橫軸表示資料型別,縱軸表示分佈情況。
上面的概念你可以不用理解,只需要記住在snapseed曲線功能中的直方圖中:
橫軸(x)代表亮度
縱軸(y)代表畫素點的數量
(一張圖片是由許多個畫素點構成的)
就夠了~OK!明白了三原色和直方圖這兩個概念,就能輕鬆破解snapseed曲線功能了!
snapseed曲線功能講解
我們全文將以這張圖為例:(不要嫌棄圖片不夠精美哈,因為這張圖的三原色色彩混合比較簡單,畫面也比較乾淨)
在snapseed中匯入該圖片,選擇“工具”中的“曲線”:
可以看到,此時畫面中出現一個直方圖:
點選左邊的圓圈圖示可以看到該直方圖的種類:現在所顯示的是RGB直方圖,即我們的三原色直方圖:
我們將縱軸設為y,代表畫素點的數量,從下至上,畫素點遞增;橫軸設為x,代表亮度,從左至右,亮度值遞增(記好這張圖的x軸和y軸以及它們代表的含義,下面的圖我就不標註了哈~);中間的黃線為現在原圖所顯示畫面色彩的一條基準線,線兩端分別有兩個可以移動的基準點:
可以看出:整張圖所有亮度值所擁有的RGB畫素點數量基本比較平穩,在同一水平線上下襬動,說明畫面的色彩分佈整體較均勻,在亮度值比較大的地方RGB畫素點較多。
而再看這張圖:不同亮度值的RBG畫素點數量波動非常大,畫面整體的色彩不均勻,偏暗色調。低亮度值所擁有的RBG畫素點數量較多,是圖中山體和水面的部分(紅圈),較高亮度值也擁有很多畫素點,是圖中較亮一點的天空部分(綠圈),而高亮度值(黃圈範圍)所擁有的畫素點數量幾乎為0:
如此跳躍的RGB直方圖也正如圖片反應的一樣,照片畫面整體沒什麼色彩感,不如上一張圖例的“顏色正”。
可見,我們可以從直方圖中,判斷該張圖片RGB色彩情況,即該照片的顏色否顯示正常(如上圖,正常的三原色顯示應該是天使藍的,山是綠的)。
當我們將右上角線端的點向下移動一半(y減少一半)時,基準線偏離了原先的對角線位置變成了一條新的直線(黃色實線)。意味著:較基準線來說,該圖片所有亮度值所擁有的RGB畫素點數量全部減半(x沒變y減半)!所以整張畫面的色彩就黯淡了一半:
當再往下降,當所有亮度值的RGB畫素點均為0時,這條RGB直線與x軸重疊在一起,整個畫面也就變黑了:
相反,當我們保持線端右邊的點位置不變,把線端左邊的點調至y軸的最高值時,即所有亮度值的RGB畫素點均為最大,那麼整張照片就變成白色的了:
上面是RGB直方圖的兩個極端情況,當然,我們一般在處理照片時並不會這麼做,而是根據照片的實際色彩情況來對畫面進行RGB整體色彩調整。再來看看三色分開的直方圖:
選擇紅色:
可以看到紅色直方圖:
從直方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張圖片中不同亮度值中紅色畫素點的數量。可見,最大亮度值所擁有的紅色畫素點最多!也就是太陽的部分,紅色參與的最多。
同樣,拖動線端的兩個點改變線的位置,可以調節(增加或減少)畫面中不同亮度值中紅色畫素點的個數:
上圖是我舉例的兩個極端情況:
- (左)只剩藍、綠,沒有紅色畫素點
- (右)紅色畫素點數量達到最大值
同理,藍色直方圖:
可以看到:較大亮度值所擁有的藍色畫素點數量很少幾乎為0,因為太陽那裡藍色素是沒有怎麼參與的。
藍色畫素點為0和藍色畫素點最大的情況:
綠色直方圖也是同理:
最後一個是亮度直方圖,它可以改變畫面中所有亮度值所擁有的亮度點的個數,控制畫面的整體明暗,如欠曝或過曝,並不會影響RGB三原色的色彩顯示。亮度直方圖的兩個極端如下:
咦,為什麼亮度最大不是白色呢?
別混淆了哦,白色也是一種顏色~由紅、綠、藍三原色調配而成,這裡改變的只是亮度點的個數,並沒有改變RGB畫素點的個數,因而亮度點達到最大值時,畫面並不是白色的,而是過曝。
我們可以通過調節RGB直方圖、紅色(R)直方圖、綠色(G)直方圖、藍色(B)直方圖以及亮度直方圖來改變畫面的色彩組成,進而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
5條線是可以同時並存或組合使用的:
通過改變線端兩個點的位置使不同的直方圖曲線偏離基準線(黃色那條),進而產生不同的色彩搭配效果。
除了我上面舉例的在兩條軸上上下移動點的操作,線端點其實可以在整個平面裡上下左右任意移動的:
驚不驚喜?!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看到的都是直線或折線,為什麼snapseed會把這個功能叫做曲線呢?
問得好~因為除了可以移動這兩個直線的線端點,你還可以加1個2個3個n個點通過移動它們把直線變成曲線呀
想怎麼曲怎麼曲!
意不意外?!
為什麼要曲呢?
因為不想整體改變畫面的色彩,舉個栗子:如這張圖,我只想把最亮的部分(太陽)變成綠色,比較暗的地方(近處的草)變成紅色,而中等亮度的部分不變色。
(不要問我為什麼要有這麼奇怪的要求,我只是舉個例子而已)
那麼我們需要一條紅色的曲線,使亮度值最大的地方紅色畫素點的個數為0,亮度值最低的地方,紅色畫素點的個數最大,亮度中等的地方,紅色畫素點的個數保持原樣不變。
變成曲線就是下面的樣子:
不同曲度的曲線可以更為精細的調整不同亮度值的區域所擁有的畫素點的個數,進而可以幫助你更為精準的把圖片的色彩調整成你想要的樣子~(
正常人沒幾個會這麼去調的吧,好繁瑣有木有…)
以上!就是snapseed中曲線功能的原理,其實就是利用三原色的直方圖,通過變換成不同色彩的曲線形狀來調節畫面的整體/區域性色彩,從而使圖片達到或昏黃復古、或清新文藝、或簡約素雅的不同視覺效果~
這不就是濾鏡嗎啊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