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閱讀比紙質閱讀的好處(電子閱讀能否代替紙質閱讀)
在西班牙,4月23日是塞萬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羅尼亞地區大眾節日“聖喬治節”。
傳說中勇士喬治屠龍救公主,並獲得了公主回贈的禮物:一本書,它象徵著知識與力量。每到這一天時,加泰羅尼亞的婦女們就給丈夫或男朋友贈送一本書,男人們則會回贈一枝玫瑰花。
“我們必須能夠讓每一個地方每一個人都獲得圖書”,這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號召,並將每年的4月23日定位為“世界讀書日”。
毫無疑問,以節日的方式倡導閱讀,當然是一種儀式感。
今天的人讀書,自然是稀鬆平常、輕而易舉,但在古代,不要說藏書萬卷,就哪怕是買一本書,都要頗費周折。
因為在圖書還不能被低成本地大規模印刷的年代裡,佔有圖書的人,往往就佔有了知識和資訊不對稱所能帶來的種種好處。
所以古人敬惜紙字,見到紙張都必須撿起來。自漢以來,儘管造紙術普及,仍然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得起的。
古代典籍中有記載,南宋的淳熙年間,蘇州地區印刷《大易粹言》,就耗費了1300多張紙,這樣成本的書,標定的售價是8貫。宋朝的一貫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300元,一本書需要人民幣2400元。
到了12世紀晚期,司馬光《資治通鑑》的完整印本已經很少見,1525年,當時人們說,要找全《史記》都很難。
沒有書買,就只能手抄了。
明朝的官員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裡面寫道,自己家裡窮,沒有書可以看,於是就從家裡有書的人家把書借來,然後再自己手抄書,很多窮苦的子弟就是靠借書抄書學習的。
跟過去的人相比,今天的人真是太幸福了,因為科技化的光輪實在太快,讓人目不暇接。
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的進步,一直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
從結繩記事,到後來的刻在龜背殼上,再到後來的竹簡絹帛,直到成熟造紙術的發明徹底取代了之前不成熟的書寫材料,成為了上千年來人類書寫材料的主要構成。
而在20世紀,閱讀形態更是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因為電子書的到來。
在1949年,西班牙的一名女教師Angel Ruiz Robles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想到了使用一種新型圖書,來替代對於孩子們來說過於沉重的百科全書。她嘗試將文字印在一個佈滿卷軸的手提箱中。
這種“機械百科全書”還是不太實用,但在概念上極富遠見,這本“機械百科全書”雖然不是電子閱讀器,但卻是公認的第一個自動化的閱讀器。
1971 年,Michael S. Hart 啟動了古騰堡計劃(Project Gutenberg),由志願者參與,努力將文字作品做成電子文件,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本電子書,美國的《獨立宣言》。
1998 年,出現了專用的電子書閱讀裝置:Rocket Ebook 和 SoftBook。當時 Rocket Ebook 重量為 627 克,內建 4MB 快閃記憶體,可以儲存約 3200 頁的電子書。
而在今天,一個手機能容納的資訊有多少呢?理論上是無限的。
現在網際網路資訊有大爆炸的趨勢。
2012年有一組資料:對Facebook而言,一天新增32億條評論、3億張照片,資訊量達10TB;對Twitter而言,一天新增2億條微博,約50億個單詞,資訊量達7TB,比紐約時報60年的詞語總量還多一倍。
無疑,電子化閱讀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電子閱讀最重要的就是方便,你可以隨身攜帶一個“圖書館”,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如果你正沉迷攻讀一本書,想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那麼電子書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你可能不會隨身帶一本書,但不帶手機恐怕會生不如死。等車的間隙、通勤的地鐵上、餐後的休息時間……只要你想,就能隨時隨地拿起書來讀。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閱讀器大都支援文字複製、做筆記、做書籤、文字檢索等功能,讓我們可以隨時記錄重點片段。
這或許也代表了未來閱讀發展的一種形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大樓,有一種奇異的透明度,在樓裡任何位置都能看到每個角落的人在做什麼。
他們正在試驗一種新的閱讀方式,通過便攜鐳射器將書的內容投影在附近的平面上,手頭的任何東西都可以作為螢幕。
到時,手機、錢包、桌子和牆面,都可以作為閱讀載體了。
對於靜態圖片的書籍,人們有很多種稱呼:繪本、茶几讀物、畫冊,但現在還沒有一個詞來描述動態書籍。
在技術更為先進的電子書中,圖片不只是靜止的,甚至可以動起來,變身為一本動態的書籍。
我們還可以暢想,在未來,如果你在臉上顯示出不耐煩,書中的內容就會被自動地縮短和簡化;如果你一臉迷茫,內容就會得到擴充或是變換一些通俗易懂的詞彙。總之,書會根據你的需要,變化出上百種的內容,而你所要做的,僅僅只是動動表情。
在英國,一部分作家也已經開始嘗試用互動電子書的形式來創作小說,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為“創新寫作”設立了一萬英鎊的獎金他們提出,
他們認為,閱讀是一個很自然的互動式體驗,不管讀者用iPad閱讀還是閱讀紙質圖書,人們都可以參與其中。小說家要創造一個世界,讀者也將一些東西帶入進來。在互動電子書的引領下,閱讀不再是一個被動輸入的過程,文學上的互動性比起電腦遊戲更有現實意義。
實際上,今天的電子閱讀,已經很大程度上能超越紙質書,甚至在很多地方,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一款擁有百萬精品書庫的APP,華為閱讀在電子閱讀體驗上,做出了很多優秀的設計,讓你能夠得到煥然一新的閱讀快感。
1、百萬精品書庫,快速更新海量內容
在讀者來說,書庫才是他們最為關注的內容,人們的閱讀喜好千差萬別,有的喜歡人文歷史,有的喜歡言情,還有的喜歡現實主義題材。
包羅永珍就是華為閱讀的最大特點,華為攜手掌閱、點眾閱讀、中文線上、中信出版社等頭部內容平臺和出版社,為你涵蓋了數十個品類的百萬精品圖書資源,海量內容更會在第一時間更新。
你只需要下載一個APP,就幾乎可以讀到所有你想要閱讀的書籍。
2、更加護眼,更加純粹,還原紙感閱讀體驗
過去,電子書傷眼一直是大家比較詬病的問題,這也是閱讀愛好者們最為擔心的一點。
華為閱讀則貼心地為你提供多種模式選擇,貼心的護眼模式幫助使用者減少螢幕藍光,降低用眼疲勞;智慧夜間模式,可根據光線環境自動調節螢幕亮度,盡最大可能保護雙眼,讓閱讀起來更加輕鬆,最大程度還原紙書閱讀體驗。
說到紙質書,這裡有一道很多人都邁不過去的坎,那就是要做筆記的時候,很多人會想,乾乾淨淨這麼好的書,怎麼能往上劃線寫字呢?
而華為閱讀的解決方式是,你可以劃線、批註隨時記錄閱讀所想,多種筆型多種顏色可選,方便分類筆記,讓你隨時記錄閱讀靈感和精彩片段。
不僅如此,在閱讀時,華為閱讀自帶的簡繁轉換和超過40種語言互譯功能讓你打破語言的隔閡,閱讀外文書籍更加輕鬆。
前面聊過,視覺、觸覺和在閱讀過程中所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相比之下,電子書不僅缺失了尺寸和重量,在裝幀和排版方面更是有所缺失。
而華為閱讀則適應大眾閱讀新需求,推出橫屏閱讀和模擬翻頁功能,一個螢幕上呈現兩頁書籍,只需點選螢幕兩側,便可實現前翻後翻的動作,翻頁全過程模擬手翻紙書,你在閱讀時,非常省心和便捷。
華為最新發布的MatePad Paper墨水平板,就像一張神奇的“紙”,顯示效果非常清晰、精細,不僅如此,華為通過自研演算法以及防眩光和反光技術,在護眼的同時讓使用者在陽光下也可看清螢幕上的內容,真實的紙質書閱讀體驗“躍然屏上”。
3、打破時間和空間,隨時隨地享受閱讀樂趣
對於很多人來說,閱讀的真正困難並不在於什麼形態,而是少了一份時間與空間。
因為在高節奏的城市生活裡,想要拋開手頭的所有事,認認真真閱讀,對很多人來說,只能成為一種奢望。
但是,有聲書的出現,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聽書的閱讀形式,不僅能解放雙眼,為文字世界賦予多一度的魅力。
華為閱讀不僅擁有海量有聲書資源,而且所有電子書籍均支援AI朗讀,聲線柔和自然,還可以在聽看之間隨意切換、進度一致,控制更自如。
而且,華為還聯合喜馬拉雅、蜻蜓FM、樊登讀書等頂尖有聲內容平臺和知識付費平臺,華為閱讀提供豐富多彩的有聲書內容。在聽書方面,你將有更多選擇。
最關鍵的一點,使用華為閱讀,你不用擔心閱讀進度消失,在登入同一個華為賬號下,你可在多場景多裝置中共享共讀,將正在閱讀的書或進行播放的音訊內容無縫流轉至華為手機、智慧本、華為筆記本等不同裝置中。
由於華為適配了跨裝置的排版和翻頁方式,可以為你保障連續、最優的閱讀體驗,即使在不同終端使用華為閱讀,也能保持閱讀進度統一。
現在,在華為手機端應用市場下載“華為閱讀”APP,就能立即在APP首頁免費領取十天VIP會員,暢讀《餘生請多指教》、《流浪地球》等熱門影視劇原著,還有《追風箏的人》、《兩京十五日》等眾多經典暢銷書籍。
另外,華為閱讀還準備了一份世界讀書日的書單,從美好生活到心靈哲思,從處世之道到歷史典藏。不如就從這裡出發,在廣袤的文字中,抵達對語言與新知的想象,感受遼闊而熾熱的生命體驗。
2017年至今,華為閱讀攜手馬伯庸、單霽翔、張巨集傑等文化名人擔任華為閱讀DIGIX讀書會領讀人,為使用者推薦全品類優質好書,例如《八月炮火》、《我在故宮修文物》、《羊道:春牧場》等。
冰心在《憶讀書》裡講,要 “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在這些領讀人帶領下,我們更會在這些書裡受用無窮。
其實,不管是電子閱讀,還是紙質閱讀,我們真正迴歸的還是內容本身,靜下心來、凝神聚氣,於無聲處聽驚雷,尋找一種耐人尋味的力量,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做到的。
暮春四月,草長鶯飛,莫負春光,世界讀書日,讀書正當時。
參考資料:
《未來,書會變成什麼樣?》青年參考
《互動電子書:顛覆傳統閱讀與寫作方式》文匯報
《紙質書何以延續至今》“讀庫”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