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酷睿電腦怎麼樣

處理器、顯示卡、硬碟、記憶體等硬體之間的單獨比拼,可以拿來做茶餘飯後的談資、也可以拿去做“餐前甜點”,但如果放在使用層面來看的話,每一個單獨硬體的比拼對最終體驗的影響其實不具有完全的決定性。很簡單的例子,給你一顆頂級的酷睿i9處理器,再給你一塊不到500MB/s寫入速度的機械硬碟,電腦的執行速度會怎樣?反之亦然,給你一個讀寫速度超過500MB/s的SATA固態硬碟,再給你一顆五年前的奔騰處理器,電腦的執行速度又怎樣呢?

看吧,既然是電腦,那麼它就是一個整體,包含了處理器、顯示卡、硬碟、記憶體、甚至是螢幕、散熱設計、系統、軟體、介面、連線等眾多因素。把每一個硬體割裂開來去做單獨比拼的話,實質上是DIY領域所關注的事情,而非PC領域關注的事情。

效能是核心競爭力 平臺級進步才是真的進步

所以第一個問題:“當我們在說PC效能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英特爾酷睿發展的重要指標是效能進步,這也是酷睿的核心競爭力。但效能提升的最終目的其實是為使用者體驗來服務的。使用者體驗是什麼?這就不能簡簡單單歸結為一個“效能強勁”了。

其實在關注酷睿效能發展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去關注因酷睿效能變化而帶給PC的改變,尤其是膝上型電腦,近年來受益頗多。

LG Gram是酷睿優化降低功耗、縮小晶片體積的最好案例

17英寸只有1.3kg重量

2011年以前,膝上型電腦大多“蠢笨黑粗”。“輕薄本”三個字在當時基本是與“效能羸弱”四個字劃等號。所以那時候給別人推薦輕薄本,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成功的。2011年之後,英特爾提出UltraBook超極本概念,起初也只是觀望者眾,而“吃螃蟹者”寡,但是英特爾圍繞酷睿所做的兩件事——提升效能、降低功耗——一步步讓輕薄型筆記本成為主流,成為使用者都認可的產品,為什麼?

顯性層面是,英特爾通過不斷優化酷睿處理器效能,為輕薄本賦予了更強勁的效能表現,由此為使用者帶來了更好的體驗,也轉變了使用者對輕薄本的看法;

隱性層面則是,英特爾通過不斷優化製程架構,網路、連線、介面、使得酷睿平臺在效能提升的同時達到更低的功耗、更高效的連線、更穩定的網路環境等等,從而使輕薄型筆記本在設計、製造上成為可能,進而成為常態。也使OEM廠商和使用者都願意去接受這樣的產品。所以相比於顯性層面來說,隱性層面才是酷睿平臺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高效率連線使得酷睿平臺擁有更好體驗

除了輕薄本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之外,英特爾酷睿平臺的發展也塑造了遊戲本產業的蓬勃。

以前不久發售的第九代酷睿標壓移動處理器為例,除了i5、i7效能提升之外,還帶來了i9-9980HK這顆極具里程碑意義的新產品。單核睿頻5GHz使其達到了與桌面級處理器相當的睿頻水準。此外,全系產品覆蓋4核、6核、8核這三個對遊戲而言最為適合的核心數分配,從而為遊戲玩家也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效能提升無疑是九代酷睿最直觀、最直接的表現,但是這種提升反映在實際應用中有怎樣的助益呢?

最近適逢《全面戰爭:三國》即將發售,這款遊戲是最能體現九代酷睿效能提升,尤其是高主頻和多核心帶來的好處。

與顯示卡不同,處理器對遊戲的影響其實更為重要。簡單來說就是,顯示卡效能不行,你可能只會感到畫面卡頓、或者顯示不正常。但如果處理器效能不行,你可能根本就玩不了遊戲。因為,遊戲中的所有物理效果、粒子效果等,比如碰撞、爆炸等,都需要處理器即時演算來完成。

《全面戰爭:三國》大型戰爭場景會給處理器帶來極高負載

所以為什麼要以《全面戰爭:三國》為例呢?因為這款遊戲裡,弓箭的拋射、軍隊之間的對撞拼殺、火焰燃燒後產生的粒子、投石車攻城時的撞擊等等,都需要強大的處理器效能來支援,否則你就不會看到恢巨集的戰爭場景。

因此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當我們在說PC效能的時候,只有做到平臺級的進步才是真的進步,才是推動PC產業發展的真正動力,才能讓電腦變得如此多樣化,才能真正滿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這是酷睿革命性的意義所在,也是其最為核心的核心競爭力。

穩定品質是口碑保證 體驗是基石

用電腦的時候最怕什麼?不是效能不濟,而是莫名死個機、經常藍個屏。不信?你問問身邊在辦公時遇到這些問題的朋友就知道了。

一切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同理,對電腦來說,一切能用效能解決的問題其實也不是問題。效能不濟,我們可以升級硬體、甚至更換產品,終歸是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但莫名宕機、無故藍屏這些問題就讓人撓頭了。

辛辛苦苦寫的稿子,因為宕機而丟失……

辛辛苦苦編的程式碼,因為藍屏而功虧一簣……

這些感覺不少人都嘗過。

因此,當效能不再成為問題的時候,穩定性就成了最寶貴的東西。

英特爾歷來重視系統、軟體與硬體之間的相容和優化。去年“架構日”活動上提出的六大技術支柱中,軟體是其中之一。可見其對英特爾未來戰略的重要性。

眾多合作伙伴為酷睿平臺做優化,軟體相容性更優秀

在軟硬體相容性、穩定性上,英特爾從底層CPU指令集就開始了優化。通過新指令集的加入,從作業系統到軟體能夠發揮出更好的效能,具有更加穩定的表現。英特爾的編譯和優化器同時也是軟體開發商的標準工具,無論是作業系統層面,還是軟體層面,甚至是遊戲開發層面均是如此。在此基礎上開發的各類軟體,自然而然對酷睿有著更好的“親和力”,可以更加高效的呼叫酷睿平臺效能及特性,實現底層優化,帶來更好的穩定性。

對此,作為經常評測不同產品的筆者深有體會。在酷睿平臺上,各類測試軟體、應用軟體的流暢執行只是“基本操作”,長時間無宕機、無藍屏才是卓越體驗的根基。相比之下,某A開頭平臺的測試體驗就要差得多了,不是這個軟體跑不了,就是那個軟體跑一半卡死。不信?有機會的話你可以問問身邊做過測試的朋友,看看誰的口碑更好。

三大創新改變未來 整個平臺“一起動”才是王道

在很多人的眼中,英特爾就是一家做CPU的公司,如果真是這麼認為,那你真的是需要再補補課了。

處理器只是英特爾硬體平臺上的重要一環,但不是全部。一臺電腦裡,雷電3介面是英特爾的,WiFi網絡卡可能是英特爾的,儲存也可能是英特爾的。因此,PC創新、以及由創新而帶來的體驗升級,絕不僅僅是加幾個核心、搞個Xnm工藝就能簡單實現的,歸根到底,PC創新和體驗升級,講究的是整個平臺“一起動”。

連線層面,英特爾從2019年3月4日開始宣佈向USB Promoter Group開放Thunderbolt協議規範,與此同時,USB Promoter Group宣稱將釋出基於Thunderbolt協議的USB 4規範。這意味著什麼呢?

一個介面解決所有問題

意味著未來USB 4介面將相容Thunderbolt 3特性,擁有高達40Gbps的資料傳輸速率,且具備視訊、音訊、外接顯示卡等裝置的擴充套件,支援4K 60fps視訊傳輸,支援100W PD協議供電。由此,未來搭載USB 4介面的PC將真正實現“一個介面解決所有問題”的理想。

儲存層面。英特爾在年初推出了Optane Memory H10系列混合式固態盤。其將高效能、低延遲的傲騰記憶體晶片和低成本、高容量的QLC SSD融合在一起。兼顧了Optane Memory非易失性,低延遲、快速響應以及出色的效能一致性特點。以及英特爾QLC 3D NAND的高單元密度特性,為使用者帶來更為優質的儲存效能體驗。

傲騰混合式固態盤特性

藉助英特爾傲騰混合式固態盤,以及英特爾酷睿U系列、H系列移動處理器的效能優勢,日常使用者可以體驗到多工處理狀態下,文件開啟速度提高2倍;多工處理狀態下,遊戲啟動速度提高60%;以及多工處理狀態下,媒體檔案開啟速度提高90%等效能提升。相對於普通NAND固態硬碟而言,傲騰混合式固態盤擁有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效能。與獨立的TLC 3D NAND固態盤系統相比,英特爾傲騰混合式固態盤不僅能夠更快地訪問常用應用和檔案,還能加速後臺活動的響應。

除此之外,具有平臺效能延展性的還有新一代的WiFi 6(IEEE 802.11ax)技術。

其實在電腦硬體層面,酷睿處理器效能領先為大眾所熟知,但英特爾的WiFi技術同樣是全球保持領先。隨著英特爾10nm平臺落地臨近,最早在今年年底,我們就能夠看到搭載WiFi 6的膝上型電腦上市。不僅如此,英特爾還與產業夥伴積極合作,推動路由器廠商跟進WiFi 6技術落地。同時,英特爾在技術上也秉持了開放態度,其M.2規格或USB規格的WiFi模組可以被直接應用於包括AMD主機板在內的其它支援相應介面的平臺之上。

以使用者為本 為使用者服務

英特爾的技術創新,往往是遵循“以使用者為本、為使用者服務”這一原則。

無論是酷睿處理器平臺效能的不斷提升,還是雷電3介面、WiFi 6技術、傲騰儲存等技術創新,亦或是大多數人難以感受到,卻實實在在讓我們的電腦變得“更好用”的指令集層面、軟體層面、系統層面的優化,歸根到底,都是希望給使用者帶來全方位的優質體驗。

全球數十億使用者,無論你是遊戲玩家、還是商務白領,無論你是輕度使用者,還是重度發燒友,都能從酷睿平臺上獲得最佳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