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手機怎樣處理不洩密(手機會洩露哪些隱私)
你是否遇到過,前一秒在微信上和朋友說想買某種東西,下一秒你在微博裡就刷到他;同樣的路線,你和朋友分別打車過去,價格差好多;上午才在百度上查過孩子學舞蹈,下午好幾家培訓機構就打電話來。
近年來,手機的隱私越來越成為爭議的焦點,10月26日,工信部公佈第五批侵害使用者權益行為的App,良品鋪子、百果園、瓜子二手車等在列。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監測分析發現,大量App存在讀寫使用者裝置檔案、強制授權等現象。下載一款單機遊戲,並不需要連線網路,卻被索要了包括定位、通話狀態、訪問照片等在內的裝置資訊。直播類App在執行時則會忽然跳出索要通訊錄、檢視簡訊許可權等要求。還有一些社交軟體更過分,開啟時並未要求各種許可權,卻直接竊取了使用者手機通訊錄並上傳。
資料顯示,近千款移動App中,平均每款申請25項許可權,其中申請與App自身業務無關許可權的佔比超過30%,這相當於你手機中每10個App就有3個以上想要檢視跟其業務無關的許可權。很多App名義上看似給了知情權,實際上選擇權並不掌握在使用者手中。
App絞盡腦汁地窺探隱私資料用意何在呢?第一,獲取手機資訊。所有的資訊挖掘都需要基於手機的資訊上。第二,獲取應用列表。這個操作真的很流氓,直接就知道了你所安裝的所有應用資訊。第三,讀取手機儲存。大多應用都沒使用加密方式儲存資訊,一旦有許可權獲取,就可以反解出來,然後得知你在所有App上的行為日誌,包括內容、檔案、圖片等資訊。第四,定位。瞭解你一天的行蹤,家庭住址、工作地點、出行方式,甚至可以推測你的收入?第五,常駐和自啟動。非常恐怖,只要App開啟著,就可以全天候監控所有的資訊。
如今,你開啟一個背單詞的App,卻彈出啟動美顏和出行的App。淘寶搜個咖啡機,抖音跑出咖啡機廣告。瀏覽器搜個汽車,朋友圈就給你看汽車的廣告。讓你感覺世界上最瞭解你的也許不是家人,而是手機。由此可見,隱私洩露問題無比嚴峻,App瘋狂地收集使用者資料,在侵犯使用者的隱私的前提下為牟利做準備,讓億萬普通百姓的個人資料任人魚肉,所謂“大資料探勘”。用我們的資料做精準營銷也就忍了,卻有一些人用這些資料對那些剛剛學會上網,不瞭解網際網路套路的老人進行詐騙。在國內,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也遲遲未完善或有力執行,甚至有網際網路大佬說出“中國人對隱私不敏感”的言論,此情此景下,國人的隱私顯得額外廉價。
有人說,大資料時代談隱私有點奢侈,這是一種悲哀。縱使環境再惡劣,我們也有權利保護自己的隱私。關於手機隱私我們有以下一些建議供參考:第一,儘量使用iphone,不是不愛國,而是因為安卓的軟體生態參差不齊。這次Apple Ios14的更新極大限度的保護了使用者的隱私,就是把IDFA(廣告商識別符)從系統預設改到每個App的層面,要求APP在訪問使用者裝置的IDFA前必須明確請求使用者許可。當然,Apple的出擊有可能觸動了眾多企業的乳酪,比如Facebook。第二,不要隨意下載陌生連結的App,只從App store下載。第三,由於安卓市場稽覈不嚴格,山寨App很多,請一定認真識別後下載。第四,不要上陌生網站,會有木馬自動下載奇怪的App。
智慧時代的來臨,讓我們逐漸變成了透明人,每個人都暴露在監控器下,細思極恐。然而,手機雖然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隱私中哪些東西可以分享、與誰分享,都應該由我們自己做決定。只要我們不同意,美團就不該知道我們想要點炸雞,只要我們不同意,京東就不該知道我們需要掃地機器人。App只是為使用者服務的,不是來誘導使用者消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