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鍵盤上的字母不按順序排列(鍵盤26個字母為什麼不按順序)

1714年開始,就相繼有歐美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但技術還並不是很成熟的打字機,被用在打字機上的、最早期的打字鍵盤也隨之發明。到了1868年,被稱為“打字機之父”的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獲得了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相應經營權,又於幾年後設計出了現代打字機的形式,並首次規範了鍵盤標準,也就是現在使用的“QWERTY”鍵盤。

“QWERTY”鍵盤的按鍵佈局方式其實是非常沒效率的。因為大多數人習慣使用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將近60%的工作。兩隻手的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最不靈活的指頭,但卻要頻繁地使用它們。而靈活的手指頭卻放在了排在中間行列使用頻率不高的字母,其使用率僅佔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時常要為了打一個字而頻繁的移動手指頭。

既然如此影響工作效率,那麼為什麼要將鍵盤設計成“QWERTY”的按鍵排列布局呢。這是因為,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如果打字速度太快,某些按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由於當時機械生產工藝還不夠完善,使得按鍵在擊打之後的回彈速度相對較慢,一旦打字員擊打按鍵的速度太快,就很容易發生兩個按鍵絆在一起的情況,最後只能手動把它們分開,然後才能繼續打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工程師提議:打字機絆鍵的原因,一方面是按鍵回彈速度慢,另一方面是打字員打字的速度太快了。既然無法提高按鍵的回彈速度,為什麼不想辦法降低打字員打字的速度呢。其實降低打字員的速度有許多種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比較常用的字母擺放在較笨拙的手指下。比如,字母"O"、"S"、"A"是使用頻率較高的,放在最笨拙的右手無名指、左手無名指以及左手小指下來擊打。而使用頻率相對較低的"V"、"J"、"U"等字母卻由最靈活的食指來負責擊打。

於是肖爾斯的“QWERTY”鍵盤便應運而生了,他把最常用的幾個字母放置在相反方向的位置,最大限度的增大重複擊鍵的時間間隔,以用來避免卡鍵。"QWERTY"組合的鍵盤便由此誕生,並且逐漸定型。後來,由於生產工藝的發展,按鍵回彈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打字員的擊鍵速度,但鍵盤字母順序卻並沒有改動。雖然有許多種更合理的字母順序方案出現過,但都無法進行推廣,社會發展習慣的力量,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