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手機指紋面部組合解鎖
智慧手機飛速發展,時至今日,全球範圍內已經有了35億以上的智慧手機使用者,幾乎每個人都設定了密碼來保護自己的隱私,指紋與面容識別到今天也成為了主流解鎖方式。
那你瞭解它們嗎?
指紋識別
1.電容識別指紋
在智慧機上最早廣泛使用的指紋識別方式。也是目前來看安全性和識別率最高的一種。
它的原理就是一個平板電容器,原理是利用矽晶圓在和我們面板上電解液接觸時形成電場,並進行充電,把這些一攤攤的電解液理解為電池,在指紋凹處電解液多,電池大,放電就相對的慢,反之在指紋凸處少或幾乎沒有,放電相對的快,這時候在下面的感測器就可以感應哪些地方的電壓先歸零,數萬個感測器都收集完後,便記錄下電訊號,就可以供解鎖使用。
但它最大的缺點就是隻能穿透極薄的玻璃,而這個厚度是螢幕玻璃所不可能達到的,所以想用全面屏還想要電容式指紋,就只能犧牲後蓋的完整性做後置指紋,或是拉低電源鍵的手感,做側邊指紋,而且在溼手時解鎖率會大大下降。
機型代表:iPhone 5s
他應該是大多數人第一次見到指紋識別的手機。
2.光學式指紋識別
想做全面屏?又不想用側面指紋?
那麼光學指紋是你的主流選擇,光學識別的應用十分普遍,例如上下班的打卡機,一些門禁都會使用。
原理是手指按壓螢幕時,OLED螢幕發出光線(手機上大多使用白光)將手指區域照亮,照亮指紋的反射光線透過螢幕畫素的間隙返回到緊貼於屏下的感測器上後獲取指紋影象,感測器使用CMOS或是CCD來捕獲影象(原理有點像拍照?)。
問題就出在它需要反射光線能穿透螢幕到達感測器,也為了最大限度避免干擾,這也是必須使用OLED的原因,LCD螢幕需要背光才能顯示,而背光層難以穿透,所以市場上使用LCD螢幕的手機無一例外的使用後置識別和側面指紋或是乾脆不放。
但也有訊息說LCD未來也能實現光學屏下指紋,但目前無實機搭載。
部分手機可在光照強烈的時候隱約看到感測器和在識別時螢幕護眼模式失效,螢幕變白。
機型代表:VIVO NEX
較早一批用上光學式指紋的手機。
3.超聲波式指紋識別
他其實和光學指紋的原理差不多,只不過將光換成了超聲波。這樣最大的好處就是安全性的提升和解鎖時的無感。
光學指紋由於要點亮螢幕才能進行識別,所以在晚上會很亮(雖然沒大問題,但就是看著不舒服)。
超聲波收集的是3D的指紋模型,而不只是2D的一張圖片,就不會只使用一張鋁箔和膠水來採集你的指紋就可以破解了,不過使用3D列印仍有一定概率可以通過超聲波式指紋識別。
但目前的超聲波還較為稚嫩,無論是識別率還是識別速度,都比不上成熟的光學指紋和電容指紋。
理論上LCD螢幕也能用,不過沒有用的。
只能講未來可期。
代表機型:三星S10
第一代採取超聲波指紋識別的手機
面容識別
1.2D人臉識別
這是最常用的人臉識別技術,不誇張的講,市面上90%的手機所使用的人臉識別都是2D人臉識別。
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在錄入的時候給你拍張多角度的未美顏照片,然後每次解鎖時再拍一張,對比兩張的相似度,達到了一個閾值就放你開鎖,閾值有高有低就導致了一些手機可以帶上口罩解鎖,而有些只化上妝便解鎖失敗。
但它採集的資料畢竟只是2D的一張圖片而已,想要騙過它並不是很難。只捎一臺好點的印表機與一張A4紙便足以騙過大多數手機。
而這樣的安全性作為日常解鎖方式都有些力不從心,更別提人臉支付了。
為數不多的優點估計也僅有低成本和不需要額外感測器所以不用大劉海(超大挖孔)了吧。
代表機型:華為MATE40(沒pro哦)
明明老大哥(pro版)不是2D
2.3D人臉識別
較為少見的人臉識別技術,目前搭載的有蘋果在IphoneX以後的所有全面屏手機,華為MATE20pro以後的大多數MATE系列機型和部分的nova,OPPO的FindX與小米8透明探索版使用。
先由紅外鐳射點陣投影儀,發出數以萬計的紅外光束,在臉上反射後被紅外鏡頭捕捉,這也使他能在沒有光的環境下解鎖,同時它捕獲的不是影象而是3D人臉模型,這也讓破解增加了不少難度,可行的方法只有列印3D模型,而面部圖片好找,但頭部建模可不好搞。
這也讓它有這更高的安全性得以實現面容支付,上述機型除了mi8外均能進行面容支付。(對於mi8為什麼不行有說因為MIUI較為開放,安全性低,也有說是沒和支付軟體談攏,但沒有確定說法)。
不過由於配套裝置的體積與價格,所以僅在旗艦機上搭載,還會留下劉海挖“槽”等不美觀的異形屏或是故障率較高的升降機械結構,所有使用不廣泛,它和超聲波一樣,是屬於未來可期的一類。
代表機型:iPhone X
–––––––––––––分割線~
下次看點不一樣的解鎖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