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額寶裡的錢是怎麼回事(支付寶的餘額寶是怎麼回事)

餘額寶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在中國理財市場和銀行業掀起了壯闊波瀾。最近,有評論稱餘額寶推高資金利率從而轉嫁給實體經濟,“應該取締”;阿里巴巴則迴應稱,自2013年6月推出到今年一月底,餘額寶為使用者創造了超過29.6億元的收益,同時增加了實體經濟可用資金總量。是吸血鬼還是改革推動者?餘額寶到底是怎麼回事?

餘額寶投了什麼?起了什麼作用?
   
   餘額寶本身不是一款投資產品,投資者通過餘額寶購買的投資產品是天弘基金旗下的增利寶貨幣基金,而增利寶2013年四季報顯示,其資產組合中92.21%是銀行存款。這部分銀行存款主要是以協議存款形式存在的。
   
   在餘額寶誕生之前,貨幣基金和協議存款早就廣泛存在了,但是為什麼沒有引起這麼大的波瀾呢?
   
   通過銀行、券商或基金直銷,投資者可以很容易買到貨幣基金。貨幣基金數量繁多,並不是稀缺投資品。從嚴格意義上講,貨幣基金是一種流動性管理工具。由於代銷貨幣基金返點很低,又與銀行爭奪存款,所以銀行以往都沒有動力推銷貨幣基金,而且在操作上不算十分便利,所以投資者對貨幣基金的認識並不廣泛深刻。
   
   餘額寶的出現優化了幾個問題:第一,減少了中小投資者與金融機構間的資訊不對稱。如果中小投資者不瞭解貨幣基金而只知銀行存款,自然只能享受很低的銀行存款收益率。第二,集中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資金。中小投資者的小規模資金無法參與投資協議存款,也無法享受資金規模帶來的收益率優勢。這與利率市場化後部分銀行規定一定規模資金可有利率上浮優待的道理是相通的。第三,簡便了投資貨幣基金的可操作性。以往投資貨幣基金,以銀行渠道為例,要麼去銀行理財櫃檯,要麼使用網上銀行,在操作上銀行也沒有對此進行優化,而餘額寶確實為投資者優化了操作程式。第四,通過產品設計進一步提高了流動性。
   
   在金融創新的同時,另一個巨集觀大背景不能被忽略,就是近幾年中國巨集觀流動性和銀行間資金面的變化。
   
   由於中國央行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基調,近年來中國銀行間資金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行波動,對映到投資產品上,就是理財產品、信託產品和貨幣基金的收益率上行。然而,在銀行存款端,這種對映並不明顯。基準利率的穩定使得活期存款和一年期存款的收益率相比其他產品,出現了明顯的劣勢。而投資理財產品、信託產品都要有一定的資金規模限制,對零散資金而言是難以企及的,但貨幣基金可以。
   
   正是在這種巨集觀環境中,貨幣基金的發展規模得到了迅速發展,而餘額寶的出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簡而言之,就是餘額寶通過簡便的操作、自身的渠道優勢和鋪天蓋地的眼球效應,幫助其對接的增利寶貨幣基金在貨幣基金規模大發展中異軍突起。
   
   銀行為什麼不喜歡餘額寶?
   
   如前文所說,銀行對貨幣基金有天然的牴觸情緒,只是以前貨幣基金規模有限,對銀行起不到衝擊作用。
   
   對銀行來說,貨幣基金不是問題,餘額寶也不是問題,但快速增長的規模就成了問題。這給銀行帶來兩大沖擊。第一,資金大量從銀行存款流向貨幣基金,再通過協議存款的形勢流回銀行,實際上是提高了銀行負債端的成本,規模越大沖擊越大。第二,衝擊自己負債端成本的交易對手壯大後,還會給自己帶來流動性風險。極端情況就是2013年 “錢荒”期間,協議存款到期後銀行未能支付的個案。一個侵蝕自己利益又帶來流動性風險的交易對手,誰都不會喜歡。
   
   雖說利率市場化是長期趨勢,但銀行更願意將這種主動性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不是讓餘額寶們逼迫自己。
   
   餘額寶的風險在哪裡?
   
   餘額寶有風險嗎?當然有。任何投資品都有風險。那麼,餘額寶的風險在哪裡呢?
   
   最直接的風險,就是極端情況下的流動性風險。如果“錢荒”再次出現,協議存款到期銀行未能及時支付,這會讓貨幣基金流動性安排出現問題。如果流動性風險導致兌付出現問題,一來是贖回資金無法到期,二來再去拆借資金也會降低貨幣基金收益率。
   
   貨幣基金和餘額寶之間會有風險嗎?可能有。餘額寶的資金不是支付寶佔用的,而是由中信銀行進行監督和託管。中信銀行是餘額寶目前的唯一監督行和託管行。這種安排能保證資金在回款、賬目和操作上的安全性。此外,平安保險還對餘額寶進行了全額承保。
   
   如果未來餘額寶開發更多產品,比如之前傳聞的餘額寶二期會對接固定收益率類產品,那風險就可能擴大。不過相信這個如果實現,就會是另一款產品,也就不在本文討論範疇之內了。
   
   餘額寶會顛覆銀行業嗎?
   
   至少我個人認為,不會。為什麼?因為餘額寶起到的是營銷和渠道的作用。在資金和產品兩端,都沒有任何創新。錢還是那些錢,貨幣基金還是貨幣基金,協議存款還是協議存款,錢從銀行出去還是回到了銀行。餘額寶本身不具備投融資的功能,不會顛覆銀行業。
   
   餘額寶確實衝擊了銀行業,不過,長遠來看這並不需要太過擔憂。因為餘額寶的快速發展有當下特殊的環境因素,就是巨集觀流動性的中性偏緊和利率市場化,等到巨集觀流動性恢復正常,以及利率市場化導致銀行自身利差縮窄到一定程度,餘額寶收益率和銀行存款收益率的差距就會慢慢縮小,比較優勢也就逐步縮小了。
   
   另外,規模太大也會是餘額寶自己的問題。資金太過龐大,資產管理難度自然增加,在需求穩定的情況下,資金規模不斷擴大收益率就會不斷下降。無論從巨集觀流動性角度,還是從微觀的供求關係看,餘額寶的較高收益率不會長期維持下去。
   
   討論餘額寶,究竟該討論什麼?
   
   站在監管和法律層面,才應該是討論的重點。討論應該旨在定性餘額寶、規範餘額寶、監管餘額寶,而不是抹黑或抹殺餘額寶。畢竟餘額寶的出現降低了投資者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資訊不對稱,減少了資金在經濟發展中的實際流通成本。
   
   (本文作者傅峙峰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您可以寫信至Horatio.fu#dowjones.com與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