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關掉電腦的廣告彈窗(電腦彈出廣告怎麼關閉)
開啟電視要觀看長達數十秒的廣告,這似乎成了今天全新的一種“收看行為”,被行業推崇著,被觀眾排斥著,但最重要的是,被主流市場所默許著。
作為收看終端的一種融媒體轉型,OTT TV也即智慧電視,讓基於開放網際網路的大視訊傳播邏輯納入到了傳統電視的視野中來。“電視機”改頭換面,除了把國人幾十年養成的客廳文化薪火相傳下去,也為今天的觀眾創造了更自由、更便捷的內容消費選擇。當然,接入網際網路的電視新物種,同樣面臨新的狀況。開電視要強制收看網際網路廣告,就是在這樣的新場景裡才生成的弔詭體驗。消費者不想為此埋單卻苦於找不到關閉按鈕,只好忍氣吞聲。極端一些的,也有極客開發自用第三方外掛來介入遮蔽開機廣告,甚至公開上傳教程供廣大使用者使用,這種“以暴制暴”的邏輯似乎正從小眾走向大眾。
站在理性的審視裡,開機廣告的不由自主,或者自用遮蔽外掛的公開共享,都已經構成某種意義上的權利侵犯,而這種“傷害”又似乎是雙向的,剪不斷理還亂。問題的出現都有先後因果,但問題的惡化通常也不會是單方面的我行我素。這個狀況背後關涉的,是終端製造者和消費者基於自身訴求所採納的一種“自保”行為,甚至在不斷被放大的對峙裡達成了某種權力關係的微妙平衡。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區別於純粹惡的動機,這個爭議事件裡的關係雙方都顯而易見地擁有著出發點上的合理性:基於智慧電視以服務而非硬體完成變現的產業邏輯,開機廣告和貼片廣告無疑是最為理想的廣告形式。隨著智慧電視的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使用者“無法選擇”的開機廣告則作為一種穩定的可觀收入,構成彌補硬體成本高、優質視訊資源價差等的重要手段,在產業成長速度遠超過其成熟度的既有框架裡,這也基本算是事出有因。與之相對的,智慧電視的使用者體驗升級,讓受眾對終端使用有了更高的期待。傳統電視收看是“定點約會”,智慧電視時代的使用者無疑擁有了更強的能動性,不能被“掌控”的開機廣告,既是不友好的體驗,也在事實上構成了對使用者權利的侵犯。
看起來貌似都情有可原,但一個“情”字並無法成為闡釋社會行為的邏輯起點。以不規則的手法來解決規則的缺失問題,無論行動者的動機是否具有自洽性,其造成的實際社會結果都值得我們好好審視一番。
對於製造商而言,OTT業務的營利模式並非鐵板一塊,但成長中的市場讓這種原本應該相當細節化的變現規則還顯得有些語焉不詳。作為一種“不是辦法的辦法”,作為釘子戶的開機廣告仍然會是一段時間裡相當中國特色的過渡面貌。但需要著重釐清的一點是,對於內嵌在電視媒介中的公共性底色的輕視,是這一狀況更惡劣的影響所在。電視開機的這一段“公共時間”,並不能簡單置換為一種個人化的使用習慣,有著至關重要的社會意義。所以,還不只是變現的問題,國內智慧電視市場這些年跑馬圈地迎來的“早熟”,潛伏著一系列技術規範、產業規範不成熟的狀況。要讓智慧電視真正能夠理解大眾,開源系統的標準統一、盈利結構的多元開拓等行業的整體性提升,都要儘快跟上,才會顯得不那麼捉襟見肘。
問題一體兩面。之於消費者而言,其對乏於合理性的規則所採取的“不規則”行動,看起來屬於一種“正當防衛”,但過程中同樣涉及私領域和公共領域的邊界問題:僅為自己所用,設計並使用遮蔽外掛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於情於理都無可指摘;若是上升到群體行為,例如上傳並共享遮蔽外掛,其本質與開機廣告無法關閉的強盜邏輯無異,都在試圖壟斷某種話語權為自身權利的合法性尋求有效解釋,即便這種策略往往會被事件的原罪所遮蔽——然而要知道,“你做錯了,我為什麼要做對”的粗暴邏輯,從來不會是解決問題的真正辦法。共享遮蔽外掛這一看似無害甚至顯得友好的舉動,可能破壞的是整體性的社會信任,畢竟在這一組別扭的互動關係裡,所有觸發的社會行為其實都是利己而非利他的。
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在今天這個充分擁抱消費文明的時代裡,有如一則“開機廣告”引發的爭議層出不窮。從個案的角度看,上述事件勢必會伴隨OTT產業規範化的程序得以妥善解決,想來也會是一個可期的結果;但真正的問題並不在一段幾十秒的廣告要何去何從,當以不規則應對不規則的心態成為一種彼此默許的共識,破壞的又何嘗只是客廳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