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筆記本散熱好不好(膝上型電腦散熱不好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購買遊戲本的時候,經常能夠聽到幾熱管,幾風扇這樣的名詞。對於筆記本來說,散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潛意識裡熱管和風扇自然是越多越好,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以最近才測過的聯想YOGA C940為例

對於目前的筆記本來說,一個完整的散熱模組包括導熱材料、底座、熱管(均熱板)、鰭片、風扇、進風口和出風口。前三者決定導熱效能,即將核心的熱量導至散熱鰭片的效率。而後面幾項決定了散熱效能,即將傳導過來的熱量排出機身的效率。所以可以看到熱管只是整個散熱系統的一部分,光從熱管數量並不能判斷一臺機器散熱的好壞,接下來從熱量匯出的順序進行具體分析。

導熱材料

發熱元器件發出的熱量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導熱材料,在前幾年中廠商對這一塊並不重視,典型的例子有Alienware的遊戲本,矽脂效能太差直接影響到了散熱效果。由於筆記本絕大多數核心都是裸Die的,導熱材料實際上作用非常大。所以近些年有些廠家已經開始採用更好的導熱材料,例如聯想Y7000 2019系列就使用了信越7921作為出廠矽脂;技嘉新款AERO 15使用了暴力熊的矽脂,更有些機型甚至使用了液金作為導熱材料,例如華碩ROG 超神X以及惠普幻影精靈X。從結果來看,這些機器的散熱都非常不錯。

底座

與導熱材料接觸的另一面就是底座,經過時間的沉澱,目前公認效果最好的方案是銅底接觸核心。早先年甚至有熱管直觸的機型如今也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鋁製底座現在也非常罕見了。

熱管(均熱板)

底座的熱量由熱管帶走,影響熱管效率的主要有寬度,長度、數量和彎曲程度。但事實上,由於熱管導熱效率是非常高的,實際上只要熱管能夠完整覆蓋核心面積就已經足夠。

這是雷蛇靈刃13潛行版2019的拆解,可以看到為一根很粗的主熱管串聯CPU與GPU核心,兩根副熱管分別負責CPU與GPU。對於這臺機器的i7-1065G7和GTX 1650 Max-Q來說已經非常過剩了。

但由於熱管是看拆解時最能夠直觀注意到的東西,所以目前許多廠家開始拼起了熱管數量作為營銷手段。但再多的熱管比起導熱效率,與下面這臺機器比起來也是小巫見大巫了。

VC液冷,Vapor Chamber。可能很多人是在前陣子的小米釋出會上才第一次聽到這樣一個名詞,實際上這就是在高階顯示卡上用了很多年的真空腔均熱板,不得不說營銷這塊手機廠商永遠走在前列,畢竟一根熱管也能叫液冷。

回到產品,在筆記本上最著名的均熱板散熱自然就是雷蛇靈刃15,在新款17上也同樣採用了這樣的設計。

真空腔均熱板是目前導熱效率最好的方案,但是並非沒有缺點,首先成本比一般熱管方案高出很多,目前最便宜的產品是聯想Y9000X。另一方面就是由於面積巨大導致C面會出現大面積的高溫區,不過這個問題靈刃17通過在電池位置增加了兩個風扇得到了解決。

鰭片

所以總的看來筆記本在導熱環節上並沒有什麼大問題,所以真正制約散熱系統的,實際上是熱量的排出,也就是真正的散熱環節是筆記本的最大瓶頸,其中的關鍵一環就是鰭片。對於筆記本來說,鰭片的面積自然是越大越好,材質以純銅為佳。但是由於筆記本內部空間的限制,除了那些真正無所謂體積重量的超級磚頭本,一般輕薄遊戲本基本上都在鰭片面積上有所妥協。

風扇與進出風口

風扇與進出風口共同決定了將熱量排出的對流效率,所以在很多遊戲本上能夠看到底部非常巨大的散熱開孔。近幾年也能夠看到許多筆記本改為了四出風口,都是同樣的道理。但這些都不如一個暴力風扇來得有效,所以在厚機上的大尺寸風扇往往能夠起到非常不錯的效果。

於是一個強大的散熱系統公式就已經出現了:好的導熱材料 夠用的熱管 大面積散熱鰭片 大風量風扇 大進出風口面積,就讓我們看看符合這些要求的優秀散熱。

聯想拯救者Y7000 2019款可以說是出色散熱系統的代表,三熱管雙風扇設計雖然看上去平平無奇,但是因為出廠預塗信越7921矽脂,熱管雖少但直徑夠大,風扇風量也很大,使得它成為了萬元內散熱最好的一線筆記本。

另一款筆記本是惠普暗影精靈5Plus,這款模具讓我看到了廣達作為一線ODM的強大實力。有三根熱管負責核心散熱,其中兩根串聯,另一根單獨負責GPU。17寸機型的空間利用率非常好,散熱鰭片與風扇都非常巨大。雖然熱管不多,但卻能夠穩穩壓住i9-9880H 滿血RTX 2080的巨大發熱,並且鍵盤溫度也保持得非常不錯。

這是近期才測過的新款技嘉AERO 15,他出色的散熱表現同樣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因在於四個出風口放置的鰭片面積和兩個風扇大小都還不錯,最主要的是AERO 15的C面也能夠進風,增加了風量的同時也使得鍵盤的溫度很低,可謂一舉兩得。

看完正面例子我們再看看反面:

這是比較舊的機型,風扇尺寸極小,鰭片面積也非常小,卻要用來壓住i7-4710HQ和970M兩個發熱大戶,其結果自然是比較慘烈。當然新款上作了些改進,但也僅限於修修補補,效果也就勉為其難。

最後放一個2019年度散熱,可以說是企業級理解。這種散熱設計明顯取材自1U伺服器的散熱方式,由一個渦輪扇吹核心上的鰭片,最後經左側的出風口吹出,其實類似於我們常說的被動散熱,實際效果肯定不能用好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