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為什麼會被境外盜刷(防止銀行卡被盜刷的安全措施)
暑假已來,又是一年一度跨境出遊的旺季。旅遊觀光,免不了會購物消費,為了方便遊客,很多銀行都推出了支援境外消費的信用卡。然而,近年來卡未離身卻遭遇境外盜刷的案件呈高發態勢,那麼哪些情況下容易被盜刷?如何防範?如果不幸遭遇資金損失,該如何快速處理?對此記者近日展開採訪。
境外盜刷糾紛趨多
在武昌工作的鄒女士去年底前往香港旅遊,半年後的一天下午,她收到了銀行發來的“信用卡在香港消費1000多元”的資訊。人在武漢,卡在手中,為何出現了在香港的消費資訊,心中存疑的鄒女士立刻登入該行的網上銀行查詢消費記錄,記錄顯示,該筆消費是在香港某酒店的住宿費用,可各大網站並沒有這家酒店的相關資訊。“我立刻致電銀行客服告知這一情況,客服表示應該是銀行卡被盜刷了。因為反饋及時,被盜刷的資金三天後返回到我的賬戶。”鄒女士回憶稱,她這張卡最近就是在香港購物時使用過。
記者採訪某股份制銀行工作人員瞭解到,這種情況可能屬於偽卡盜刷,即是指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獲取的銀行卡卡片資訊,製作並使用偽卡盜刷客戶資金。“目前該類事件主要發生在國外,因為國外以磁條支付為主,而國內優先支援晶片支付,不支援降級支付,偽卡盜刷管控較嚴密。”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中國銀聯的資料顯示,2017年偽卡欺詐金額達2.1億元。除了偽卡盜刷,由於國外信用卡網上消費的驗證程式與國內不同,像亞馬遜、eBay等國外電商,其網路消費僅需信用卡卡號及卡片背面的CVV2碼(簽名檔末三位數字)、信用卡有效期等卡片資訊,如卡片丟失或被不法分子偷窺,也極有可能遭遇盜刷。
調查取證並不容易
境外盜刷案件高發,盜刷事實也不容易認定。
兩個月前,因為一起盜刷案件,漢陽的聶先生將銀行告上了法院,要求賠償1.48萬美元的盜刷資金。原來,2017年10月16日晚至10月17日凌晨,聶先生多次收到交易提示簡訊,顯示自己信用卡的附屬卡在英國消費累計14832.87美元。聶先生表示,自己當時正在漢陽家中,妻子持附屬卡在加拿大,這是在信用卡在沒有遺失的情況下被盜刷,銀行應該要負責任。
漢陽法院接案後發現,該起案件涉及4個國家:持卡人和髮卡行在中國,刷卡消費時信用卡在加拿大,消費行為發生在英國,提供信用卡境外結算服務的visa公司在美國,可能存在複雜的跨國盜刷行為。為了更好與金融機構溝通,案件委派給了銀行糾紛調解機構“湖北銀行業糾紛調解中心”。
工作人員通過調閱持卡人出入境證明和公安部門證明,確認發生盜刷時持卡人在中國;通過查閱盜刷行為發生時持卡人家屬在加拿大手持該信用卡的視訊以及該家屬的出入境記錄,確認了盜刷行為發生時該信用卡在加拿大。提供信用卡境外結算服務的visa公司確認為可疑交易,系在英國的商場刷卡購買了LV包、香水、鞋等奢侈品。
“此類跨國盜刷案件,因為執法權、取證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難破獲。金融消費者常常通過司法或調解的途徑,挽回部分銀行卡被盜刷的損失。”調解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溝通,雙方達成諒解,握手言和,共同分擔盜刷資金損失。
境外消費盡量選擇3D認證交易
正值暑期出遊的高峰季,消費者如何防範盜刷呢?上述業內人士稱,目前信用卡境外消費時採用的是簽名免密(不用輸入密碼僅需簽名)和3D認證(輸入預留手機號驗證碼)兩種交易方式。若採用簽名免密交易方式,犯罪分子如果知曉信用卡號、有效期、持卡人名字、身份證號碼等關鍵資訊就可以複製信用卡消費。因此金融消費者在境外用信用卡消費時儘量選擇3D認證交易方式,消費前確認消費場所的安全性。同時,信用卡和身份證分開存放,避免一併丟失導致信用卡和個人資訊同時洩露。
此外,在國內使用銀行卡也應該注意,不要將交易密碼告知他人;不在安全保護措施不足的情形下使用網上銀行系統,致使銀行卡資訊和銀行卡賬戶交易密碼被他人竊取;不要輕信簡訊群發器釋出的中獎或消費確認等虛假資訊;不在有他人在身邊的情形下不加防護地輸入密碼資訊;
而萬一遭遇盜刷案件,持卡人需第一時間聯絡髮卡行掛失止付信用卡,同時,持信用卡正反面分別在境外就近地標拍照或在銀行機構交易一筆證明盜刷時信用卡不在盜刷地的事實(照片上需記錄有拍攝時間)。持卡人應及時通知髮卡行通過VISA等清算公司向收單行發出爭議交易拒絕支付的請求。
【連結】
銀行卡遭盜刷,損失算持卡人的還是銀行的?
銀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持卡人有“妥善保管銀行卡和密碼”的義務,如果銀行有證據證明持卡人對盜刷交易存在過錯的情形下,根據“密碼交易即視為本人交易”的原則,持卡人應承擔盜刷交易損失的相應責任。當髮卡行沒有證據證明持卡人對盜刷交易具有過錯,髮卡行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致使持卡人權益受損,應承擔賠償持卡人卡內資金損失的責任。當雙方均有過錯的情況下,則按照過錯比例原則分擔卡內資金損失的責任。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紅 實習生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