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一直支付失敗怎麼回事(iphone支付失敗是什麼原因)

又一位手持iPhone的乘客停在了地鐵閘機前。顯眼的掃碼機正在提醒每一位乘客:試試手機支付。

在北上廣深杭等城市,很多人習慣了:掏出手機——開啟掃碼App——過閘機,手機掃碼正在取代地鐵卡。

只是很多iPhone使用者不知道,Apple Pay其實也可刷手機過閘——利用NFC技術,一觸即可,不需解鎖手機或者掃碼App,至少節省30秒。

今年是蘋果支付誕生的第四年,入華超過兩年。儘管各種型號的iPhone在中國累計擁有四分之一的市佔率,Apple Pay的使用者仍少得可憐。

經過2017年7月的一輪瘋狂補貼,Apple Pay的在國內移動支付市場份額也不足1%。全球的iPhone使用者中,開啟Apple Pay服務的比例僅為16%。

是什麼阻礙了Apple Pay?

含著金湯匙出生的Apple Pay,釋出於2014年秋季。iPhone6、iPhone6Plus成為首代內建NFC、支援蘋果支付的iPhone手機。作為一項近場通訊技術,NFC能實現電子裝置在十釐米以內資料交換,可用於POS機刷卡、地鐵卡、門禁卡等。

誕生之初的Apple Pay備受矚目,甫一上線,即有美國運通、美國銀行、摩根大通銀行、花旗銀行、Capital One等銀行提供支援。

2016年,Apple Pay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上線當天即有3000多萬張銀行卡繫結。然而一年之後,市場份額寥寥無幾,綁卡量也被質疑成“殭屍資料”。

並非是Apple Pay不好用,事實上,與地鐵刷卡一樣,NFC付款只需輕觸,比二維碼更快捷。在外媒《連線》的解讀中,Apple Pay引入令牌化系統,安全性也比傳統信用卡和二維碼更高。

癥結在於使用成本。

在支付寶和微信的推廣下,普通商戶使用二維碼收款,學習與資金成本幾乎為零。使用ApplePay則需特定NFC裝置方可收款,即貼有“銀聯雲閃付QuickPass”標誌的POS機。該裝置的普及率不及普通POS機的二分之一,大多商戶的使用意願不強。

對於使用者端,使用Apple Pay的前提是擁有一臺iPhone手機,這已篩掉四分之三的消費者。

NFC一度被視為移動支付的未來,可惜,受制於各品牌硬體之間無法打通的壁壘,使二維碼支付後來者居上。

蘋果試圖扭轉這一局勢。2017年7月18日至24日,Apple Pay在國內市場首次展開大規模補貼活動,在星巴克、家樂福、必勝客、羅森便利店等28家線下實體店,以及京東、攜程等16家線上平臺,實施低至5折的促銷優惠。

這一輪“燒錢”總額達到3000萬元,水花卻相當短暫。北京商報等媒體線下調研發現,補貼過後,各門店的Apple Pay使用情況很快回落,當年8月的資料顯示,其市佔率仍不足1%。

蘋果支付有未來嗎?

步履維艱的Apple Pay,究竟對蘋果有何作用?

最直接的貢獻:收入。近兩年,蘋果的硬體銷售增長已在放緩,未來能否再有爆款產品尚不明,服務業務已成為其業績的最大增長動力。

在美國,Apple Pay對每筆信用卡交易收取0.15%手續費。蘋果2018年Q2財報顯示,由Apple Pay、Apple Care等服務產品貢獻的收入總額已達到92億美元,接近iPad和Mac的銷售總額,同比增長率達到31%,高於硬體銷售增幅。預計2018年,服務板塊收入佔比將提升至15%,僅次於“金主”iPhone。

2018年5月,蘋果傳將與高盛聯合發行信用卡,以Apple Pay命名,於明年年初發行。《華爾街日報》援引訊息人透露,與高盛達成協議後,蘋果對該聯名卡的抽成可能是普通卡的2倍,這將進一步提高其服務收入。

不久,《華爾街日報》訊息再稱,高盛在與蘋果協商貸款服務,為1000美元的iPhoneX提供等值貸款,利率低於信用卡分期。

更長遠的作用是資料儲備。Apple Pay的使用,可以積累消費行為、使用者偏好、消費場景和地點等多項資料,對日漸重視“服務收入”的蘋果而言,無疑是重要資源。

事實上,全球範圍看,Apple Pay的增長也可以算“符合期待”。

2016年,創投公司LoupVenture曾預測,僅8%的iPhone使用者會使用該功能;2017年底,Apple Pay的實際開通率達到16%,新使用者開通率為30%。

沒有任何跡象顯示,蘋果將會降低對Apple Pay的推廣,即使是在屢敗屢戰的中國市場。

今年4月,蘋果在iOS 11.3的版本中Apple Pay新增了交通卡功能,初步支援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不僅比掃碼過閘機更為快捷,與其他手機品牌的NFC交通卡相比,還額外擁有舊卡“餘額轉賬”的功能。

只是,儘管體驗優秀,放眼望去,地鐵閘機前的iPhone使用者們,仍在習慣性地尋找手機上的掃碼App。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